科研产出
不同深度基质含水率变化规律与预测模型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深度的基质含水率变化规律,使用干燥法分别对多个EC-5型传感器进行校准,并将4个传感器分别放置垂向距滴头5、10、15、20 cm 4个不同深度处,测量不同滴头流量及滴灌量条件下垂向基质含水率的变化,建立了不同深度基质含水率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滴灌开始后第1层(距滴头5 cm处)基质含水率最先上升并迅速达到较高水平,滴灌停止后水分将快速扩散至更深基质层,其含水率可提升至根系易利用水平(25.3%及以上),水分快速运移时间持续1 h左右,随着初始基质含水率的降低,在相同滴头流量及灌溉量条件下,水分在垂直方向的运移程度更深,将第1层基质初始含水率、滴灌时间、预测时间、预测层高度差、滴头流量作为输入,利用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算法与随机森林回归算法(RFR),建立滴灌下基质不同深度含水率预测模型。将试验所预测的滴灌后基质含水率与实际测量的不同深度基质含水率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不同预测深度的预测结果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GA-BP预测模型及RFR预测模型的R2分别为0.866 4、0.946 5,即RFR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更加精确,并且预测深度越接近于第1层基质预测结果越准确。


昆虫激素对家蚕ALP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昆虫激素对家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以五龄第3天家蚕(大造)幼虫为试验材料,注射外源蜕皮激素20E和保幼激素JH,分析检测家蚕血淋巴和中肠ALP基因及ALP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E或JH处理后6 h、12 h和24 h,家蚕血淋巴ALP均明显上调表达,而中肠ALP仅在12 h和24 h上调表达.其中20E处理组,血淋巴ALP在6 h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组的2.3倍;中肠ALP在12 h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组的2.8倍.JH处理组,血淋巴和中场ALP均是在24 h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分别是对照组的3.7倍和4.7倍.另外,20E和JH均能显著激活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的ALP酶活性.20E处理组,血淋巴ALP酶活性在20E处理6 h、12 h和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在12 h活性最高,为33.34 U/mg.中肠ALP酶活性是在12 h和24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其活性分别为37.68 U/mg和40.95 U/mg.JH处理组,血淋巴和中肠ALP酶活性在6 h,12 h和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血淋巴的ALP酶活性在6 h出现最高值(42.29 U/mg),而中肠ALP酶活性在12 h升至最高值(46.84 U/mg).上述结果表明,家蚕ALP基因受激素20E和JH的调控,且激素对ALP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与ALP酶活性变化规律一致.
关键词: 昆虫激素 家蚕 碱性磷酸酶 酶活性 基因表达水平 蜕皮激素 保幼激素


熊蜂生物学及种群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环境昆虫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熊蜂是膜翅目蜜蜂科熊蜂属内物种的统称,全球约有260种,中国已知125种,是全球熊蜂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熊蜂是众多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的重要传粉者,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粮食生产极为重要。一些群势强、易于人工饲养的熊蜂物种被开发利用,为多种目标作物授粉。本文介绍了熊蜂的生物学特性和授粉应用现状,综述了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病原体传播、外来物种入侵及化学农药等多重因素对熊蜂种群的影响,并从熊蜂的应用基础研究、资源保护及授粉经济价值评估等多方面作了展望,旨在为中国本土熊蜂的保护、应用和生态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大麦籽粒功能成分的主多基因遗传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麦是药食同源作物,含生物碱、抗性淀粉等成分.为研究大麦籽粒中生物碱、抗性淀粉含量的主多基因的作用,本研究以'云啤2号'和大粒麦及其作为亲本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大麦籽粒生物碱、抗性淀粉含量的主多基因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碱和抗性淀粉含量选用的最佳模型是均为E-2-7,即两对连锁主基因+多基因互补作用模型.大麦RIL群体籽粒两年生物碱的遗传力分别为40.94%和42.11%,大麦RIL群体籽粒两年抗性淀粉的遗传力分别为53.59%和62.50%,大麦籽粒功能成分含量的遗传力大小为抗性淀粉>生物碱.通过研究生物碱和抗性淀粉的遗传机理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其药用价值,有利于提高功能成分育种及其在生产上的效率.
关键词: 大麦(Hordeum vulgare L.) 生物碱 抗性淀粉 主多基因


生物农药与生物质发酵肥对烟草根结线虫病害防控效果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设计生物农药与生物质发酵肥配合施用,研究对烟草根结线虫病害具有显著防控效果和环境友好型的措施.[方法]选取根结线虫危害较重的烟田,用3种生物农药与4种生物质发酵肥的不同组合,分别在栽前、栽后45、90 d及采烤结束的土壤进行取样并检测J2数量;调查病情指数;测定产量和测评产值.[结果]根际土壤中在栽前与采烤结束时的各处理间J2数量差异不显著,栽后45 d差异极显著,栽后90 d差异显著;综合防控各处理间病情指数差异极显著,肯邦线尊和丁硫甲维盐分别与油萝卜秸秆发酵肥配合施用,及发酵肥单独施用的防控效果较好,相对防效达50.4%~67.1%;减少复混肥施用量28.9%,产量增加531~744 kg/hm2,产值增加16 890~23 694元/hm2.[结论]育苗末期、栽前和团棵期分别将阿维菌素类生物农药与油萝卜秸秆发酵肥配施,减少复混肥施用量28.9%,可有效防控烟草根结线虫病害,产量与产值显著提高.


MB和CMC液体培养基对禾谷镰孢产孢水平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禾谷镰孢分生孢子定量接种是研究作物抗禾谷镰孢的必要手段.本试验利用绿豆(mung bean,MB)与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lmethyl cellulose,CMC)液体培养基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禾谷镰孢,比较两种培养基对禾谷镰孢产孢效率的影响;并用两种培养基诱导分生孢子制成相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对75个玉米家系进行人工接种鉴定,检测不同培养基所产分生孢子致病性差异.结果 表明,CMC培养基诱导分生孢子增长率(k2=1.125)大于MB培养基诱导增长率(k1=0.844).在培养第14天,MB培养基诱导获得的分生孢子平均浓度为2.51×105个/mL,CMC培养基诱导的为3.62×105个/mL,比MB培养基诱导多44.22%.用两种培养基诱生的孢子进行田间接种,玉米穗腐病发病程度无明显差异.CMC培养基具有产孢快、孢子浓度高的优点,是一种适宜禾谷镰孢分生孢子诱生的高效液体培养基.


SSIIIa基因在云南高抗性淀粉特种稻的遗传变异
《湖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对云南省高抗性淀粉特种稻品系及功米系列品种进行SSIIIa基因已报道剪接位点SNP检测,结果显示,云南省高抗性淀粉材料未出现已报道的剪接位点SNP突变.进一步对云南高抗性淀粉特种稻SSIIIa基因的序列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共发现SNP遗传变异位点59个,插入缺失变异位点6个.其中,分布于基因编码区域的SNP位点18个,非同义变异12个.分析这些非同义变异位点在6份高抗性淀粉特种稻材料与云南省地方对照品种的差异,结果显示6份高抗性淀粉特种稻材料与对照品种的差异,主要为籼粳稻之间的差异,只有功米2号存在SNP特异性变异.


高产青稞新品种云大麦12号(裸)选育及应用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大麦12号(裸)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2006年以07 YD-4(裸)和云大麦2号为亲本进行杂交,经系统选育和夏繁加代选育而成的分蘖力强、高产稳产、抗倒伏和适应性广的青稞新品种.2015年通过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编号:云种鉴定2015008号),2017年申请植物品种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号:20171231.6).2017年5月12日,验收产量高达9 371.25 kg·hm-2,创造中国青稞产量最高产纪录;2019年5月9日,验收产量达到9 412.50 kg·hm-2,刷新中国青稞产量高产纪录.


利用性诱剂监测云南秋冬季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活动特征
《环境昆虫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闪讯TELEM■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分析了云南省草地贪夜蛾成虫秋冬季活动特征(种群动态、活动日节律)及与田间温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个监测点都属于草地贪夜蛾的常年发生危害区,2019月8月1日-12月31日在各监测点均诱集到草地贪夜蛾,诱蛾量差异较大,总诱蛾量为滇南>滇中>滇东北>滇西南。在滇南、滇中冬玉米种植区诱蛾量高,日均诱蛾量分别为9.42头、8.54头,高峰期出现在8月17日和9月19日,诱蛾量85头、146头;在滇西南冬玉米零星种植区,田间湿度大,诱蛾量低,日均诱蛾量为1.21头,高峰期出现在12月23日,诱蛾量26头;在滇东北非冬玉米种植区,诱蛾量不高,日均诱蛾量4.47头/d,高峰期出现在9月28日,诱蛾量142头;雄蛾日活动节律表现为"早晚双峰型",18∶00-03∶00和07∶00-11∶00,高峰期分别占总诱蛾量的60.79%和24.97%,成虫活动高峰期诱蛾量与空气的温湿度有微弱的相关性,与温度的相关系数|r|=0.14<0.3,P=0.00<0.01,与湿度度的相关系数|r|=0.07<0.3,P=0.04<0.05。研究结果为改进草地贪夜蛾的性诱剂监测方法和完善成虫诱杀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种群动态及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蝴蝶是无脊椎动物中最受关注的类群和环境指示生物之一,其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能快速地反映环境的状况.哀牢山和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复杂多样的生境,含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和资源, 2016-2018年在这两个自然保护区开展了蝴蝶资源及其种群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两地蝴蝶均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水平,且哀牢山蝴蝶多样性较无量山丰富.哀牢山共观测记录5科83属149种,该地蝴蝶Shannon-Wiener指数(H′s)为3.92,物种丰富度为16.36,Simpson指数为0.97;景东县无量山样区共记录蝴蝶5科88属143种,Shannon-Wiener指数(H′s)为3.64,物种丰富度为15.04,Simpson指数为0.96.哀牢山、无量山两个样区共有5科99属178种蝴蝶.生境分析表明两地蝴蝶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哀牢山蝴蝶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 m以下,而无量山蝴蝶主要分布在1,100–1,400m之间.调查时段分析表明,两地蝴蝶主要分布在5–9月,哀牢山8月蝴蝶种类较丰富,而无量山9月蝴蝶种类较丰富.年份分析表明,哀牢山、无量山两地均以2016年蝴蝶多样性最丰富,这与适宜的气候及较弱的人为干扰有密切的关系.两地蝴蝶群落为中等相似,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0.64,共有种有114种(64.05%).鉴于无量山、哀牢山蝴蝶多样性较丰富,且有13种近危物种、3种易危物种和56种个体数极低(≤10头)的未列入红色名录的物种,因此蝴蝶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 蝴蝶 新平县哀牢山 景东县无量山 种群动态 生物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