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多个省份水稻资源的表型多样性与优异资源的筛选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我国水稻资源的表型多样性水平,通过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来自我国6个省份的60份水稻资源的15个主要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58% ~47.15%,其中,谷粒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二次枝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15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101~2.0411,其中,剑叶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结实率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以水稻资源的来源为单位,6个省份水稻资源的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9446~1.9636,各个省份水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式距离0.4处可将60份水稻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各类群表型性状差异明显;15个表型性状数据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表明,60份水稻资源中四川的蜀恢527为表型综合性状排名第1的资源,同时筛选到株高、谷粒长、谷粒宽、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与千粒重共6个可作为水稻资源综合评价的关键指标.上述表型性状数据与由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可用于评价水稻资源优劣的综合评价值,可筛选出综合性状较优的水稻资源,为后续水稻育种工作提供优良的亲本和中间材料.


抗根肿病甘蓝型油菜新种质的创制及抗性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根肿病高抗白菜品种"康根51"与甘蓝型油菜种质进行杂交,创制获得对云南特定根肿病生理小种具有抗性的种质,为根肿病抗性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染色体数目和PCR扩增对亲本和杂交后代进行分析,并采用田间抗性鉴定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抗性评价。【结果】染色体数目分析发现,"康根51"的染色体数目为20条,油菜10159染色体数目为38条,杂交F_1代材料染色体数目为29条,与预期结果相符。随着世代的增加,染色体数目逐渐趋于正常且自交结实正常。PCR扩增结果显示杂交后代具有双亲的互补带型,表明创制的种质为甘、白杂交后代种质。对不同世代的663份自交单株进行田间根肿病抗性初筛,29份材料发病率较低;以楚雄东瓜镇油菜发病根瘤上分离的休眠孢子为病原对田间初筛的种质进行室内抗性鉴定。R150和R322表现为高抗,发病率分别为6.7%和13.3%,病情指数分别为5.83和7.50;R072、R087等19份材料表现为抗病,发病率在13.3%~36.7%,病情指数在10.83~25.80,其余8份表现为感病或高感。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菜根肿病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获得对云南特定根肿病生理小种表现抗性的甘蓝型油菜新种质2份,可用于油菜根肿病抗病育种。


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评价云南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为药用野生稻的保护及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4个近年在云南稻作区流行的白叶枯病菌株及国内外部分标准强致病菌系对云南8个居群(OF1~OF8)的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测量病斑长度,按照抗性分级标准进行抗性等级划分,建立抗病谱,比较分析不同药用野生稻材料间和不同居群间的抗性差异。【结果】接种24个白叶枯病菌株21 d后,感病材料金刚30的病斑长度均超过20.00 cm,而未接种的叶片未发生任何变化,说明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未丧失致病力;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大多出现典型的白叶枯病症状,但抗病等级存在差异,其中,67.7%的供试药用野生稻对XOO8菌株表现抗病,说明XOO8菌株的致病性最强,所有材料均抗XOO14菌株,说明XOO14菌株的致病性最弱。31份药用野生稻的抗菌率均在50.0%以上,其中OF2-1的抗菌率最高,为100.0%,OF4-2的抗菌率最低,为50.0%。8个居群中,以OF5和OF7的抗菌率最高,均为100.0%,说明二者对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表现抗性;OF4的抗菌率最低,为79.2%,仅抗19个菌株。8个居群抗性由强至弱排序为:OF5=OF7>OF6>OF1=OF2=OF8>OF3>OF4。各居群内样品个体间抗性差异明显,推测是由于野生稻杂合程度较高所导致。【结论】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对当前在云南流行的白叶枯病小种及国内外部分强致病菌整体抗性较好,其抗性差异来源于居群内的杂合度,与地理分布无关,推测云南药用野生稻具有特异的优良抗白叶枯病基因,其在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基于Label 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氮饥饿条件下分泌蛋白组初步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氮源是否影响马铃薯晚疫病菌分泌蛋白的致病性.[方法]应用蛋白质组学Label-free技术,对受氮饥饿处理24 h和未处理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分泌蛋白进行鉴定,并对其鉴定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发现61个蛋白质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1个蛋白质表达量上调,20个蛋白质表达量下调.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它们95%定位于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和分泌型,主要参与碳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核糖体代谢,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和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起源.[结论]氮源提高致病性蛋白的分泌,影响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致病性.


络合型含铁材料对砷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特性及砷累积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重金属与农产品质量息息相关.本研究通过设置砷胁迫条件下水稻种植盆栽试验,分析络合型含铁材料不同施用时期和不同施用量对水稻SPAD值、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以及水稻砷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 表明,砷胁迫对水稻SOD、POD、CAT活性有着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添加络合型含铁材料可以降低水稻MDA含量,缓解砷对水稻光合作用和SOD、POD、CAT活性的抑制;同时能减少水稻对土壤砷的吸收和累积.与移栽前添加络合型含铁材料相比,选择水稻孕穗期前添加络合型含铁材料,水稻砷吸收的抑制效果较好;水稻植株地上部砷含量与络合型含铁材料的添加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孕穗期前添加0.2 g·kg-1络合型含铁材料对水稻植株砷的吸收抑制效果最好,水稻植株地上部砷含量降低59.22%.


吡虫啉对南方小花蝽捕食西花蓟马功能反应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吡虫啉对南方小花蝽捕食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0.8、1.6和2.4 mg/L的吡虫啉,以蒸馏水为对照,对南方小花蝽进行处理;分别在西花蓟马密度为30、40和50头/瓶下探究不同吡虫啉质量浓度对南方小花蝽捕食西花蓟马功能的影响。【结果】在3个不同质量浓度吡虫啉下,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南方小花蝽捕食量的差异与吡虫啉质量浓度有一定的关系,突出表现在猎物密度为50头的处理中,吡虫啉质量浓度为2.4 mg/L时南方小花蝽的捕食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和寻找效应在吡虫啉处理下有所下降,吡虫啉质量浓度为0.8 mg/L时影响不显著(P>0.05),吡虫啉质量浓度为1.6和2.4 mg/L时,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和寻找效应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吡虫啉对南方小花蝽捕食西花蓟马的数量和功能反应均有影响,在较低质量浓度范围内,随着吡虫啉质量浓度增加,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的捕食数量和控制作用降低。
关键词: 南方小花蝽 西花蓟马 捕食作用 功能反应 寻找效应 吡虫啉


眠期家蚕抗菌肽基因的转录表达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家蚕眠期抗菌肽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为深入拓展理解眠期家蚕免疫防御机制提供新线索.[方法]以四龄眠0、12、24h和五龄起蚕的家蚕幼虫为实验材料,利用抑菌曲线法测定血淋巴的抑菌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体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四龄眠0、12、24 h和五龄起蚕的血淋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抑菌作用,而四龄眠12和24 h的血淋巴对大肠杆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这表明眠期家蚕血淋巴出现了选择性抑菌活性.在四龄眠至五龄起蚕不同发育时间,抗菌肽基因Lebocin3和Moricin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Attacin1基因仅在四龄眠24h出现上调表达;CecropinB6和Gloverinv2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减弱,呈现下调表达的趋势,而Enbocin2和DefensinB的表达量逐渐升高,呈现上调表达趋势.[结论]眠期家蚕抗菌肽基因表达规律并不一致,Attacin1、Enbocin2和DefensinB可能在家蚕眠期发挥一定的免疫防御功能.


炔螨特与苯丁锡混合使用对朱砂叶螨的最佳配比筛选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出对朱砂叶螨具有增效作用的炔螨特与苯丁锡混剂的最佳配比,以玻片浸渍法测定各配比混剂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并以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评价其增效程度.炔螨特、苯丁锡对朱砂叶雌成螨处理后24 h的LC50分别为435.38、93.26 mg/L,二者混剂的增效配比介于1∶0.09~0.83之间,SPSS拟合出其混剂的共毒因子(y)与混剂中炔螨特含量(x)的数学模型,为y=-1 231.14x2+1 616.29x-378.46 (F=13.47,P=0.01,r =0.90),进一步确定其最佳的质量浓度配比为33∶17,该配比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102.90 mg/L,共毒系数为188.28,其对朱砂叶螨的毒力是炔螨特的4倍以上.炔螨特与苯丁锡以质量浓度比为33∶17混合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价值.
关键词: 朱砂叶螨 炔螨特 苯丁锡 农药复配剂 共毒系数 共毒因子 多作用机制 高效复配杀螨剂


酸奶发酵和冷藏过程中品质评价及主要风味成分变化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酸奶发酵和冷藏过程中的品质特性及主要风味成分变化情况,测定了酸奶在发酵和冷藏过程中的pH值、酸度、持水力、黏度等理化指标以及乳酸菌活菌数和氨基酸、脂肪酸等风味成分含量.结果表明,酸奶持水力和黏度变化趋势相同,在发酵和冷藏前期逐渐增加,后期平缓下降;发酵阶段酸度显著升高,而pH值显著下降,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冷藏阶段均变化不显著;乳酸菌数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以及鲜味氨基酸含量在发酵和冷藏阶段呈现逐渐增加—迅速降低—缓慢上升的趋势;脂肪酸含量在发酵和冷藏期间持续上升,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发酵和冷藏阶段逐渐降低,而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及长链脂肪酸逐渐增加,均无显著性变化.该研究为酸奶及发酵乳制品的研发和品质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019年缅甸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考察报告
《植物保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缅甸是我国草地贪夜蛾的重要境外虫源区,为了掌握草地贪夜蛾在缅甸的发生与防控情况,2019年5月19-25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与缅甸农业研究司专家联合对缅甸南部、中部、中北部和东部草地贪夜蛾开展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缅甸全境均有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严重,田间多种虫态并存。其中,南部玉米大部分已经收获,虫株率62.50%~97.50%;中部区域种植少量的商品甜玉米,防治到位,虫株率6.00%~7.50%;中北部曼德勒敏建玉米种植面积最大,达8 000 hm~2,80%的地块已成熟收获,处于吐丝-乳熟期的田块虫株率达100%,受害严重;东部掸邦虫株率59%,虫口密度2.60头/株。玉米是缅甸第二大种植作物,全年玉米种植面积达47万~52万hm~2,其中与我国云南接壤的东部掸邦是主要种植区。到5月前因无有效降雨,全境玉米尚未大面积种植,仅有零星种植,随着雨季的来临,玉米种植面积将全面增加,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也将随之增加。因此,加强与缅甸相关部门合作,密切掌握缅甸玉米种植及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与防控情况,对我国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