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主成分与聚类分析在NC297烟叶品质区域划分中的应用
《贵州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烤烟品种NC297在云南烟区的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烤烟品种NC297在云南省昆明、红河和文山3个市(州)31个种植区域烟叶样品的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按烟叶品质划分其种植区域.结果 表明:B2F烟叶特征根>1的成分有3个,即第1主成分、第2主成分和第3主成分,其特征根分别为6.190、1.797和1.236,3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860%;C3F烟叶特征根>1的成分有4个,即第1主成分、第2主成分、第3主成分和第4主成分,其特征根分别为5.125、1.863、1.277和1.172,4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8.648%.经聚类分析,31个种植区域的B2F和C3F烟叶样品可分为5类,第1类综合品质好,包括砚山干河、广南莲城和西畴西洒等13个种植区域;第2类综合品质较好,包括砚山盘龙、砚山者腊和马关大栗树等10个种植区域;第3类综合品质中等,包括宜良马街、嵩明嵩阳和泸西中枢等11个种植区域;第4类综合品质稍差,包括泸西金马、嵩明杨林和石林鹿阜等8个种植区域;第5类综合品质差,包括蒙自西北勒、泸西永宁和蒙自老寨等6个种植区域.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方法可将NC297烟叶品质的差异在31个种植区域中划分出来.
关键词: 烤烟 NC297 品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区域划分


2019年缅甸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考察报告
《植物保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缅甸是我国草地贪夜蛾的重要境外虫源区,为了掌握草地贪夜蛾在缅甸的发生与防控情况,2019年5月19-25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与缅甸农业研究司专家联合对缅甸南部、中部、中北部和东部草地贪夜蛾开展了实地调查.结果 表明:缅甸全境均有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严重,田间多种虫态并存.其中,南部玉米大部分已经收获,虫株率62.50%~97.50%;中部区域种植少量的商品甜玉米,防治到位,虫株率6.00%~7.50%;中北部曼德勒敏建玉米种植面积最大,达8 000 hm2,80%的地块已成熟收获,处于吐丝-乳熟期的田块虫株率达100%,受害严重;东部掸邦虫株率59%,虫口密度2.60头/株.玉米是缅甸第二大种植作物,全年玉米种植面积达47万~52万hm2,其中与我国云南接壤的东部掸邦是主要种植区.到5月前因无有效降雨,全境玉米尚未大面积种植,仅有零星种植,随着雨季的来临,玉米种植面积将全面增加,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也将随之增加.因此,加强与缅甸相关部门合作,密切掌握缅甸玉米种植及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与防控情况,对我国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光谱分析技术在野生食用牛肝菌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肝菌具有重要的食药用和经济价值,是世界性美味野生食用菌。其质量安全可控是保障消费者健康及产业绿色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全面、稳定、系统的质量评价方法有利于强化牛肝菌质量控制,对市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光谱分析技术具有简便、快速、实用性强等特点,能够弥补传统感官评定的缺陷,提高分析准确性,广泛用于牛肝菌品质研究,是评价牛肝菌品质优劣、鉴别真伪以及确保其质量稳定一致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对近年国内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野生食用牛肝菌研究方面的应用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了红外、紫外光谱及多光谱信息融合技术在牛肝菌产地、种类、贮藏年限鉴别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牛肝菌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牛肝菌 红外光谱 紫外光谱 多光谱信息融合 鉴别与评价


复合发酵法制备克氏原螯虾头酱及其鲜味物质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和鲁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 rouxii)作为外加复合发酵菌种。以感官评分和氨基态氮含量为指标,首先确定复合发酵菌种的比例,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复合发酵法制备克氏原螯虾头酱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木糖葡萄球菌、戊糖片球菌及鲁氏酵母菌的最佳混合浓度比例为1∶3∶3,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22.3 h,发酵温度33.49℃,发酵剂接种量40.11 m L/kg,在此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头酱感官评价得分为7.55分,氨基态氮浓度为(6.58±0.08) mg/m L。通过理化指标对克氏原螯虾头酶解液发酵前后的鲜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头酶解液经过发酵后,鲜味氨基酸总量变化不显著(p> 0.05),游离氨基酸总量为8605.45 mg/kg,相比于发酵前增加了5.4%。鲜味氨基酸中甘氨酸(Gly)的含量为589.49 mg/kg,与发酵前相比增加了24.03%。发酵后呈味核苷酸及其关联化合物总量变化不大(p> 0.05),与鲜味有着密切联系的GMP和IMP含量分别为3.39和34.16 mg/kg,其中IMP的含量增加了31.5%。通过复合发酵法制备的克氏原螯虾头酱,营养丰富、风味饱满、口感醇厚,可以作为一种健康、美味的调味基料。


基于抗稻瘟病基因Pi40特异性SCAR标记的MAS育种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从3份携带抗稻瘟病Pi40基因的粳稻材料中扩增、筛选获得特异性片段,通过测序分析比对和引物设计,开发出一个SCAR分子标记3F.该标记在15份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和抗性品种中能够特异性的检出Pi40基因系.利用Pi40品系4163与丽江新团黑谷构建F2群体123株,发现3F在其中96个单株中检测到550 bp的目标条带,同时田间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该96个单株田间表现为R,另外27份未检出目标条带的单株表现S,卡方检测分离比符合3:1.进一步利用3F在183份云南水稻育成品种中检测,结果显示仅在其中9份材料中有目标带型出现,而在其它174份云南水稻品种中没有检测到目标带型,这为有目的地开展品种抗性改良提供直接而高效的筛选标记,结果表明3F是一个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在云南稻作系统中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分子标记.以3份感病粳稻材料与4163杂交,构建稻瘟病抗性改良F2群体,利用3F筛选出来的单株经稻瘟病菌喷雾接种鉴定,表现为R,而未检出目标条带的单株则表现为S.


腾冲红花油茶花蜜蛋白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的鉴定、克隆与分析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出花蜜中某些影响花蜜化学组成的功能蛋白,并探讨其在花蜜分泌及组分调控过程中的功能,以腾冲红花油茶为试验材料,利用MALDI-TOF/MS质谱分析方法初步鉴定出腾冲红花油茶花蜜中含有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BP2),然后根据质谱得到的部分肽段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SMART RACE方法克隆腾冲红花油茶花蜜FBP2全长cDNA,命名为CRFBPase (GenBank登录号:MG764086)。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全长1 077 bp,编码358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8 428.13 Da,等电点为7.56。经同源比对分析发现CRFBPase基因序列与普通油茶的FBP2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8.8%,同时酶活检测结果也进一步证实该花蜜中含有FBP2,且该酶的活性会随着花蜜分泌累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RFBPase基因在开花后第5天的蜜腺和花部组织中均有一定量的表达且蜜腺中表达量最高,开花后第5天(泌蜜高峰期)蜜腺显著高于花蕾期。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FBP2在植物花蜜形成、分泌及糖组分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腾冲红花油茶 花蜜蛋白 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BP2) 基因表达


生姜地迟播油菜种植模式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生姜地迟播油菜品种和播种方式,建立种植模式,为罗平县油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正常播种和推迟播种下品种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差异分析,通过推迟播种品种比较试验分析迟播油菜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间的相关性,开展迟播油菜移栽、点播、撒播比较试验研究适宜播种方式.[结果]生姜地迟播种植油菜,除每角粒数增加外,其余经济产量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生育期、有效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密切相关,产量与花期、植株高度、有效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数、主序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千粒重呈正向相关关系,与生育期和每角粒数呈负向相关关系;杂交油菜品种较常规优质油菜品种具有较高的植株高度、有效分枝高度、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从而能获得更高的收获产量;采用撒播不定苗的方式播种生姜地迟播油菜,产量可达2346 kg/hm~2,纯收益5029.2元/hm~2.[结论]罗平生姜地于11月中旬迟播油菜,选用营养体健壮、生育期在150 d以内的云油杂15号等杂交油菜品种,控制用种量3kg/hm~2撒播,出苗后不间苗不定苗,收获密度约30万株/hm~2,产量2000~2500 kg/hm~2,最高纯收益可达5000元/hm~2,实现罗平坝子油菜连片规模化种植,对保持罗平油菜花旅游等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实现油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1份甘蔗种质蔗汁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1份甘蔗种质(ROC22号、YT93–159、DZ09–78、YZ12–1202、YZ11–1122、YZ05–51、YZ11–2629、YZ12–1252、YZ12–1185、YZ12–1301、YZ11–1204)中的铁(Fe)、锌(Zn)、硒(Se)进行检测,通过方差和广义遗传力分析发现,甘蔗蔗汁中Fe、Zn和Se平均含量差异较大,且变异广泛,变异系数为21.89%~41.45%;Fe、Zn和Se元素广义遗传力较高,分别达到0.94、0.99和0.94。基于微量元素含量差异对甘蔗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发现,11份甘蔗种质可以聚为3类,分别为富Fe种质、富Zn种质和普通种质,其中,富Fe种质包括ROC22号、YZ12–1301和YZ12–1252,蔗汁中的F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质,平均含量达5.30 mg/kg;富Zn种质包括YZ05–51、YT93–159和YZ11–118,蔗汁中的Zn含量达到3.00 mg/kg;第3类为普通种质,微量元素含量普遍较低。对聚类结果的逐步判别分析发现,各类种质被正确分类的概率均为100%,聚类结果可靠,各个种质均被正确分类。
关键词: 甘蔗 蔗汁 铁 锌 硒 方差分析 广义遗传力 聚类分析


世界及中国鳄梨产销概况与展望
《中国果树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依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数据库、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中的数据,围绕鳄梨种植面积、产量、进出口市场、主产国生产情况、主要进出口国贸易情况等方面,对世界及中国鳄梨的生产与贸易进行回顾、分析与展望,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鳄梨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