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农业生产结构的农户多目标行为决策MAUT分析-来自云南边境山区农户的实证调查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发生变革,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深入,逐渐凸显农户行为决策的多目标属性.而云南边境山区农户的农业生产种类繁多,行为决策差异显著且贫困问题依然突出,因此,亟待分析不同农业生产结构的农户多目标行为决策.基于云南边境山区366户农户的微观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多属性效用函数(MAUT)模型组建多目标决策矩阵,测算收益利润、劳动力和风险三大目标的权重,并采用离差标准化归一处理法计算农户多目标行为决策总效用.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农户在生产决策过程中,利润目标的权重比重较大但不是绝对目标,其次是劳动力目标和风险目标.同时,以经济作物产值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多目标总效用略高于以粮食作物产值为主的类型.研究提出,以保障粮食作物为基础,发展经济作物,是目前云南省边境山区农户对接市场发展的主要生存方式.


基于荧光SSR标记的鳄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对滇缅地区鳄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为鳄梨种质资源保存、评价与利用提供了参考.本研究对采自中国云南德宏、保山、西双版纳、普洱、红河、缅甸克钦邦和掸邦地区共90份鳄梨资源利用毛细管电泳法进行荧光SSR-PCR产物检测,并利用所得结果评价鳄梨遗传多样性水平.7对SSR引物对90份鳄梨资源进行扩增,得到72个等位基因,不同引物扩增的等位基因差异较大,从5到14个不等,平均每个位点含10.29个等位基因.主要等位基因频率在0.238 9~0.811 1之间,平均值为0.434 9;观测杂合度在0.022 2~0.766 7之间,平均值为0.431 7;期望杂合度在0.314 1~0.877 0之间,平均值为0.692 7;多态性信息指数在0.273 2~0.859 9之间,平均值为0.653 5.UPMGA聚类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1~1.0之间,平均值为0.46,在阈值0.41处可分为4大类群.本研究为新品种选育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开发利用该地区独特鳄梨资源提供帮助.
关键词: 鳄梨(Persea americana Mill.) SSR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人参种胚不同后熟发育阶段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胚后熟发育对人参种子休眠解除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索人参胚后熟发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Illumina Hi Seq X-ten平台对人参种子五个后熟发育时期(心形胚,鱼雷胚,子叶胚,成熟胚和芽胚)的胚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12 604 390条高质量reads.以心形胚为对照,在鱼雷胚、子叶胚、成熟胚和芽胚时期分别鉴定到2 359个、3 048个、6 180个、12 067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去重复后四个时期共获得13 724个DEGs.GO富集分析显示,四个时期的和总的DEGs主要共同富集到催化活性、细胞和发育过程等GO条目.与种子休眠结束中胚发育相关的DEGs编码蛋白构成的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指导m RNA合成的RNA聚合酶Ⅱ第二大亚基(NRPB2)、脯氨酸合成的关键酶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1和P5CS2)为核心节点蛋白,它们可以通过调控mRNA合成、脯氨酸合成和与其互作蛋白的表达来影响人参种胚的发育.KEGG富集分析发现,四个发育时期的DEGs主要共同富集到代谢过程、次生代谢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其中,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参与生长素和脱落酸信号转导的DEGs最多.因此,我们认为NRPB2、P5CS1、P5CS2蛋白互作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可能对人参胚的后熟发育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对揭示人参胚的发育和种子休眠解除的分子调控机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感抗油菜近等基因系混播对根肿病发病率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根肿病的迅速蔓延已对我国油菜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课题组前期多年多点大田试验发现,感病、抗病品种混播可显著降低感病油菜品种根肿病发病率.为进一步探究感病、抗病品种播种间距对根肿病的防控效果,本试验采用穴盘栽培,设置感、抗根肿病油菜近等基因系不同播种间距(0、2、4、6 cm),出苗后7 d接种根肿菌,接种42 d后调查幼苗发病率、病情指数,并测定根系主要成分.结果表明:(1)与单播相比,感病、抗病品种同播时,抗病品种苗期发病率无明显变化,而感病品种苗期发病率显著下降,其发病率与感病、抗病品种播种间距密切相关,二者距离为0 cm时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显著(P<0.05)低于其他处理;(2)与单播相比,感病、抗病品种同播时,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根中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降低,酸不溶木质素含量在感病品种中显著增加,而在抗病品种中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与根系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发病率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7、0.403,病情指数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2、0.509.综上,油菜感、抗品种混播可以显著降低感病品种的根肿病发病率,且混播间距在0 cm时效果最好.该技术可以作为油菜根肿病防控的技术措施,在根肿病发病区域油菜生产上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外引粳稻品种在云南高原的综合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云南粳稻主栽品种为对照,对引进的27个粳稻品种进行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和稻瘟病抗性评价,以期明确外引品种在高原粳稻遗传改良和生产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在云南高原不同海拔条件下种植,评价外引粳稻品种的农艺性状;在稻瘟病重发区自然诱发评价稻瘟病抗性;用日本稻米外观品质9级分段法评价稻米外观品质.[结果]在3种海拔条件下种植外引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随海拔升高,株高、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外引品种与云南粳稻品种相比,大多植株较矮,穗粒数较少,千粒重较小,结实率和单株产量较低,而单株穗数差异不显著,稻米外观品质较好,稻瘟病抗性较强.参试品种划分为5个类群,62%的引进粳稻属于同一类群,6个引进粳稻与2个云南品种划分为同一类群.[结论]大部分外引粳稻品种难以在云南生产上直接利用,但一些优良性状可以作为云南高原粳稻品种改良的优异资源.外引粳稻品种的利用,对于拓宽云南粳稻育种的遗传基础,增加云南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外引品种 粳稻 云南 农艺性状 稻米品质 稻瘟病抗性


油菜杂交种DNA高通量获取方法
《湖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油菜(Brassica napus)杂交种深孔板内发芽,简化碱裂解法提取DNA步骤,配合高通量研磨器Fast&Fluid Management SK300样品混匀仪的使用,提供了一整套快速高通量低成本获取油菜杂交种子叶DNA样品的集约化方案.该方法可以实现10 h完成万份DNA样品的提取,极大提高了DNA获取效率,有利于利用分子标记对杂交油菜种子进行纯度鉴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napus) 杂交种 DNA提取 分子标记 纯度鉴定


数字经济、农业数字要素与赋能产值-基于GAPP和SFA的实证分析
《农村经济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农业数字化改造处于早期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数字化改造在新时代包含了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产品销售数字化、农业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数字化和基础设施数字化四个方面.数字要素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生产投入要素,本文使用遗传算法和投影寻踪模型测算了农业数字要素指标,采用随机前沿模型,进一步剖析农业数字化改造的效益变化,测算农业数字技术效率.结果 显示:(1)我国农业数字要素的投入呈现一省领先、全国快速起步的态势;(2)农业数字要素投入对于赋能农业产值有重要意义;(3)现阶段农业数字要素技术效率较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高产广适杂交籼稻'内优6478'在云南稻区生产适应性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杂交水稻'内优6478'为参试品种,以'绵优725'为对照,2017-2018年在云南不同稻区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记录其产量、适应性、抗性等综合性状表现,并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其在云南不同稻区的生产适应性.结果表明,'内优6478'生育期适中,141~178 d之间,适应性较广;两年区试平均产量11 545.32 kg/hm~2、比对照增产7.38%、增产点率8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1 649.00 kg/hm~2、比对照增产11.29%、增产点率83%.因此可知'内优6478'具有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宜在云南海拔1 500 m以下稻作区种植.本研究为'内优6478'在云南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并能促进其快速产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