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白菜根肿病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获得对云南白菜根肿病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菌株,为云南白菜根肿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潜在的菌种资源.[方法]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三宝乡大棚白菜根肿病发病严重的地块,采集正常生长或发病较轻的白菜植株及其根际土壤,分离筛选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特征鉴定、生理生化检测及分子序列分析.[结果]经初步筛选共获得46株细菌.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出30株细菌,其中抑制效果最好的是TB-7菌株,该菌株对白菜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萌发抑制率为76.88%;白菜植株内共分离出16株内生细菌,其中抑制效果最好的是EB-15菌株,该菌株对白菜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7.38%.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抑菌效果最好的TB-7菌株作为目标菌株,经鉴定,TB-7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菌体菌落较小,颜色淡黄色,表面光滑且扁平,菌体湿润,不透明,边缘规则;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TB-7菌株是好氧菌,V-P、淀粉水解、pH 5.7,生长3项检测指标均呈阳性,柠檬酸盐、丙酸盐、D-木糖、L-阿拉伯糖、D-甘露醇、明胶液化、7%NaCl生长、硝酸盐还原8项检测指标均呈阴性;16S rDNA扩增产物约为1500 bp,测序结果表明,TB-7菌株与坚强芽孢杆菌(Cytobacillus firmus)同源性达到100%,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的坚强芽孢杆菌.[结论]通过初步筛选及鉴定,获得1株对白菜根肿病菌休眠孢子抑制率达到76.88%的拮抗菌株,该菌株的获得可为解决云南本地日益严重的白菜根肿病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天麻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分析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 2024
摘要: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探讨并分析天麻在国际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以Webof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收集2000年1月~2023年4月期间天麻相关研究的文献报道,使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VOSviewer1.6.19、CiteSpace6.2.R4、BibliometrixR4.3.2和Excel2019对年度发文量、期刊分布情况、文献所属国家、机构及作者的合作关系、文献共被引频次、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039篇,剔除重复文献后,共纳入613篇文献。天麻相关研究文献最早发表于2000年,年度发文量呈波动式增长。我国关于天麻的文献量最多,共496篇。核心作者共162位,国家、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松散。10篇高被引文章均对天麻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集中在天麻素的药理学研究方面。关键词分析提示研究热点从天麻提取液及其主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的探索转变为疾病改善的通路机制研究;天麻通过参与氧化应激进而影响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可能成为该领域的新热点。结论: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直观反映了天麻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可为天麻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天麻 天麻素 文献计量学 Bibliometrix CiteSpace VOSviewer
果桑园桑椹菌核病防控实践与发展建议
《中国蚕业 》 2024
摘要:桑椹菌核病是影响果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深入实践,总结了应用农业、物理、化学及生物等综合防控桑椹菌核病的有效措施。并分析归纳了果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果用桑品种选育更新推广滞后、果桑园选址建园和种植密度及日常管理不科学、果桑园行间及周边农田栽培作物不当、传统露天栽培模式风险大效益不稳定、适宜防治桑树病虫害的药剂单一且防效差、不能科学及时有效地防控草害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果桑新品种的研发引进及示范推广、科学规划合理定植及精细化管理、果桑园行间合理间套作农作物、周边不种植菌核病易感植物、加强果桑设施栽培研究、规模化推广避雨栽培技术、加快病虫害防控化学药剂的研制及更新进度、科学除草及使用除草剂杀灭桑椹菌核病病原菌等果桑产业高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桑椹 菌核病 防控 乡村振兴 农文旅融合 高效发展 对策建议
经典名方中草果的本草考证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草果的名称、基原、学名考订、产地、入药部位、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含此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草果"一名最早见于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历代本草均以草果为正名,尚有草蔻、豆蔻、漏蔻、老蔻、草豆蔻等别名.历代所用草果的主流来源为姜科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的干燥成熟果实,但宋代草果常作为豆蔻或草豆蔻的别名,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是最早将草果作为单独药材分条记载的本草,清代及其以前受早期古籍的影响,仍有部分书籍将草果与其他姜科植物混淆,直至近现代才将其区分开来.历代本草记载草果的产地为云南、广西,后逐渐扩充至贵州等地,现云南为我国草果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成为草果的主产区.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个大、饱满、色红棕、气味浓者为佳.古代记载草果的采收时间为阴历八月,多为去壳生用或煨炒;现今草果的采收期一般在10-11月,采收后晒干或烘干.关于草果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记载古今文献基本一致,即性温,味辛,归脾、胃经,燥湿温中、截疟除痰,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疟疾寒热、瘟疫发热.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草果药材的经典名方时,选用A.tsaoko为其药用基原,炮制方法可根据处方要求,未标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关键词: 经典名方 草果 本草考证 基原 产地变迁 品质评价 采收加工
云南瑞丽4个主栽柑橘品种成熟期果实品质变化规律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云南瑞丽地区主栽柑橘品种成熟期果实品质变化规律,为确定果实适时采收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主栽的4个柑橘品种(沃柑、冰糖橙、茂谷柑、W·默科特)为试材,分别从花后150~330 d(2020年8月12日—2021年2月8日)和花后240~405 d(2021年11月8日—2022年4月28日)开始采果,每隔15 d定期采样并测定果实品质。【结果】随着柑橘果实的成熟,4个品种果实单果质量及横、纵径呈先上升后平缓的趋势,沃柑在花后270 d前、冰糖橙在花后255 d前、茂谷柑在花后300 d前、W·默科特在花后285 d前其果实结束快速生长膨大期;2年内,除茂谷柑转色期一致外,W·默科特果皮转色期早于第1年,沃柑和冰糖橙转色期晚于第1年。冰糖橙、沃柑、茂谷柑和W·默科特的可溶性固形物(TSS)质量分数分别在其花后240、315、300、270 d后基本稳定,可滴定酸(TA)质量分数分别在花后180、210、240、240 d后无显著变化。【结论】综合考虑单果质量、横纵径、果皮颜色和内含物质量分数等指标,沃柑在花后315 d、冰糖橙在花后255 d、茂谷柑在花后300 d、W·默科特在花后285 d时果实达到采收成熟度,适宜开始采收。
关键词: 柑橘 发育成熟期 外在品质 内在品质 品质变化 采收期
气相色谱法在测定水果中禁用有机磷农药的基质效应研究
《食品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有机磷农药是一类常用的杀虫效果较好的农药。近年来,水果种植过程中存在非法使用部分禁用有机磷农药的现象。为更好开展基层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便捷有效监控水果种植过程非法使用乙酰甲胺磷、氧乐果、久效磷、甲基对硫磷、杀螟硫磷、甲基异柳磷、三唑磷等禁用有机磷类农药的现象,采用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GC-FPD),选取芒果、荔枝和桃等含糖量不同的代表性水果基质,系统比较Florisil、PSA和GCB/PSA等固相萃取小柱对于消除基质效应的情况。结果表明, Florisil能够较好地消除基质效应,在不同水果中的基质效应都小于20%,在0.02~10μ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 7种禁用有机磷农药的相关系数较好(r>0.999),检出限范围为0.004~0.012 mg/kg,定量限范围为0.015~0.040 mg/kg。以1, 5和10倍定量限作为3个添加浓度(n=6), 3个添加浓度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71.8%~99.4%,相对标准偏差(SRSD)范围为4.34%~7.91%。相对于国标中的测定方法,试验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可满足基层实验室对于水果中禁用有机磷类农药的测定要求。
基于当前气候数据预测红火蚁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
《植物检疫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红火蚁是世界范围内重要入侵有害生物,预测和研究红火蚁在我国的适生区,可为红火蚁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搜集并整理红火蚁在我国区县级的发生点数据,通过计算2000—2022年间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等19个生物气候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使用VIF和Pearson检验筛选获得6个最主要的气候变量,基于Biomod2的组合模型对当前红火蚁适生区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影响红火蚁适生区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为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与平均气温日较差,当前时期的红火蚁高度适生区集中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贵州、云南、江西和重庆等省市,研究结果为红火蚁的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紫花苜蓿种植模式对干热河谷咖啡园土壤质量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善干热河谷地区咖啡园脆弱的生态环境,探讨不同的覆盖作物种植模式对咖啡园土壤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设置紫花苜蓿单播(A1),紫花苜蓿×光叶紫花苕混播(A2)两个处理,以休闲处理(CK)为对照,分析了覆盖作物盛花期时对土壤酶活、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1、A2处理都能显著提高咖啡园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P<0.05),促进土壤pH从弱碱性恢复到中性,更利于咖啡树的生长;与CK相比,A1的土壤脲酶显著提高(P<0.05),A1、A2、CK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A1的Sobs指数、Chao1指数显著低于A2、CK处理(P<0.05),A1、A2的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CK(P<0.05),与休闲处理相比,单播/混播覆盖作物种植降低了土壤细菌多样性,但紫花苜蓿×光叶紫花苕混播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比紫花苜蓿单播更丰富;酸杆菌门是A1的优势菌门,放线菌门是A2、CK组的优势菌门,酸杆菌门的RB41是3个处理的优势菌属;pH值对土壤细菌种群分布的影响最大;细菌群落的主要功能是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覆盖作物种植可以显著增加干热河谷地区咖啡园土壤营养,调整土壤酸碱度,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土壤改良效果显著,紫花苜蓿和光叶紫花苕混播是干热河谷地区咖啡园覆盖作物种植的较优模式。
关键词: 豆科覆盖作物 干热河谷 种植模式 咖啡园 土壤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