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间作和施磷对2种牧草生物量及氮磷吸收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设置不同种植模式(单作和间作)和2个磷水平(不施P:P0;P:P75),研究柱花草与扭黄茅间作和施磷对牧草生物量、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株行距均为50 cm条件下,施磷提高了间作体系中扭黄茅生物量的30.10%和氮吸收量的21.51%,但减少了柱花草地上部生物量5.53%和氮、磷吸收量的3.73%和3.18%.2015年,相对扭黄茅地上部生物量,P75水平下,与柱花草间作显著高于扭黄茅单作31.00%(P<0.05).与未施磷对比,施磷条件下,柱花草和扭黄茅间作地上部的生物量分别增加41.31%和52.68%.2个磷水平下的土地当量比(LER)、间作系统生产力(SP)及牧草种间竞争能力(A)无明显差异(P>0.05).在间作系统中,相对柱花草,其与扭黄茅种间竞争能力小于0,说明柱花草在间作系统中为弱竞争作物.氮磷吸收方面,2015年,P0和P75水平下,间作体系中的柱花草氮、磷吸收量显著低于柱花草单作67.74%(P0)和67.19%(P75)(P<0.05),扭黄茅氮吸收量高于扭黄茅单作5.79%(P0)和44.28%(P75),而磷吸收量高于单作13.80%(P0)和6.61%(P75).


FTIR、ATR-FTIR和UV多光谱鉴别不同产地重楼
《分析测试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云南省及贵州省6个不同产地重楼的FTIR、ATR-FTIR及UV信息,并对ATR-FTIR光谱数据进行ATR校正(ATR-FTIR-A)、一阶导数(FD)、二阶导数(SD)、标准正态变量(SNV)等预处理,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与支持向量机(SVM)建立了单光谱与低级数据融合分类判别模型。结果表明,校正后的重楼ATR-FTIR(ATR-FTIR-A)光谱信息与KBr压片法展现的信息基本吻合; UV二阶导数图谱较原始图谱分辨率提高; ATR-FTIR-A单光谱及ATR-FTIR-A-UV低级数据融合的PLS-DA及SVM模型鉴别效果最好,预测正确率均达到100. 00%。基于ATR-FTIR-A建立的PLS-DA或SVM产地鉴别模型分类正确率高,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有简便、高效、准确等优点,若采用ATR-FTIR-A-UV建立模型可进一步加强模型稳定性。
关键词: 重楼 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支持向量机 产地鉴别


雄性不育东方百合转录组SSR信息分析及其分子标记开发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东方百合雄性不育系开展转录组测序分析,开发SSR分子标记,为东方百合雄性不育系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MISA软件对筛选得到的1 Kb以上的Unigene做SSR分析,利用Primer3.0设计引物,随机选择71对引物进行多态性扩增。【结果】共获得135 483条Unigene,筛选得到12 391个SSR位点(占总Unigene的9.15%);其中SSR位点中主导类型为单核苷酸重复,占总SSR的63.94%;其次是二核苷酸重复,其出现频率为20.65%。通过Primer3.0设计得到11 948对SSR引物,随机选择71对SSR引物对24种不同来源的东方百合可育品种及雄性不育系进行多态性验证分析,结果显示在22对可扩增产物的SSR引物中,引物表现稳定可重复的多态性,各个位点的等位基因介于3~8个,平均等位基因数5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0.5048、观测杂合度Ho平均值0.1977、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0.4533。【结论】研究表明通过对东方百合雄性不育系转录组分析可获得较高频率的SSR位点且类型丰富,为东方百合雄性不育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了候选标记。


云南不同茶区的名山古树茶品质比较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找出云南不同茶区古树茶的品质差异。【方法】选取比较有知名度的勐海、勐腊、双江3个茶区的12个古树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检测,结合化学成分对茶叶感官品质的影响,分析不同茶区的古树茶在饱满度、浓厚度、苦涩度、鲜醇度和回甘生津度5个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勐海、勐腊、双江3个茶区古树茶的水浸出物平均值分别为49.65%、48.80%、48.66%;茶多酚平均值分别是24.77%、22.44%、22.36%;咖啡碱平均值分别为3.63%、3.42%、3.72%;酯型儿茶素的含量分别为5.55、5.12、5.43 mg/g;游离氨基酸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74%、5.06%、5.49%,酚氨比平均值分别为5.3、4.45、4.08。【结论】不同的内含化学成分,使得各茶区的古树茶感官品质明显不同。勐海茶区的古树茶滋味浓厚,口腔饱满度高,稍有涩味,回甘生津度明显;勐腊茶区的古树茶滋味醇柔,滑顺,茶汤浓稠,苦涩度低;双江茶区的古树茶滋味鲜醇、甘甜,涩味明显,回甘生津快。


基于云计算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中国蔬菜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基于云计算服务器的B/S多层分布式体系架构和模块化设计,在追溯编码及二维码运用、数据库管理、移动数据采集、远程视频监控、追溯信息查询等方面整合应用云计算技术,开发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利用阿里云提供的ECS云服务器环境予以部署实现。系统提供了手持终端、PC管理后台、PC网站、智能手机等多渠道录入/查询通道,有效解决了追溯信息的实时采集与上传、追溯信息可信度低、系统易用性差、建设运维成本高等问题,经企业运行试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4种咖啡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咖啡品种叶绿素荧光日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探讨咖啡对环境的适应性,为培育适应本地气候的咖啡品种提供基础.[方法]以大粒种咖啡、中粒种咖啡、小粒种咖啡卡蒂姆2和卡蒂姆3为材料,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仪(英国汉莎FMS-2)和手持叶绿素测定仪分别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和SPAD.[结果]大粒种和卡蒂姆2的Fo日变化呈"M"型,中粒种和卡蒂姆3的Fo日变化呈倒"V"型.在15:00,大粒种的Fo有明显的下降,达到其低谷183.20,中粒种达到其顶峰262.60;卡蒂姆3在17:00达到其顶峰199.44;卡蒂姆2在全天大部分时间低于其他3个品种.4个咖啡品种的Fv/Fm日变化均呈"V"型,除了中粒种最低点0.65出现在13:00外,其余均在15:00,分别为0.60、0.66、0.65.相关性分析显示,中粒种和卡蒂姆3与环境因子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都有相关性,而大粒种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卡蒂姆2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这4个品种与SPAD值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在一天中,强光、高温、低湿条件下,大粒种主要以增加热耗散进行自我保护,中粒种、卡蒂姆2和卡蒂姆3则主要以PSⅡ反应中心可逆失活和损坏为主要保护机制,且4个咖啡品种的Fv/Fm先降低后升高,说明卡蒂姆2、卡蒂姆3和中粒种的PSII反应中心可逆性失活;卡蒂姆2的Fo全天大部分时刻低于其他3个品种,且Fv/Fm值也较高,因此用于光反应的能量较多.
关键词: 卡蒂姆 大粒种 中粒种 叶绿素荧光参数 日变化 相关性分析


覆膜对柠檬园杂草群落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云南瑞丽市柠檬园的杂草群落进行调查,比较覆膜和露地柠檬园杂草群落的差异。结果显示:柠檬园RG样地(覆膜种植,不使用除草剂)杂草有9目9科18种,柠檬园RH样地(露地种植,每年使用除草剂5次)杂草有8目8科23种,柠檬园RI样地(覆膜种植,每年使用除草剂3次)杂草有9目9科23种。3种类型柠檬园杂草的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差异;杂草密度有显著差异,RH样地的杂草密度显著高于RG和RI样地。覆膜柠檬园中的白茅草(Imperatacylindrica)、狗牙根(Cynodondactylon)、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及双穗雀稗(Paspalumdistichum)等在露地柠檬园中未发现,覆膜柠檬园的杂草总密度显著降低。RG样地的优势种为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藿香蓟(Ageratumconyzoides)、鬼针草(Bidenspilosa)及阔叶丰花草(Borrerialatifolia);RH样地的优势种为铁线草(Cynodondactylon)及水蜈蚣(Kyllingabrevifolia);RI样地的优势种为马唐及藿香蓟。覆膜柠檬园水蜈蚣和铁线草的密度显著低于露地柠檬园。RG样地的指示物种为鬼针草和阔叶丰花草;RH样地的指示物种为铁线草和水蜈蚣;RI样地的指示物种为藿香蓟。覆膜种植对柠檬园杂草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使园内杂草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
关键词: 柠檬园 覆膜 杂草群落 杂草密度 优势种 指示物种 云南瑞丽


基于16S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植烟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钾是影响烤烟品质的重要元素之一,为研究不同烤烟品质植烟区土壤的细菌群落,以期为提高烤烟品质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对采取烤烟高钾植烟区的土样、烤烟低钾植烟区的土样,并通过宏基因组16S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植烟区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高钾地区获得较多的有效序列。Shannon指数及Simpson指数共同表明高钾地区土样具有的细菌群落多样性最高。ACE指数与Chao1指数具有相同的趋势,都表明高钾地区土样具有的细菌群落丰富度最高。不同土壤样品细菌属水平的聚类分析显示把低钾地区的样品聚在一起,这些样品菌群分布比较相似。功能基因预测分析研究表明,高钾地区样品具有最多功能基因数量。
关键词: 土壤宏基因组 16SrDNA 植烟土壤 细菌 群落结构


川滇蔷薇的种下分类系统和表型变异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川滇蔷薇种内的表型变异程度以及基于形态的种下分类系统是否真实反映了其遗传变异,用2个单拷贝核基因(GAPDH和ncp GS)和43个形态特征对川滇蔷薇(来自横断山地区的38个居群及来自安徽的1个居群)进行亲缘关系研究,同时研究其表型多样性和表型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川滇蔷薇是横断山地区的特有种,安徽没有川滇蔷薇分布。分子和形态聚类中川滇蔷薇的居群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地理距离或4个变种的种下分类系统进行聚类,说明川滇蔷薇的变种不是独立的演化单元,而是对横断山地区复杂多变的生境条件的表型可塑性反应。27个直接数量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6.36%,说明居群间的变异是川滇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川滇蔷薇 种下分类 表型变异 单拷贝核基因 形态特征 亲缘关系 地理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