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深度测序技术分析番茄斑萎病毒病害寄主及介体中病毒种类
《植物病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orthotospoviruses)是严重危害云南蔬菜等重要农业经济作物的病毒病原之一。采用血清学检测、小RNA深度测序以及RT-PCR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的主要作物寄主(番茄、辣椒、油麦菜)、重要中间寄主(鬼针草)和传毒介体(蓟马)中鉴定到TSWV、TZSV、PCSV和INSV 4种病毒,其中TSWV为该地区的主要优势病毒,而PCSV则是首次报道侵染鬼针草。通过对云南番茄斑萎病毒病害重病区作物寄主、中间寄主及蓟马三者进行病毒种类分析研究,明确TSWV为引起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作物的主要病毒,TZSV、PCSV和INSV零星发生于不同寄主中。
关键词: 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 番茄斑萎病害 寄主 传播介体


跨境山区农户生产结构调整行为研究
《世界农业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可持续生计分析理论(SLA)和计划行为理论(TPB)为基础,以农户生产结构调整为主线,构建从"农户生计资本→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农户种生产结构调整意向→农户生产结构调整行为"的完整路径,从农户视角去探讨农户生产结构调整决策行为形成机理问题。应用SPSS17.0和AMOS23.0软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566户样本农户的生产结构调整决策行为进行分析,并对理论模型假设进行检验、模拟。结果发现,云南跨境山区农户生产结构调整决策行为受到农户生计资本、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结构调整意向的不同程度影响。最后根据结论,提出通过充分发挥农户生产结构调整主体作用、激发农户生产结构良性调整意向,以及提高农户的生计资本水平,促进云南跨境山区农户生产结构良性调整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结构调整 跨境山区 农户决策行为 生计资本 结构方程模型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N及膜多糖蛋白Gn的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应用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由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 (TSWV)侵染引起的番茄斑萎病毒病在我国蔬菜、花卉等作物上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克隆了TSWV核衣蛋白N基因及膜多糖蛋白Gn基因,利用Gateway系统获得N和Gn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表达菌株Rosetta (DE3)细胞内,IPTG诱导表达N蛋白和Gn蛋白,以此为抗原分别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N蛋白和Gn蛋白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N蛋白的多克隆抗体能够与N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间接酶联免疫吸附(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in-ELISA)分析检测表明抗体滴度为1∶12 800,而Gn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差,效价未检出。本研究制备的N蛋白多克隆抗体可用于田间病株的病害诊断,同时有助于开展病毒在介体昆虫内定位、病毒和介体昆虫互作及功能分析的研究。


云南剥隘鸡肌肉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分析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剥隘鸡是云南省富宁县特有的地方小型家禽品种,以个小肉厚、微黄鲜嫩而得名。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别对不同性别的7月龄云南剥隘鸡胸肌和腿肌中的17种氨基酸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剥隘鸡胸肌和腿肌(干重)中总氨基酸含量在65%~70%之间,其中胸肌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腿肌,公鸡肌肉氨基酸总量高于母鸡;肌肉鲜味氨基酸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天冬氨酸、精氨酸含量次之;肌肉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丰富,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total amino acids,EAA/TAA)和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nonessential amino acids,EAA/NEAA)分别接近和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WHO/FAO)的推荐值。试验结果为云南剥隘鸡肌肉的营养价值评定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剥隘鸡 氨基酸总量 必需氨基酸 鲜味氨基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利用AMMI模型分析红花花瓣产量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G·E)决定作物在多生态环境中产量性状的稳定性,研究红花G·E互作效应对花瓣产量稳定性的影响有重要意义。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用7个红花品种,4个试验点,3次重复,测定各品种花瓣产量,运用AMMI模型对红花品种的基因型、环境及G·E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基因型、环境及G·E互作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基因型占总变异的15.94%、环境效应占16.29%,G·E互作效应占47.64%,表明G·E互作效应对产量变化的影响远大于基因型和环境。互作效应主成分计算出基因型稳定性参数(Dg),顺序为‘YN1805’>‘YN2057’>‘YN512’>‘YN495’>‘YN1959’>‘YN2527’>‘弥渡红花’(CK)。运用AMMI模型有效地解释了红花品种产量性状的基因型、环境和G·E互作效应。根据产量、稳定性参数及AMMI模型分析结果,高产而又稳定的品种有‘YN1805’和‘YN2057’,高产而又不稳定的品种有‘YN512’和‘YN1959’,不高产也不稳产的品种有‘YN495’、‘YN2527’和‘弥渡红花’(CK)。在红花生产中,应选用产量高、适应性强的品种。


贵州地方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Pita功能区段序列变异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贵州水稻地方品种Pita基因序列变异类型和地理分布特点,以贵州省收集到的91份地方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计抗稻瘟病Pita基因特异引物对Pita基因第二编码区功能位点区段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研究表明,91份贵州地方水稻均持有抗稻瘟病Pita基因,DNA序列存在6个变异位点,氨基酸序列存在4个变异位点,归为7种DNA单倍型和5种蛋白型,其中Pita-H1(63.74%)、Pita-H2(18.68%)的频率较高,是贵州的优势单倍型,其他单倍型频率较低。携带Pita抗性基因(编码区第2 752位功能位点碱基为G)的品种仅6个,占供试材料的6.59%,且与越南抗性品种Tetep序列一致。Pita抗性基因在贵州省广泛分布不平衡,且频率较低。本研究为挖掘和利用贵州地方稻种的抗稻瘟病基因资源提供了参考。


云南川滇蔷薇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居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手段,对云南省分布的川滇蔷薇7个自然居群进行了相关调查,对它们的12个表型性状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这12个表型性状的F值在1.06~20.56,其中有8个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这一结果表明其表型性状不论在居群内还是居群间,均具有变异多样性.它们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3.00%,居群间变异(34.42%)大于居群内变异(20.29%),该结果表明川滇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为居群间变异.对其表型性状和地理因子进行相关性研究,其结果显示:4个性状与地理因子呈正相关,其余8个性状与地理因子呈负相关.对其进行居群表型聚类分析,其结果显示:这些自然居群的表型变异与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致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毛叶枣中多菌灵、吡虫啉和啶虫脒消解动态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研究了多菌灵、吡虫啉和啶虫脒在毛叶枣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毛叶枣样品经乙腈提取,低温冷冻液萃取后,采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结果表明:在0.1~10μg/L范围内,3种农药的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06μg/kg,定量限为0.20μg/kg,回收率范围为89.1%~97.0%,相对标准偏差为5.3%~6.9%。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吡虫啉和啶虫脒在毛叶枣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2、3.3、2.8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在毛叶枣采收期时3种农药均有低含量检出,表明3种农药在毛叶枣上的残留时期较长,喷施时需控制好喷施浓度和间隔期。


遮阴对滇海水仙花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滇海水仙花为试材,采用尼龙纱网和黑色遮阴网设置了3种不同的遮阴程度(40%、65%、85%),以全光照为对照,研究遮阴对滇海水仙花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以期探讨滇海水仙花对光照的需求和适应性。结果表明:随着遮阴强度的增加,滇海水仙花的冠幅逐渐增大,叶片数、匍匐茎个数逐渐减少,叶绿素含量先增多后减少,叶片含水量、叶生物量比、表观量子效率逐渐增多,根生物量比、根冠比和比叶重逐渐减少,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试验表明滇海水仙花有较强的耐阴性,可作为林下种植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