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硼钼锌单施及配施对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桶栽试验,研究B、Mo、Zn单施和配施对甘蔗新台糖10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B肥能有效的提高甘蔗的产量、糖分、重力纯度和简纯度,同时还可以降低甘蔗的还原糖含量、纤维分;增施Mo肥能有效的提高甘蔗的产量,增产效果良好,但也会增加甘蔗的还原糖、纤维分的含量,降低甘蔗的重力纯度和简纯度;Zn较有利于甘蔗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但增产效果不如Mo明显,改善品质的效果比不上B。试验还表明,B、Mo、Zn配合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27.1%;2种微量元素配合时以B、Mo配合最佳,其产量与B、Mo、Zn处理差异不显著,以B、Mo、Zn和B、Mo的增糖效果较好,分别比对照增糖26.16%和30.55%,但B、Zn配合的效果最差,甚至比不上单施B和Zn的效果好。成茎率除单施B和Mo、Zn配合施用有降低成茎率的趋势外,其他处理都有增加成茎率的趋势;无论是单施还是2种、3种微量元素配施对甘蔗茎径的影响都不显著(除B、Zn配合)。增施微量元素对甘蔗的茎长没有明显的影响(除Mo、Zn比对照显著低)。


云南高原粳稻品质性状因子及品种聚类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省高原粳稻区生产上应用的41个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其12个品质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及品种聚类。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在选取的6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垩白因子、粒形因子和碾米品质因子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72.51%;将供试材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其结果聚为6大类,显示出大部分品种(系)的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因此,在粳稻品质育种时,应注重外观品质(垩白和粒形性状)和碾米品质选择,同时要拓宽亲本遗传背景,加强亲本创新研究,以提高品质育种效率。


高原粳稻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品质特性分析
《生态环境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原粳稻育种基本上以海拔高度开展育种研究,为了明确海拔变化对稻米品质的影响,选用7个不同的品种(OrizasativaL.)分别种植在6个不同海拔生态条件下,研究了在不同海拔条件下的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利用方差分析法对品质性状在不同海拔间的变异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并对品质性状在海拔间的变异系数进行聚类和主成分综合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海拔梯度变化对胶稠度、蛋白质、垩白率等影响较大;其次是整精米率;糙米率、粒长、精米率对海拔变化较迟钝,受海拔影响较小,主要受遗传因子的制约;直链淀粉含量在海拔间差异不显著,主要来自于品种间的差异,性状表现主要受品种遗传因子的制约,受环境影响小;高原立体气候条件下,品种须注意海拔种植范围。


水分调控对香料烟品质的影响
《云南农业科技 》 2008
摘要:研究灌水次数对香料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值和AB级烟叶比例以A2的最高,外观质量综合评价和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分析也以A2的表现较好,说明移栽成活后的香料烟可以不灌水或灌1次水,但灌水宜早不宜迟,灌水量应严格控制。


云南生态条件下基因枪法转溶菌酶基因水稻潜在变异性
《生态学杂志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云南2种生态条件下,对基因枪法获得的转溶菌酶基因水稻高代品系D2-1-2和受体品种中花9号的农艺性状、稻米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和11种矿质元素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品系和受体对照在生育期农艺性状上无明显的差异,但转基因水稻结实率和株高明显低于受体品种;转基因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以及9种矿质元素含量都有所增加,其中钙、铁和锌等元素增加幅度较大。认为基因枪法转基因植物可能会产生一些潜在的遗传变异,因此,建议应对转基因植物进行多年多点的环境风险评价。


不同色袋对红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山西果树 》 2007
摘要:试验通过采用不同颜色膜袋对红梨果实进行套袋来验证哪种颜色袋最适合提高红梨品质。通过对比选择出合适的为单层白色膜袋,可使果实外观及色泽有进一步的提高,并提供了各种处理与对照的糖、酸、花青素、叶绿素数据,以期为生产提供背景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