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烤烟品种“NC102”种植海拔与致香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摸索NC102种植海拔与致香成分的关系。【方法】在昆明NC102烤烟种植区1600~2200 m海拔范围内采集了170个初烤烟叶样品,对其致香成分应用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了检测,并采用DPS统计软件对种植海拔与烟叶致香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种植海拔与NC102上部烟叶中的正戊醛、香叶醇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植海拔与3-羟基-2-丁酮、糠醛、2-乙酰基呋喃、芳樟醇、香叶基丙酮和3-羟基-β-大马酮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种植海拔与NC102中部烟叶的3-甲基-2-(5H)-呋喃酮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植海拔与正戊醛、苯甲醛、2-戊基呋喃和芳樟醇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种植海拔与NC102上部烟叶的醛类呈极显著负相关,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94.7319-0.0353x;种植海拔与中部烟叶的酯类呈极显著正相关,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75.8251+0.0587x。【结论】昆明烟区海拔1600~2200 m范围内种植的NC102品种中、上部叶中正戊醛和芳樟醇在的含量均与种植海拔间呈显著的负相关。高海拔区域种植的NC102品种中、上部烟叶较低海拔地区美拉德反应的产物含量有所下降。在NC102品种的种植规划中应重视海拔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葛藤覆被下干热河谷冲沟沟岸土壤水热变化特征
《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热河谷冲沟沟岸裸露、陡立、土壤水热变化剧烈,导致植被恢复极端困难。通过野外调查和定位监测,在葛藤覆被沟岸,根据藤本生物量设置4个处理(T1:309.70g/m~2鲜藤覆被地块,T2、T3、T4:594.34、1103.43、1693.27g/m~2枯藤覆被地块),并选取裸露地块作为对照CK,研究了葛藤不同覆被状况对沟岸土壤水分和温度在单次降雨过程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裸露沟岸而言,1)鲜藤覆被沟岸土壤含水率仅为8.68%,较裸露沟岸还降低了4.47%;枯藤覆被沟岸土壤含水率则相对增加,T2—T4土壤含水率分别为14.91%、16.75%、19.44%,较裸露沟岸增加了1.76%、3.6%、6.29%。2)鲜藤覆被可明显增加土壤水分活跃层深度、变化幅度和变异程度,枯藤覆被下土壤水分活跃层深度、变化幅度和变异程度则相对减小。3)随鲜、枯藤覆被量增加,水分补给过程中土壤含水率的增加量增大,同时水分衰减过程中土壤含水率的散失量减小;增加枯藤覆被量后,沟岸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率的波形逐渐平缓、波动依次减小、波长稳步增大。4)随鲜、枯藤覆被量的增加,沟岸表层土壤温度波动逐渐减小。研究成果对干热河谷冲沟沟岸生境改良与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N,Mn元素添加及其二者交互作用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植物凋落物土壤酶活性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N,Mn元素添加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干热河谷典型植物(小花扁担木Grewia biloba、攀枝花Bombax malabaricum、橡皮树Ficus elastica、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象草Ennisetum purpureum)五种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酶活性的试验。结果发现:象草在四种处理方式下植物凋落物土壤磷酸酶、土壤过氧化物酶、土壤脲酶活性整体均高于其他植物。小花扁担木在N处理下高于其他植物同处理下凋落物土壤葡萄糖苷酶活性,其酶活性为124.89mmol/g,是CK的5.17倍。车桑子在N,Mn同时添加下凋落物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于其他处理,且攀枝花、象草的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较为一致,均表现为NM>N>Mn。同时,N,Mn元素添加及其二者同时添加对植物凋落物酶活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氮添加影响较大;物种与过氧化物酶之间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元素添加只对土壤葡萄糖苷酶影响很大。土壤酸性磷酸酶与土壤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75,0.39;土壤葡萄萄糖苷酶与土壤多酚氧化酶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的开展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蜈蚣草快繁及其组培苗对砷的富集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应用不同外植体建立蜈蚣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技术体系,并进行组培苗对砷的富集研究。【方法】以蜈蚣草的孢子、幼芽,以及无菌苗的幼叶、幼茎和顶芽为外植体,以不同浓度的蜈蚣草混合匀浆配比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优选出蜈蚣草组培快繁的最适条件。【结果】幼叶为最佳外植体,其次是孢子,顶芽和茎最差。1/2MS+2,4-D 2 mg/L+蜈蚣草茎叶匀浆混合液(PVCLM)60 g/L为最佳的愈伤诱导培养基,愈伤诱导率可达100%;1/2MS+6-BA 2 mg/L+NAA 0.2 mg/L+PVCLM 200 g/L为最佳分化培养基,分化率达98.3%;1/2 MS+6-BA 2 mg/L+NAA 0.2 mg/L+PVCLM 200 g/L为最佳的丛生芽增殖培养基,增殖系数达1.1;1/4MS+NAA 0.2 mg/L为最佳生根培养基,生根率98%,以上涉及的培养基中琼脂浓度为7.8 g/L,蔗糖浓度为20 g/L,p H为5.8~6.0。组培苗移栽至尾矿库栽种,成熟后检测蜈蚣草中富集的砷的量达到3318 g/hm~2。【结论】摸索出一套适合工厂化的蜈蚣草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组培苗对砷的富集量较野生型高。


不同树龄水晶蜜柚果实品质比较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云南瑞丽地区不同树龄水晶蜜柚的果实品质及风味特性,为云南地区水晶蜜柚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测定云南瑞丽地区3、5、7、10、14和21年生树龄水晶蜜柚果实的单果重、果形指数、皮厚和果皮色泽等外观品质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和维生素C(Vc)含量等内在品质,并对果实进行感官风味品尝鉴定,分析水晶蜜柚果实品质随树龄增长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树龄的增长,水晶蜜柚果实的果形指数未发生明显变化;单果重、皮厚及果皮占单果重比例随树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树龄小于14年水晶蜜柚果实间的单果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皮厚和果皮占单果重比例显著降低(P<0.05,下同),当树龄为21年(进入老龄结果期)时,单果重显著降低。果皮色差指数L*、a*和b*随着树龄增长而逐渐增长,且树龄相差越大,差异越明显。随着树龄的增长,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和Vc含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树龄为14年时达最大值,分别为11.97%、18.91和53.70 mg/100 m L;可滴定酸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树龄为14年时达最小值,为0.63%,与其他树龄差异显著。感官风味评价综合满意度也随树龄的增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树龄为14年时最高,为2.56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晶蜜柚果实的内在品质与果实感官风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固酸比对果实感官风味影响均较明显,Vc含量对果实风味影响相对较小。【结论】云南省瑞丽地区14年生水晶蜜柚果实的外观品质趋于稳定,其内在品质和感官品质最佳。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紫芽茶树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调控茶树芽叶紫色性状相关候选基因,以紫芽茶树品种紫娟、绿芽茶树品种云抗10号和福鼎大白茶为材料,利用液质联用法(HPLC-MS)、转录组测序(RNA-Seq)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分析了紫芽和绿芽茶树品种芽叶花青素、儿茶素含量及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紫娟、云抗10号和福鼎大白茶芽叶花青素含量分别为5.05 mg/g、0.08 mg/g和0.15 mg/g,紫芽与绿芽茶树间花青素含量差异显著。3个茶树品种儿茶素含量分别为15.12 mg/g、19.52 mg/g和15.09 mg/g,差异不显著。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55079条转录本序列(Transcripts),组装出166118条单基因簇(Unigenes)。所得单基因簇注释为GO分类中54446条,KOG分类中30666条,KEGG分类中20336条。DEG-Seq分析得到紫芽与绿芽茶树品种间共有434条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到38个代谢通路。进一步筛选到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112条,有15条基因在紫芽与绿芽茶树品种间差异表达,其中PAL(Cluster-1850.70337)、CHS(Cluster-21971.0)、ANS(Cluster-1850.80848)和UFGT(Cluster-1850.77163)基因在紫芽茶树品种中上调表达,在绿芽茶树品种间表达差异不显著,表达趋势与花青素积累情况相似。FLS(Cluster-1850.81068)基因在绿芽茶树品种中均为上调表达,可能与儿茶素合成相关。qRT-PCR随机检测9个差异表达基因,表明不同茶树品种间差异表达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因此,从基因表达模式推测,PAL、CHS、ANS和UFGT基因可能在紫芽茶树芽叶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探索了茶树芽叶紫色性状的转录组信息,筛选到一些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茶树芽叶呈色机制提供参考。


石榴叶斑病球毛壳菌生长习性及杀菌剂筛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云南蒙自石榴叶斑病球毛壳菌菌丝生长的条件及有效杀菌剂。结果表明,球毛壳菌菌丝在26~34℃均能生长,适宜温度是26~32℃,最适温度为28℃;偏好75%~85%的相对湿度,最适相对湿度为85%;光照促进菌丝生长;pH值4.5~7.5时均适宜于球毛壳Bd-2菌丝的生长,最适pH值为6.5,表明该菌偏好弱酸性环境。不同碳源、氮源对球毛壳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均较明显,麦芽糖和蛋白胨对菌丝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后,分别用75%百菌清、80%甲基硫菌灵和80%代森锰锌等3种常见杀菌剂,以及细辛、小桐子和夹竹桃等3种植物提取液在培养基上进行抑菌实验,从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大小初步鉴定80%甲基硫菌灵为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在3种植物提取液中,细辛提取液对球毛壳Bd-2的菌丝生长抑制率最高,4 mg·mL~(-1)抑菌率达100%。明确了云南蒙自石榴叶斑病球毛壳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及有效杀菌剂,为生产上化学防治提供了选择杀菌剂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石榴 叶斑病 球毛壳菌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植物提取液


施氮量对生育中期玉米花生单作及间作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花生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三种施氮水平(无氮N0、中氮N1、高氮N2)对玉米花生单作及2:4间作体系播种后70d(生育中期)玉米、花生植株地上及地下部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花生间作均能促进玉米产量的增加,花生则相反,间作均具有间作优势,且无氮处理下间作优势最显著,高秆作物玉米是优势作物,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竞争力更强,N1处理下间作体系复合产量最高;单作条件下,氮素能促进玉米及花生植株地上、地下部营养体、果实的生长发育、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随着氮素增加各项指标均显著增加,但氮素进一步增加,增量不显著;间作条件下,施氮量与植株生长发育的关系更复杂,并未简单地表现为随着施氮的增加而增或减,与单作相比,高秆作物玉米的营养生长无显著差异、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但能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同时适宜的氮肥也能促进间作玉米根系的生长,是该间作体系获得高产的关键;生育中期高秆作物玉米对花生的遮荫持续时间尚短,且花生植株对遮荫主动进行形态、生理适应,植株显著增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遮荫对营养体生长影响并不显著,但除N0处理,花生根系营养体发育较单作差,鲜果质量显著降低;无论单作还是间作体系中,氮素均能抑制花生根瘤的生长发育,相对于氮素间作对根瘤生长作用不显著。


柚子不同品种及果实不同部位品质差异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瑞丽地区种植的水晶蜜柚、琯溪蜜柚、西柚、红玉香柚4个品种的柚子为试材,研究了4个品种柚子果实品质在品种间及果蒂部、赤道部、果脐部、全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品种间的果实品质差异较大,西柚单果重最小,为椭圆形,与其他3个品种单果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3个品种单果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为长圆形。琯溪蜜柚皮重占单果百分率最低,可食率最高;水晶蜜柚皮重占果重百分率最高;而红玉香柚可食率最低,且果实的种子数最多,每个果实种子数平均有108粒。每一个品种果实不同部位间的皮重占单果百分率均差异显著(p≤0.05),全果的皮重占果重百分率及可食率均与果脐部接近。琯溪蜜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最高,西柚最低;水晶蜜柚可滴定酸(TA)最低,西柚最高;水晶蜜柚的固酸比(TSS/TA)最高,西柚最低;水晶蜜柚的维生素C含量最低,其他3个品种差异不显著(p>0.05)。水晶蜜柚和琯溪蜜柚全果TSS、TA、TSS/TA和维生素C含量均与果脐部接近,而西柚和红玉香柚各个部位TSS、TA、TSS/TA和维生素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感官品质方面,综合9个指标检测结果,水晶蜜柚的风味分数和综合满意度最高。综上所述,水晶蜜柚果实酸甜度适中、果实肉嫩、风味较好,是瑞丽当地最受欢迎的品种,但单果不同部位间品质差异较大,需要不断改良提高单果品质的均一度;西柚较酸,但单果间品质差异较小,且汁多、化渣性最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