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遗传多样性(模糊匹配)
181条记录
基于amy基因的中国野桑蚕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家蚕的系统发育关系

昆虫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家蚕B.mori的系统发育关系,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少数样本克隆测序)获得34个家蚕和野桑蚕样本淀粉酶基因amy序列片段(715bp)。分析发现56个多态性位点,鉴定出28种单倍型(haplotype);核苷酸多样性π=0.01390±0.00103,单倍型多样度Hd=0.988±0.011。核苷酸不配对分析(mismatchan alysis)和Fu’sFs检测表明中国野桑蚕曾发生过种群扩张。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野桑蚕传差异主要在种群内,种群间和地理组群间差异不显著。聚类树上34个样本聚为3枝/3蔟,野蚕和家蚕都不按地理区域或系统(类型)聚类,A枝由来自不同地区的野蚕和不同类型的家蚕混合构成,并且进一步分成3个亚枝,每一亚枝也同时包含家蚕和野蚕,B枝由3个家蚕和1个野蚕混合构成,C枝全部由来自不同地区的野蚕构成。网络分析没有发现"祖先单倍型"和优势单倍型。结果提示,淀粉酶基因是一个多态性丰富的分子标记,中国野桑蚕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据此推测家蚕起源于多种生态类型混杂的野桑蚕。

关键词: 家蚕 野桑蚕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育 淀粉酶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栽培稻种SSR遗传多样性比较

植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64个SSR标记对96份云南水稻(Oryza sativa)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64个标记都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到741个等位基因,每个多态性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29个,平均11.57个;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范围在0.345(RM321)-0.932(RM1)之间,平均为0.56。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非按地理位置均匀分布,而是在相似系数为0.17的水平上明显分为2个不同类群,即籼稻类群和粳稻类群,且籼粳亚种间的SSR多样性差异不明显,籼稻平均等位基因数(Ap)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Ap=10.6,He=0.46)与粳稻品种(Ap=10.7,He=0.48)十分接近,可能与这些品种间存在一定频率的基因交流有关。糯稻和非糯稻在籼稻群和粳稻群中都有表现,没有特别的分布规律。云南栽培稻选育品种与地方稻亲缘关系较近,其遗传基础可能来源于云南水稻地方品种。本研究结果表明,SSR标记能较好地区分云南栽培稻品种,且云南水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存在大量的优质性状可供育种实践选择。

关键词: 栽培稻 遗传多样性 选育品种 地方品种 SS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侵染番茄的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致病性相关分子的遗传多样性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云南番茄中的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不同分离物的致病性相关分子DNAβ进行PCR扩增和克隆.全序列比较分析发现滇西北和滇南各分离物DNAβ同源率较高而且进化关系较近,滇西南与之差异较大.获得的16个DNAβ分离物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差异.

关键词: 番茄 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DNAβ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稻核心种质F_2主要形态性状变异及地理生态研究

生态环境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质资源是水稻育种的重要基因来源。掌握育种材料遗传背景信息,可为发掘优异种质,选育优良性状新品种提供依据。以548份云南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籼稻品种滇屯502(Oryza satica)、粳稻品种合系35(Oryza satica)配制的杂种F2(498份)为材料,采用群体遗传学的方法,研究云南稻核心种质杂种F2代的11个形态性状的综合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及其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F2存在明显的性状分化和遗传变异,以有效穗、穗颈长、穗下节长、每穗实粒数、秕粒数、总粒数和结实率的综合变异系数高,遗传多样性丰富;(2)滇西南(临沧、思茅、德宏、西双版纳)和滇东南(文山、红河)的材料在表型性状上存在更大的分化,综合变异系数高、遗传多样性丰富;保山、昭通、曲靖次之;怒江、丽江、迪庆、大理最低。

关键词: 地方品种 形态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地理生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七表型多样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三七种植区抽取的10个群体的33个表型性状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同一地区的不同性状间存在差异,而且同一性状在不同地区的差别也很大。地区间,马关种植区平均变异系数较小(c.v.=0.2794),相对较稳定,而砚山种植区变异则较大;性状间,根部性状及生物量性状变异相对较大而且不稳定,最为明显的是地下茎干重,c.v.=0.526。以上分析说明,三七居群间和居群内多型性明显,表型上存在大量丰富变异。

关键词: 三七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变异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挖和自然繁殖困难,野生白芨资源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因此很有必要了解白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现状。本文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标记对14份小白芨(Bletilla form osana)、5份白芨(B.striata)、2份黄花白芨(B.ochracea)和4份未确定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从35个引物中筛选出12个能扩增出清晰带型并具多态性的引物,共扩增出了124条DNA片段,分子量在259~2200 bp,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0.33条DNA片段,多态性比率为87.90%,采用POPGENE软件,计算了种间的Nei氏距离,并用UPGMA法构建了系统树,这25份供试材料明显聚为3大类:即小白芨、黄花白芨、白芨,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一致,其中根据4份未确定种的亲缘关系初步将其归入了不同的类群。25份白芨种质间的遗传距离为0.4483~0.7903。另外,UPGMA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地理位置采集到的3种白芨样品种内和种间的遗传亲缘关系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白芨属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ISS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及其近缘属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应用微卫星(SSR)荧光标记技术,对小麦及其10个近缘属种57份材料进行了分析。43对引物共检测出7 580个等位变异,每个引物每个模板平均检测出3.09个等位变异。聚类分析表明,57份材料被聚成11类,还发现栽培二粒小麦、普通小麦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他材料关系较远。聚类结果与现有的植物学分类的结果相一致。

关键词: 小麦 微卫星荧光标记 近缘属种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粳稻和韩国粳稻的遗传差异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08 CSCD

摘要:采用134对SSR引物对11个云南粳稻和10个韩国粳稻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12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到370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到2-7个等位基因,平均为3.3个,SSR多态信息量(PIC)分布范围为0.091-0.807,平均为0.466。韩国粳稻比云南粳稻反映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0个韩国粳稻有96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到273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到2-5个等位基因,平均为2.84个,SSR多态信息量(PIC)分布范围为0.180-0.780,平均为0.482,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66-0.93,平均为0.79;11个云南粳稻有93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到235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到2-5个等位基因,平均为2.53个,SSR多态信息量(PIC)分布范围为0.165-0.744,平均为0.406,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73-0.98,平均为0.85。聚类分析表明,云南和韩国粳稻的遗传差异较大,在今后的云南粳稻品种选育中,利用韩国粳稻拓展云南粳稻的遗传基础和改善稻米品质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 粳稻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头干药材基因组提取及RAPD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收集自四川阿坝,云南丽江、曲靖、东川等地的6个乌头属药用品种样品提取了基因组DNA,并利用RAPD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117个引物中筛选出15个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97条DNA带,其中88条为多态性条带,占总条带数的90.7%。用NTSYS-pc2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并算出5个样品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

关键词: 乌头 RAPD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两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检测不同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基因型的特征,揭示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进化潜能和演替。【方法】用已开发出来的微卫星标记(SSR)对云南省23个马铃薯产区的晚疫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在两个SSR位点Pi4B和Pi4G上共检测到8个等位基因,占优势的等位基因是218和161,基因频率分别为84.02%、32.52%。在分析的235个云南晚疫病菌菌株中,检测到18个不同的SSR基因型,其中8个新的SSR基因型谱系H-03、H-04、H-05、H-06、H-07、I-01、J-01和K-01被首次检测到;SSR基因型D-03、D-05、H-01和H-05是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优势谱系,在云南的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85%、22.98%、15.32%和19.57%,分布于云南的大部分马铃薯产区。【结论】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在地理分布上差异明显,滇中多季作种植区晚疫病菌群体显示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滇南冬播作一季种植区群体结构单一。有证据表明中国云南晚疫病菌群体与其它国家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晚疫病菌群体在遗传上存在关联。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菌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