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335条记录
小麦新品种云麦78选育及丰产稳产性分析

农业与技术 2020

摘要:为了解云麦78的特征特性,为其推广提供依据,利用云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汇总资料,分析了云麦78产量、高稳系数、产量要素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云麦78在2a区域试验中产量分别4515. 45kg/hm~2和3622. 39kg/hm~2,较CK分别增产13. 65%和12. 82%,第2年增产显著;云麦78的高稳系数分别为62. 03%和61. 47%,均大于CK;有效穗和穗粒数与产量均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产量正相关,但不显著;在抗病性鉴定中,云麦78全生育期慢锈病.综上,说明云麦78为丰产稳产性强耐病的小麦品种,在生产中可以通过栽培方式提高有效穗和增加穗粒数,进而提高产量.

关键词: 云麦78 丰产性 高稳系数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深入了解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其综合品质,为拓宽云南小麦品质遗传基础和选育不同类型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2018年参加云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171份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计算、聚类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等对云南育成小麦的13个品质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并剖析主要品质性状的演变规律。【结果】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13个品质性状的H'为1.555~2.060,平均为1.916,其中粗蛋白含量的H'最大,稳定时间的H'最小,且地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高于田麦品种(系)。在欧式距离3.0处可将171份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分为六大类群,大部分供试小麦按栽培类型聚类在一起,少部分交错分布在每个类群中。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综合评价值(D)越高,其综合品质性状越优,具体排序为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容重、粗蛋白含量、吸水率、评价值和延伸性等5个品质性状作为自变量的变化能解释D总变异的97.83%,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其中,吸水率随参试年度推移呈不明显的降低趋势,容重、粗蛋白含量、评价值和延伸性均随参试年度推移呈上升趋势。【结论】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容重、粗蛋白含量、吸水率、评价值和延伸性等5个品质性状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综合品质性状较优的云麦109和凤1128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育种的首选亲本资源。

关键词: 小麦 品质性状 遗传多样性 综合评价 演变规律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新品种云黄12

农村百事通 2020

摘要:云黄12于2018年通过了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推介为2019年云南省大豆主导品种。1.特征特性。该品种为有限结荚习性,株形收敛,抗倒性强。平均株高60.8厘米,主茎节数12节,有效分枝数3.4个。叶片卵圆形,花白色,毛棕色,成熟荚褐色。单株有效荚数46荚,单株产量19.5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百合抗尖孢镰刀菌细胞突变系的防御酶活性变化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摘要:以研究获得的东方百合品种‘卡萨布兰卡’(‘Casa Blanca’)的抗病无性系和感病无性系为实验材料,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了两个品系经尖孢镰刀菌及其毒素诱导后体内POD (peroxidase)(过氧化物酶)、PPO (polyphenol oxidase)(多酚氧化酶)、PAL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苯丙氨酸解氨酶)、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尖孢镰刀菌及其毒素诱导后,东方百合抗病无性系和感病无性系体内的POD、PPO、PAL及几丁质酶的活性都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则表现出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抗病无性系的POD、PPO、PAL、几丁质酶活性均比感病无性系有所提高;抗病无性系的POD、PPO、PAL活性均在处理48 h时达到最高。

关键词: 百合 抗尖孢镰刀菌细胞突变系 生化抗性 防御酶 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调控措施对个旧矿区水稻土As修复及水稻As累积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复合钝化剂A1(蛭石+硫酸亚铁),A2(纳米活性炭+硅钾钙镁肥)、A3(火山石+钙镁磷肥+有机肥)和B1(叶面硅肥)单一和联合7种不同的调控处理(A1、A2、A3、B1、A1B1、A2B1、A3B1)对云南省个旧矿区稻田A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及对稻米As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土壤钝化剂后土壤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非专性吸附态和专性吸附态As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联合调控处理效果优于单一处理;不同处理对水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A1B1、A2B1、A3B1 3种联合调控处理后水稻产量分别增加28.0%、27.2%和29.7%,联合调控增产效果较单一好;不同处理水稻根系、茎叶、糙米中As含量和无机As含量都有不同的程度的降低,A2B1联合调控处理糙米中As含量和无机As含量分别降低60.3%和77.1%,效果较其它处理好;不同钝化剂处理下,根系到茎叶、茎叶到糙米、根系到糙米的转运系数都明显降低,A2B1联合调控处理效果较其它处理优.综上,采用土壤钝化-农艺联合调控措施,即基施蛭石和硫酸亚铁联合钝化剂,同时在水稻灌浆期和抽穗期喷施叶面硅肥(A2B1),能有效修复个旧矿区As污染土壤,有效降低糙米中As的含量和无机As含量,有效提高矿区稻米安全质量,该项技术可在As污染的农田推广应用.

关键词: 钝化剂 形态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3个咖啡产区小粒咖啡病虫害危害调查分析

热带农业科学 2020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3个咖啡产区小粒咖啡病虫害的种类及危害.对保山市、大理州及临沧市3个咖啡产区13个不同种植模式、海拔高度、区域位置及栽培品种的咖啡生产基地小粒咖啡病虫害的种类及危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3个咖啡产区有小粒咖啡病害5种,虫害26种.其中,保山市小粒咖啡病害3种,虫害19种;大理州小粒咖啡病害3种,虫害10种;临沧市小粒咖啡病害4种,虫害16种.首次发现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as)和红蜘蛛(Tetranychidae sp)在云南咖啡产区发生和危害.危害严重和普遍的病虫害有叶锈病、炭疽病、烟煤病、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茶蓑蛾(Clania minuscula)、咖啡绿蚧(Coccus viridis)等12种.种植模式、海拔高度、区域位置及栽培品种对小粒咖啡的病虫害危害有影响.

关键词: 小粒咖啡 病虫害 危害情况 云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QTL定位

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特有的紫色大麦紫光芒裸二棱和澳大利亚引进的黄色大麦Schooner构建的193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对2013—2015年3年3个试验点的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大麦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共检测到12个总花色苷含量QTL,分别位于1H、2H、4H、6H和7H染色体,贡献率为5.06%~23.86%; 8个千粒重QTL,分别位于2H、4H和7H染色体,贡献率为4.67%~42.32%。贡献率大于10%的QTL有10个,大于20%的有5个,最大的可达42.32%。其中至少2年2点重复检测到2个总花色苷含量QTL,分别位于2H Bmag0125–GBM1309和7H EBmatc0016–Bmag0206区间,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3.66%~17.76%和13.07%~16.43%;3年3点重复检测到2个千粒重QTL,分别位于2HScssr03381–scssr07759和7H GBM1297-GBM1303区间,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4.67%~14.55%和34.51%~42.32%,其加性作用方向均一致。控制总花色苷含量与千粒重的主效QTL同位于2H和7H染色体。

关键词: 大麦重组自交系 总花色苷含量 千粒重 相关性 QTL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生态茶园种养复合模式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适宜的生态茶园种养复合模式并验证模式的可行性。【方法】以养殖业废弃物为对象,对养分进行分析检测,筛选了适宜于生态茶园的种养复合模式;以筛选的"猪-肥-茶"种养复合模式为对象,以试验小区的形式,采用检测分析、产量观测等方法,研究分析了模式的安全性、营养成分以及应用的肥力、发芽密度、产量等效果。【结果】通过对牛、羊、猪、鸡等养殖废弃物检测分析,排泄废弃物的全氮和全磷为羊>猪>牛,粪便的有机质含量为羊>猪>牛,畜禽粪便中都含有丰富养分;经模式验证,肥液的平均氮磷钾比例为2.39∶1.78∶1,较为适合乌龙茶茶园需要,特别是氮含量达1.17 g/L,土壤pH值从约3.6到3年后上升为4.3,有机质从低于10 g/kg上升为21.2 g/kg,水解性氮含量从低于200 mg/kg,上升为567 mg/kg,有效磷含量变化没有明显规律,采用浇灌肥液处理后茶园春季发芽密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53个/1109 cm~2增长到了71个/1109 cm~2,产量也逐年上升。【结论】在福建茶区生态茶园建设以"猪-肥-茶"种养复合模式较为适宜;通过验证显示,猪-肥-茶复合模式的生态茶园安全性有保障,养分含量较为丰富,氮磷钾比例合适,可改善土壤pH值,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显著提高土壤水解性氮、有效钾的含量,使春季发芽密度和全年亩产量显著提高,"猪-肥-茶"种养复合模式技术可应用于福建茶区生态茶园建设。

关键词: 生态 茶园 种养 复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丽江木本油料青刺果资源调查

农学学报 2020

摘要:为探讨青刺果资源的分布现状和多样性,笔者收集丽江市境内12个乡镇及玉龙雪山风景区内121份青刺果资源,并对此进行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丽江青刺果集中分布在2000~3200 m海拔区域,在海拔1800 m以上的区域都有分布。青刺果花期在11月—次年3月,果期在4—7月;青刺果有耐寒、耐旱、耐贫瘠的特点。丽江目前野生青刺果面积为3400 hm~2,人工栽培面积为6800 hm~2。不同海拔、地域的青刺果在物候期、种子大小、百粒重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种子性状分析表明,丽江青刺果有着丰富的表型性状多样性;最大和最小的种子,在纵、横、侧三径上长度相差都在2倍左右;种子最重单粒重为0.408 g,最轻的为0.056 g,相差7.3倍;103份资源的百粒重在10~20 g之间;种子的饱满度在30%~100%之间,有5份资源饱满度为100%。本调查结果将为青刺果遗传多样性研究和育种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青刺果 资源调查 植物学特性 性状 多样性 丽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塑料蚕箔在家蚕饲育中的应用

蚕桑茶叶通讯 2020

摘要: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养蚕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为适应新形势下蚕茧、蚕种生产需求,耐用、轻便、易洗消、成本较低的塑料蚕箔替代传统竹编蚕箔成为蚕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总结了塑料蚕箔在家蚕普种、原种、原原种等饲育中的应用、优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蚕业生产提供一种新型的养蚕器具.

关键词: 塑料蚕箔 家蚕饲育 应用 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