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基因型和生态条件对小麦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氮高效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基因型的7个高产小麦品种为材料,在丽江和昆明2地进行田间试验,综合分析基因型、环境对小麦氮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小麦氮肥生产效率和品质均显著受地点的影响,同时显著存在品种×地点的互作效应;其中,品种效应相对较小,品种×地点的互作效应对氮肥生产效率的影响较大,地点对品质的影响较大.2个地点中,丽江点的氮肥吸收和生产效率显著高于昆明点,但品质相对较差;7个品种中,不同品种氮效率因评价指标不同而存在差异,云麦77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能力均较强,且品质相对较好;云麦53、云麦64和云麦76氮素吸收能力强;云麦57和云麦68氮素利用、转运能力强,且品质好.[结论]兼顾品质和氮效率,云麦77是综合表现最好的品种,其次是云麦57和云麦68.
关键词: 籽粒品质 氮素利用效率 基因型 生态条件 云南 小麦


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卷宗 》 2020
摘要: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利用、编研等八项工作.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


8个高山杜鹃杂交F1代的叶片性状遗传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20
摘要:为了研究高山杜鹃叶片性状的遗传规律,对8个杂交杜鹃组合F1代3年生植株的叶片长、叶片宽、叶片长/宽以及叶柄长进行了测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山杜鹃叶片性状的遗传中,叶片长的遗传最为稳定,叶柄长的变异度最大;在8个杂交组合中,'安娜'×'门铃'杂交F1代的叶片性状遗传表现为超亲趋势,'安娜'×'莫泽之栗'次之,其余6个组合均表现为衰退趋势;各杂交组合的F1代叶型遗传更倾向于母本,表现出超亲趋势;'安娜'×'宽杯杜鹃'杂交F1代叶片的各性状皆与双亲存在显著性差异.


块根膨大期施用激素对木薯GR4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为了揭示木薯品种桂热4号(GR4)块根膨大期一次性施入外源激素对农艺性状和产量指标的影响,试验设置了以外源激素(多效唑、赤霉素、矮壮素和2,4-D)为主处理,施用方式(浇施、喷施)为副处理的裂区试验,对比分析了各处理木薯生长和产量状况。结果表明:施用多效唑、矮壮素和2,4-D同时限制了地上茎叶生物量和地下薯块产量增加,叶面喷施赤霉素可明显增加茎叶生物量和薯块产量,外源激素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同化物的合成分配,但增产的根本首先在于增加整株的光合同化产物总量。GR4块根膨大期一次性喷施赤霉素操作成本低,增产明显,可以作为一项增产增收的技术运用。


干热河谷不同滴灌模式对鲜食大豆生物量分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20
摘要:为了优化干热河谷鲜食大豆滴灌模式,以鲜食大豆(G1005)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覆膜充分滴灌(T1)、膜下充分滴灌(T2)和膜下控墒滴灌(T3)3种滴灌模式对鲜食大豆生物量及分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滴灌模式对鲜食大豆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产生显著影响,与T2相比,T1处理显著降低了鲜食大豆荚果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T3处理显著增加鲜食大豆荚果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2)不同灌溉处理对鲜食大豆各部分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产生影响,与T2相比,T1处理荚果-根、荚果-茎、荚果-叶异速生长指数均增大,荚果生物量增长程度大于营养器官生物量增长量;T3处理叶-茎、叶-根、茎-根异速生长指数接近1,改变了根、茎和叶生长轨迹,促进鲜食大豆营养器官间生物量均衡分配.(3)不同灌溉处理对鲜食大豆产量产生影响,与T2相比,T1处理显著降低了鲜食大豆豆荚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T3处理豆荚产量变化不明显,但灌溉水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这表明T3处理通过增加生物量,平衡营养器官间生物量分配,增加了荚果生物量分配,进而提高荚果产量,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关键词: 干热河谷 鲜食大豆 灌溉方式 生物量分配 水分利用效率


滇中地区皱叶莴苣栽培技术
《中国蔬菜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云南省皱叶莴苣(散叶生菜)种植面积(含复种)约2.27万hm2(34万亩),产品以外销为主;生产上主要以小拱棚种植为主,采用耐热、耐湿、耐抽薹、抗病的品种,每年可种植6~7茬,每茬产量2 500~3 000 kg·(667 m2)-1,全年收益可达1.11万~1.50万元.


中国普通野生稻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是水稻(O.sativa L.)的野生近缘种,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本研究以覆盖除云南外的中国普通野生稻分布区的1777份种质资源为对象,进行抽穗期、花药长度、粒长、粒宽和粒重5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和方差分析.结果 表明,中国普通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抽穗期、花药长度、粒长、粒宽和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是6.36%、17.10%、7.32%、8.86%和15.90%,多样性指数分别是1.30、1.47、1.45、1.39和1.33.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和第2主成分主要与产量性状有关,累计贡献率达到83.31%;第3主成分主要与抽穗期有关,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约为95.46%.主成分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发现普通野生稻群体可以分成3个类群,类群1主要来自江西和湖南,类群2主要来自于广西和广东大部分区域和福建,类群3主要来自于海南和广东南部区域的湛江市,样品的聚类关系和地理位置成正相关.以地理群为因素对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花药长度、抽穗期和粒长变异在不同地理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分别为69.09%、57.98%和77.56%,而粒宽变异所占比例为6.20%,花药长度、抽穗期和粒长变异在普通野生稻地理群间差异起决定作用.


耐热抗根肿病萝卜胞质雄性不育多基因聚合新品种CHR18003的选育
《陕西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新品种“CHR18003”是经过回交、杂交的方法育成的耐热抗根肿病萝卜胞质不育多基因聚合的F1代杂交组合.母本来源于萝卜胞质不育抗根肿病材料“CCR11239”与抗根肿病材料“CCR11240”经6代回交育成BC6代萝卜胞质不育抗根肿病“CCR17000”;母本不育性的保持系为抗根肿病材料“CCR11240”,经过9代自交获得自交系“CCR17001”;父本来源于耐热白菜品种“夏阳”与抗根肿病材料“CCR11240”杂交,经6代自交获得自交亲和系CHR17002,经CCR17000×CHR17002,获得新品种CHR18003.该品种经品比试验、多点试验和生产示范,每667 m2平均产量6 625.00 kg,比对照品种夏阳增产10.70%,病情指数3.52比对照45.62降低42.10,表现高抗(HR).2019年通过新品种登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