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对叶百部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研究
《种子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省文山、楚雄、普洱等地对叶百部种子为材料,参照GB/T 3543-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研究对叶百部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结果表明,种子净度分析最少试验量为75 g,送检样品量不少于750 g;真实性鉴定采用种子外观形态比较;质量测定采用百粒法;水分含量测定采用高恒温(130±2)℃烘干5 h;种子生活力测定采用TTC染色法,0.5%TTC溶液,25 ℃染色24 h;光照12 h条件下以纸床作为发芽床进行发芽试验,试验计数时间为15~45 d.


洱海流域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的磷干湿沉降特征及影响因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大气磷(P)干湿沉降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洱海流域典型蔬菜和水旱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大气磷干沉降和湿沉降的时间分布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蔬菜系统PM2.5浓度均值为41.6μg·m-3,显著(P<0.05)高于水旱轮作系统(34.9μg·m-3)。蔬菜和水旱轮作系统总磷(TP)干沉降量分别为0.233 kg·hm-2和0.084 kg·hm-2,可溶性总磷(DTP)占90%以上,主要分布在冬季和春季(1—4月),且蔬菜系统显著(P<0.01)高于水旱轮作系统。蔬菜和水旱轮作系统TP湿沉降量分别为0.72 kg·hm-2和0.91 kg·hm-2,以DTP沉降为主。蔬菜和水旱轮作两种农田生态系统的TP沉降均以湿沉降为主,分别占75.6%和91.6%,其中夏季和秋季(6—11月)沉降量分别占年沉降总量的70.7%和76.4%。风速、干沉降中磷浓度、大气湿度和降雨量是磷干沉降的关键影响因素,风速、大气温度、湿度和降雨量是磷湿沉降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可见,作物种植模式和气象因素等影响了PM2.5、降雨量和磷沉降速率等,进而改变了不同农田系统磷干沉降和湿沉降量。


几种杀菌剂对荞麦茎溃疡病菌的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
《作物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荞麦茎溃疡病是影响荞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选用常用真菌杀菌剂,测定其对荞麦茎溃疡病菌生物活性并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40%氟硅唑EC、25g/L咯菌腈FS、15%三唑酮WP、40%福美·拌种灵WP抑制作用较好,其中40%氟硅唑EC 500μg/m L抑制率最高,为89.7%,有效浓度EC50为1.56μg/L。田间防治效果试验中,250 g/L嘧菌酯SC 675~855 m L/hm2、40%氟硅唑EC 150~375 m L/hm2、250 g/L吡唑·醚菌酯EC 570 m L/hm2、40%福美·拌种灵WP 0.15~2.85 g/hm2和50%氟啶胺SC 375~480 m L/hm2防治效果较好,产量和净利润明显提升。生产中,荞麦茎溃疡病可以使用嘧菌酯、氟硅唑、吡唑·醚菌酯、福美·拌种灵和氟啶胺沟施防治。


复合侵染云南西番莲的两种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的分子鉴定及序列分析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番莲Passiflora caerulea是我国南部省区广泛种植的一种热带果树.本研究于2020年6月从云南省德宏州西番莲种植区采集到4份疑似感染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的西番莲样品,利用PCR扩增、克隆、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明确了西番莲样品受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侵染.对4份西番莲样品进行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全基因组扩增,从中共获得5条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别命名为YN7292-6、YN7293-12、YN7293-4、YN7294-16和YN7295-25,均具有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单组分病毒的典型结构,编码7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其中 YN7292-6、YN7293-12、YN7294-16 及 YN7295-25 与一品红曲叶病毒(Euphorbia leaf curl virus,EuLCuV)的不同分离物的核苷酸相似性均高于99.05%,为EuLCuV的不同分离物;而YN7293-4则与分离自江西西番莲样品的广东番木瓜曲叶病毒(papaya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PaLCuGdV)分离物GNPF1(GenBank登录号:MK673114.1)的核苷酸相似性最高,为99.70%,为PaLCuGdV的一个分离物;重组分析发现,2个分离物EuLCuV-YN7293-12和PaLCuGdV-YN7293-4均为重组病毒.本研究首次在云南省发现EuL-CuV和PaLCuGdV这2种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复合侵染西番莲,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西番莲病毒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广东番木瓜曲叶病毒 一品红曲叶病毒 西番莲 复合侵染 重组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牦牛奶粉掺假检测与产地识别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牦牛奶粉的掺假检测和产地识别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是促进乳制品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传统的DNA检测方法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检测周期长,难以满足快速、低成本现场分析的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快速辨别牦牛奶粉掺假及产地的方法。收集了来自四川、甘肃、云南及青海的9个品牌的牦牛奶粉。在制备掺假样品之前,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和DNA凝胶电泳验证所收集的牦牛奶粉中是否掺杂了牛奶粉。完成验证后,进行掺假样品的制备以及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采集。采用K最邻近法(K-Nearest Neighbors,KNN)建立分类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建立定量预测模型。通过优化光谱预处理方法和变量筛选方法进一步提升定量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KNN对牦牛奶粉掺假检测(纯牛奶粉、纯牦牛奶粉、掺杂着牛奶粉的牦牛奶粉)及产地识别(四川、甘肃、云南、青海)实现了100%的正确分类。掺假定量预测模型的校正集相关系数(Rc)为0.9975,预测集相关系数(Rp)为0.9913,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为1.9823%,性能偏差比(Ratio of Performance to Deviation,RPD)为7.2522。本方法可快速、准确地预测牦牛奶粉中牛奶粉的掺杂以及牦牛奶粉产地的辨别,为牦牛奶粉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牦牛奶粉 产地 掺假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回归 K最邻近法


不同干燥方法对云木香外观性状与有效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云木香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干燥方法对云木香干燥速率、外观性状和内在品质的影响,为选择最佳产地初加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从源头上提高云木香品质质量,保证云木香药材质量的稳定和可控。【方法】通过不同方法(阴干、晒干、不同温度烘干、微波干燥、冷冻干燥)进行干燥处理,测定不同干燥方法下云木香的干燥速率、外观性状、有效成分。【结果】云木香阴干和晒干,药材外观品质好,质地坚硬,密度最大,指标性成分含量高,不同干燥方法中阴干处理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烃内酯含量最高,总含量达4.3%,晒干总含量达3.7%,浸出物含量分别高达41.9%和38.5%,但干燥速率缓慢,分别耗时约515和612 h;在热风干燥中,云木香指标性成分含量随温度的升高呈负相关,外观品质较差,药材断面颜色棕褐色,有空心和断裂,易折断,药材达到恒重时间与阴干、晒干相比,缩短5~6倍;40℃烘干药材质量去氢木香内酯含量和木香烃内酯含量均较高,达3.6%,耗时122 h。微波干燥干燥速率最快,仅耗时38 h,但质地坚硬易折断,品质质量不好,指标性成分较低。冷冻干燥有效成分含量最低,去氢木香内酯含量和木香烃内酯含量未达到《中国药典》2020版第一部标准。【结论】40℃烘干可大幅度提高干燥速率,确保药材性状及有效成分含量,可用于云木香规模化产地加工;阴干和晒干干燥法形成的药材质量最优,适宜于药材产量少、种植规模小的产地。


丘陵山地不同种植模式下甘蔗主栽品种生产的潜力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丘陵山地不同种植模式甘蔗主栽品种生产潜力为研究对象,探索品种和机械适应关系,筛选宜机化(适宜机械作业)种植的甘蔗品种并明确其主要特征,为推动丘陵山地蔗区全程机械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择云南丘陵山地2种不同生态类型蔗区,对桂柳05-136、云蔗05-49、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 4个主栽品种进行全程机械化和全程人工2种种植模式下生产潜力研究。【结果】甘蔗产量和蔗糖分受品种和种植模式影响,其中产量影响显著,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云蔗08-1609产量显著高于人工种植模式(P<0.01),云蔗05-51表现相反(P<0.01);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云蔗08-1609蔗糖分略高于人工种植(P>0.05),桂柳05-136和云蔗05-49略降低(P>0.05)。甘蔗下种量和出苗率同时受品种特性和种植模式影响,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下种量普遍高于人工种植,而出苗率普遍低于人工种植模式;云蔗05-51机械化种植条件下出苗率显著降低(P<0.05),云蔗08-1609出苗率相对较稳定(P>0.05)。甘蔗主要农艺性状同时受品种和种植模式影响,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云蔗08-1609有效茎显著高于人工种植模式(P<0.05);工艺品质性状主要受品种影响。云蔗08-1609在甘蔗机械种植条件下生长潜力更高,表现为产量和有效茎显著高于人工种植,甘蔗蔗糖分略高;云蔗05-51在人工种植模式条件下生长潜力更高,表现为人工种植模式下的产量更高。【结论】不同甘蔗品种对机械种植的适应程度不同,存在宜机化种植和宜人工种植甘蔗品种,在推进机械化种植模式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品种的适应性;总之,宜机化种植甘蔗品种应具备在机械化种植模式下的甘蔗产量更高和有效茎更多,且蔗糖分受种植模式影响较小甚至略高于人工种植模式的特征。


酿酒葡萄新品种云酿3号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酿3号是由华佳8号×东30-1杂交选育出的早熟酿酒葡萄新品种.果穗圆锥形,平均穗质量130 g,最大穗质量295 g,穗长16.9 cm,穗宽10.6 cm,果粒椭圆形,平均粒质量1.5 g,纵径2.25 cm,横径1.68 cm,充分成熟时紫黑色,无香味,果皮厚度中等,果皮涩味中等,果肉软,果粒与果柄易分离,种子充分发育,种子1~2粒.出汁率68.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20.0%,总酸含量0.63%,维生素C含量4.36 mg·100 g-1.在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地区,该品种2月下旬萌芽,3月下旬开花,始熟期5月中旬,7月上旬成熟,果实生育期90 d左右,属早熟品种.植株生长势强,花芽分化好,两性花,二倍体.较抗霜霉病和白粉病,中抗灰霉病和白腐病.适宜在云南、西藏等年降雨量≤700 mm的葡萄酒产区推广种植.


间作崖州硬皮豆对荔枝园土壤及其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荔枝园间作‘崖州’硬皮豆(Macrotyloma uniflorum‘Yazhou’)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荔枝园间作‘崖州’硬皮豆和荔枝园未间作两种模式的土壤样品,测定其理化性质,并进行了16S rRNA扩增子测序分析。在荔枝园间作‘崖州’皮豆后,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23.9%,23.9%,41.7%和60.4%,说明荔枝园间作‘崖州’硬皮豆能够改善土壤的养分水平。荔枝间作‘崖州’硬皮豆模式能够提高分解有机质的Bryobacter的相对丰度,且厚壁菌门(Firmicutes),蓝菌门(Cyanobacteria)和Bathyarchaeia是该模式下独有的相对丰度大于1%的微生物群类;冗余分析结果表明,pH值、全钾、全氮和有机质是该模式下影响土壤微生物门水平的主要理化因子。综上所述,荔枝园间作‘崖州’硬皮豆会提高土壤的养分水平、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提高促进有机物分解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对荔枝园的环境条件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
关键词: 荔枝 间作 ‘崖州’硬皮豆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石斛属花香物质的合成及相关基因调控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部分兰科石斛属植物都具有极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全球大约有1 200~1 500种石斛属植物,在我国分布的有76种,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和台湾等地,其中云南最多,有62个种。花香是观赏植物重要的品质性状,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在花香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调节机制和基因工程方面等取得了较大进展,对近年来报道的石斛属26种植物中17种主要赋香成分和植物花香的生物合成途径、相关酶与基因调节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等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今后植物花香性状的改良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