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辣木与高丹草混合青贮效果的研究
《草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辣木(Moringa oleifera)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高丹草(Sorghum bicolor × S sudanese)含糖量高且生物产量大,两者均为营养丰富饲料资源.本研究将辣木叶(Y)、辣木枝(Z)与辣木枝叶(ZY)分别以6个比例(0、20%、40%、60%、80%、100%)与高丹草(G)混贮,青贮40 d后检测青贮饲草的感官品质(气味、色泽、质地)、发酵品质(有机酸含量)和营养成分[粗蛋白(CP)、粗纤维(CF)、粗脂肪(EE)、无氮浸出物(NF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碳水化合物(WSC)],探究不同辣木组织(Y、Z、ZY)和高丹草适宜的混合青贮比例.结果显示,高丹草单贮感官评定总分最高,辣木叶与高丹草混贮平均分次之,辣木枝叶混贮感官评分等级最低;80%辣木叶与20%高丹草混贮显著降低了 CF和NDF含量,40%辣木枝与60%高丹草混贮显著降低了 CF含量并提高了 NFE含量,60%辣木枝叶与40%高丹草混贮显著降低了 CF含量并提高了 EE含量.综上所述,辣木叶、枝、枝叶与高丹草最佳混贮比例分别为80%、40%和60%,辣木叶与高丹草以80%和20%混贮时效果最佳,本研究为有效利用辣木与高丹草资源从而促进云南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辣木 高丹草 混贮 饲料 感官品质 发酵品质 营养特性


土壤pH值对两种砧木柠檬幼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中国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不同砧木柠檬对不同土壤pH值环境的生理适应性,以2年生枳砧柠檬幼树和资阳香橙砧柠檬幼树为供试材料,采用LCpro-SD全自动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分别测定不同土壤pH值处理下两种砧木柠檬幼树成熟叶片的光合日变化参数。结果表明:两种砧木柠檬幼树在中性土壤环境下的光合能力最强,土壤偏酸或偏碱都会抑制柠檬幼树的光合作用;通过对不同土壤pH值处理下两种砧木柠檬幼树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日平均净光合速率以及各时刻的净光合速率大小进行综合比较发现,不同土壤pH值处理下枳砧柠檬幼树的光合性能优于资阳香橙砧柠檬幼树,说明枳砧柠檬幼树对土壤pH值的适应范围更广。
关键词: 土壤pH值 砧木 净光合速率 气孔导度 蒸腾速率 胞间CO2浓度


耐高温黄果西番莲新品种钦果9号(曾用名:钦蜜9号)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钦果9号(曾用名钦蜜9号,品种权号:CNA20211005004)是芭乐味黄金百香果(♀)×蜂蜜味黄金百香果(♂)杂交选育的耐热型黄果西番莲新品种。该品种果形为梨形;果皮成熟时金黄色;果肉黄色,口感纯甜,有香气;平均单果质量69.17 g,最大单果质量142.5 g,果实纵径与横径比1.09。平均可食率49.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9.4%,可滴定酸含量1.53%,固酸比12.7,维生素C含量78.8 mg·100 g-1。该品种在广西钦州、南宁地区自5月中下旬至10月下旬每隔20~30 d开一批花,7月中旬至11月下旬可持续采收,果实生育期60~70 d,平均坐果率57%。该品种耐热性强,在夏季气温35~37℃时仍可花芽分化、开花坐果;抗茎基腐病。果实由硬转软、果皮颜色由深绿转浅绿时即可采摘,夏季常温保存7~10 d果皮不皱,4℃条件可贮藏25 d。每666.7 m2种植150~200株,产量1000~1500 kg·666.7 m-2。该品种因耐热、稳产,在广西、海南、广东、云南、贵州、福建均有栽培,已经成为我国百香果的主栽品种之一。


品种和种植密度对木薯茎叶生物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旨在探讨品种和种植密度对木薯茎叶产量、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木薯桂热891、云热薯2号、华南205为试验材料,选择品种(A)、种植密度(B)两个因素进行随机区组设计,在云南干热河谷区进行7个种植密度的田间比对试验.结果显示,木薯茎叶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按B6、B5种植可收获较高的茎叶产量,低种植密度比高种植密度更适合茎叶干物质的积累.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而茎粗则逐渐下降.根据平均隶属函数结果可知,A1、A3按B4种植营养品质最佳,A2按B2种植营养品质最佳,且粗蛋白含量相对较高.不同品种间,A2、A3的产量、农艺性状、营养品质优于A1.研究表明,云热薯2号为适宜云南干热河谷区种植品种,其适宜种植密度为50 000株/hm2,可收获较高的茎叶生物产量,且营养品质佳.


等氮量有机替代对油菜根系和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减少高原湖泊流域农田化肥施用量并为化肥减施和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以洱海流域油菜为研究对象,设置单施化肥(CK)、有机替代25%(T1)、有机替代50%(T2)、有机替代75%(T3)、有机替代100%(T4) 5个等氮量有机替代处理;待油菜成熟后进行采样,测定油菜根系形态、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油菜的根系总长度、根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根分化程度总体随着有机替代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机替代量的增加会抑制油菜根系面积的扩增。与CK相比,T1(197.40 cm)、T2(269.04 cm)、T3(366.99 cm)、T4(386.46 cm)处理的油菜根系总长度均大于CK处理(189.98 cm);油菜根尖数量和根系交叉数从高到低分别依次为T4(11 315个)、T2(9 719个)、T3(9 229个)、T1(6 567个)和T4(2 301.88个)、T2(2 190.40个)、T3(2 126.50个)、T1(1 526.88个);CK处理下的油菜根系总表面积(100.61 cm2)和总投影面积(32.02 cm2)均大于其他处理。有机替代量的增加还有利于促进油菜秸秆及籽粒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增加,T4处理油菜平均株高(143.9 cm)显著性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是CK、T1、T2、T3处理的1.55倍、1.85倍、1.42倍、1.32倍;T4处理的平均角果长度(6.1 c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是CK、T1、T2、T3处理的1.05倍、1.17倍、1.15倍、1.10倍;T3处理油菜产量最高(2 068.73 kg/hm2),比纯施化肥处理(CK)产量提高29.23%,比纯施有机肥处理提高14.19%;T2处理油菜产量为2 051.79 kg/hm2,比纯施化肥处理(CK)提高28.17%,比纯施有机肥(T4)提高13.25%。综合考虑下有机替代量为50%时综合效益最高,是洱海流域最适宜的有机替代量。


切花月季霜霉病在温室内的发生预测模型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月季霜霉病会导致植株叶片大量脱落,对温室中的月季切花造成很大威胁。该病害发生所需的“中温高湿”环境条件容易在温室中形成,特别是在秋冬季节。分析不同常见切花月季品种霜霉病的发生与温室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能够预测霜霉病发生的统计模型,为切花月季霜霉病害的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接种月季霜霉菌(Peronospora sparsa),并对2022—2023年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宝峰基地栽培的‘紫霞仙子’‘粉红雪山’‘洛神’‘骄傲’4个切花月季品种霜霉病的发病情况和温室环境因子进行系统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混合效应模型等分析方法构建病害预测模型。【结果】室内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月季霜霉菌的侵染发病温度为5~30℃,最适宜温度为18~20℃;霜霉菌侵染发病的最低湿度为75%,最适湿度为>90%。数据表明,温室环境因子对霜霉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病情指数与发病前3 d、前5 d、前7 d和前15 d的侵染适宜度累计值呈线性关系。其中,‘紫霞仙子’和‘粉红雪山’品种的拟合效果好,‘洛神’和‘骄傲’品种的拟合效果不佳。再增加品种因素作为自变量,将4个品种混合在一起时,拟合混合效应模型的效果都极显著,最优模型的贝叶斯信息准则(BIC)为89.189,标准差为0.023,RMSE为0.041。【结论】发病前3~15 d的环境条件对病害的影响可以用侵染适宜度模型来描述。发病前15 d的侵染适宜度累计值对病害发生的影响最大,以上3种模型效果都显著。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提前7~15 d根据环境因子的适宜度变化,进行基于模型的预测分析,以更好地防治病害。
关键词: 切花月季霜霉病 环境适宜度 预测模型 逻辑斯递回归


酸模根际解淀粉芽胞杆菌SH-53发酵条件优化及其生防作用
《植物保护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H-53的优化发酵条件及其生防作用,以发酵液OD600nm值和抑菌率为指标,设计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发酵条件,以室内盆栽试验检测优化发酵液对番茄枯萎病防效、番茄苗促生效果及根系防御酶活的影响,并测定菌株SH-53在番茄根系的定殖能力。结果显示:菌株SH-53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蔗糖15.00 g/L、硝酸钠15.00 g/L、磷酸氢二钠5.25 g/L、酵母浸粉5.00 g/L、pH 7.5、温度30℃、转速200 r/min,装液量200 mL培养24 h;优化后SH-53发酵液OD600nm值及抑菌率分别较优化前显著提升183.01%和14.06%;在保护试验和治疗试验中防效分别为84.44%和64.86%,能显著提高番茄苗株高、茎粗和根长等农艺性状,可增强番茄根系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菌株SH-53在番茄苗根系表面定殖量为1.25×10~8 CFU/mm。表明解淀粉芽胞杆菌SH-53优化发酵后对番茄枯萎病防治效果良好,可在番茄植株根系定殖,促进植株生长。
关键词: 解淀粉芽胞杆菌 发酵条件优化 番茄枯萎病 根系定殖 根系防御酶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对烟叶NO合成以及AsA-GSH循环相关物质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化肥减施并配施生物炭对烟草连作障碍的缓解机制,尤其是其对烟株氮源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corbate-glutathione,AsA-GSH)循环中酶和非酶抗氧化类物质、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亚硝基硫醇(S-nitrosothiols,SNOs)等物质的影响。【方法】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单株化肥和生物炭施用量(T1:化肥30 g;T2:化肥30 g+生物炭300 g;T3:化肥45 g;T4:化肥45 g+生物炭300 g;T5:化肥60 g),通过测定烟叶中AsA-GSH循环系统中非酶类抗氧化剂、相关酶活性、MeJA和SNOs的含量,分析不同处理对烟草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1) T5处理下,烟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分别为244.01 IU/L和150.05μmol/g,与之相比,T2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15.50%和17.53%;(2) T5处理下,烟叶SNOs含量和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S-nitrosoglutathione reductase,GSNOR)活性分别为114.76 pg/mL和147.42 IU/L,与之相比,T2和T4处理的SNOs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9.72%和17.78%,GSNOR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31.93%和39.00%;(3) T5处理下,烟叶的AsA、GSH、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和MeJA水平分别为266.04μg/g、75.03 ng/L、66.14 ng/L、162.77 ng/L、17.66 ng/L和36.85 nmol/L,与之相比,T2和T4处理的GR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88.34%和123.14%,MeJA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6.90%和17.26%。【结论】化肥减施并配施生物炭可以降低逆境条件下烟叶的NO含量,通过NO调节SNOs含量、GSNOR活性、AsA-GSH循环相关物质含量和酶活性以及MeJA的合成来维持氧化还原平衡,缓解连作障碍对植株的应激反应,提高烟株的抗性。


玉米种质资源抗两种镰孢穗腐病的大规模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穗腐病是一种主要由拟轮枝镰孢和禾谷镰孢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随着气候和耕作制度的变化,穗腐病已成为玉米生产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大规模的抗病种质资源鉴定有利于解决因优良抗病种质资源缺乏而导致的抗病品种培育困难的问题。本研究在建立了玉米穗腐病高通量抗性鉴定平台的基础上,采用滚动式抗源鉴定策略,在初级鉴定阶段采用单环境、单重复的策略对大量种质进行初步筛选,随后对初级鉴定中的高抗种质进行多重复、多环境、多年份的次级鉴定,逐步淘汰感病种质。2018-2020年间对10524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镰孢穗腐病的初级鉴定,共筛选到191份高抗种质,进一步对高抗种质进行滚动式次级鉴定,最终筛选出18XDHNAM11-20、H5084、M C303等59份具有稳定抗性的种质,其中24份种质在5年的鉴定中均表现为抗病。从59份抗病种质的杂种优势类群看,抗病种质可分为5个类群:温热互导群、国内Reid群、NSS群、SS群及黄改群,基本涵盖国内最主要的杂种优势类群,其中来自温热互导群的抗病材料有24份,占抗病材料总数的41%。本研究抗病种质资源的发掘为玉米抗穗腐病育种提供了重要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