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71条记录
土大黄的分布与云南省滇西北高山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草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9月,用点样法调查了云南省滇西北贡山县迪麻村色娃龙巴高山牧场的4种不同土大黄(Rumexnepalensis)覆盖率群落的空间垂直分布,并采用Shannon’s多样性指数(H)和平均数(EH)对物种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的草地群落里共有25种牧草资源;土大黄覆盖率与毛囊苔草(Carexinanis)和银叶委陵菜(Potentillaleuconota)覆盖率呈负相关,与拉拉藤(Galiumaparine var.echino-spermu)和中华水芹(Oenanthe sinense)覆盖率呈正相关(P<0.05);中等和中上等的土大黄覆盖率群落里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19、17)、物种多样性指数(2.40、2.32)和物种均衡性(0.82、0.82),其次是高等的土大黄覆盖率群落,低等的土大黄覆盖率群落里则具有最低的物种丰富度(15)和物种多样性指数(1.98)。然而,低等的土大黄覆盖率群落里具有最高的总物种密度(15.65)。这些结果表明,土大黄对高山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并不明显,造成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家畜的放牧强度和频率。

关键词: 土大黄 分布 滇西北 植物物种多样性 高山草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两系杂交稻产量稳定性及适应性AMMI分析

杂交水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个不同籼粳类型光温敏核不育系N95076S(粳型)、培矮64S和蜀光612S(籼型)为测验系,分别与来自云南不同海拔的15个籼粳类型育成种和恢复系按NCⅡ配制出45个F1(3×15)杂交组合。在云南省石屏县(海拔1 000 m,籼稻区)、弥勒县(海拔1 450 m,籼粳交错区)、玉溪市(海拔1 650 m,粳稻区)3个试点进行多点试验,用AMMI模型分析单株产量的稳定性及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V23在石屏和玉溪都表现较好;在弥勒V12、V10和V32等3个组合可以继续扩大示范;V32适宜在玉溪种植;在石屏V36表现较好。因此,推荐V12和V23等2个组合进入省级区试,V10、V32、V20和V36等4个组合进入省级区试预备试验。单株产量试验资料的变异来源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达到33%和49.17%,两者变异累计达到82.17%,说明基因型受环境的影响较小,3个试点均能让基因型充分表现出产量潜力。

关键词: 云南 两系杂交稻 杂种优势生态型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怒江干热河谷芒果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相关性及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怒江干热河谷区内芒果种质资源的果实性状进行性状比较、相关性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调查地区的芒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在所分析的6个性状中变异系数表现为单果重>果实长度>果实宽度>可溶性固形物>果实厚度>可食率,这表明不同性状间存在差异,可根据不同目的加以利用。本文首次对部分芒果果实性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在所有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除可食率与可溶性固形物间未达到极显著相关外,其余性状间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相关,其中可溶性固形物与单果重、果实长度、果实宽度、果实厚度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其余的10个相关系数均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对58份种质资源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发现,当λ值在0.93~0.98时,所分析的58个单株可聚为3大类。

关键词: 怒江干热河谷 芒果种质资源 果实性状 相关性 模糊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和田/丽粳2号回交重组自交系糙米Zn含量与其他元素和农艺性状间相关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ICP-AES法测定了十和田/丽粳2号/十和田BC4F5回交重组自交系264个株系糙米Zn含量及其在株型间的遗传变异,分析了糙米Zn含量与16种元素(K、P、S、Mg、Ca、Mo、Ni、Fe、Cr、Na、Al、Cu、Sn、B、Mn和Sr)、9个农艺性状(结实率、实粒数、秕粒数、穗长、有效穗、花药长度、花药宽度、穗茎节间长和倒2叶长)、MDA(丙二醛)含量、3种酶(POD、SOD、CAT)活性间相关性,旨在揭示糙米Zn与其他元素、稻米产量、稻耐冷性等关联性。结果表明:回交重组自交群体糙米Zn含量为正态分布,有超亲优势株系;糙米Zn含量与8种元素(K、S、P、Mg、Ca、Fe、B、Mn)含量呈极显著相关,与5种元素(S、Mg、Ni、Cr、Al)含量呈显著偏相关;初步认为糙米Zn含量与稻米产量及耐冷性为负相关,与酶活性相关性不显著。

关键词: 矿质元素 农艺性状 酶活性 相关性 回交重组自交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的调查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2008年,以云南西双版纳高山茶区不同种植模式茶园为基地,对茶树种质资源圃中自然生长的茶园、芒果-茶间作茶园、胶-茶间作茶园、纯茶园中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的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差异显著;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均呈双峰型,即每年有2次虫口高峰,第1个高峰期为5~6月,第2个高峰期为10~11月;且无明显的越冬现象。

关键词: 茶树 多样化种植模式 假眼小绿叶蝉 种群动态

云南古茶园土壤化学成分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化验分析,研究云南古茶园土壤化学成分含量状况。结果表明,古茶园土壤含有机质4.66%、碱解氮167.48 mg/kg、速效磷13.57 mg/kg和速效钾81.46 mg/kg,有效硼1.07 mg/kg、有效钙292.93 mg/kg、有效镁47.2 mg/kg、有效铁85.99 mg/kg、有效锰20.72 mg/kg、有效铜0.93 mg/kg和有效锌1.33 mg/kg,全铬74.28 mg/kg、全铅96.67 mg/kg和全汞0.13 mg/kg。有机质含量高于中国目前一等土壤生产水平和高产优质高效茶园土壤含量水平,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均低于高产优质高效茶园土壤含量水平。

关键词: 云南 古茶园 土壤化学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彩叶植物培育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彩叶植物是观赏价值极高的园林植物,能充分体现一年的季相变化和展现植物的多样性,对提升城市园林的档次有重要作用。目前,其野生资源已濒临灭绝,急需开展人工种植。作者对红木荷、红叶石楠、长梗润楠、红檵木等彩叶植物进行了培育技术研究,通过试验,总结出了一套适合露地栽培的技术。

关键词: 彩叶植物 培育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高产优质两系杂交粳稻的选育及产业化开发

杂交水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两系杂交粳稻由于遗传相对简单,配组自由,不受恢保关系限制而成为现今杂交稻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之一,必将成为杂交水稻育种与生产的又一亮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杂交水稻两系课题组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两系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与利用,首先通过外引不育系与云南丰富的稻种资源广泛测配,复测,选育了云光8号、云光9号、云光12号等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在云南生产上得到了应用。进入21世纪,随着云南高原两系杂交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云粳202S、云粳204S等的成功选育,与自育强优恢复系配组选育了高产优质的大穗型新组合云光101、104、106、107、108、109等,并进行了生态适应性试验示范,其中云光101、云光104已通过云南省区试,正在申请云南省审定,云光107、云光109正在进行第2年的云南省区试。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光敏核不育系 选育 产业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旱轮作制下蚕豆/小麦间作对小麦锰吸收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水旱轮作制下小麦缺锰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采用田间和盆栽试验研究了蚕豆/小麦间作对小麦锰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蚕豆/小麦间作显著提高了小麦根际土壤中交换性锰的含量,其中,田间试验间作第1行、第3行小麦比单作分别增加了21.09%、7.78%,盆栽试验间作比单作增加了37.63%,但小麦锰的吸收却没有表现出间作优势。抽穗后,田间试验蚕豆/小麦间作显著促进了小麦对锰的吸收,其中,间作第1行、第3行小麦地上部锰的累积量比单作在抽穗期分别增加了39.30%、29.06%,灌浆期分别增加了51.50%、65.30%,成熟期分别增加了36.17%、13.86%;盆栽试验间作小麦地上部锰的累积量在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增加了107.46%、36.07%、26.67%、20.92%,但间作小麦根际土壤中交换性锰的含量处于劣势。总之,通过蚕豆/小麦间作在抽穗前提高了小麦根际土壤中交换性锰的含量,从而促进了在灌浆过程小麦地上部,尤其是叶和穗对锰的吸收。

关键词: 小麦 蚕豆/小麦间作 水旱轮作 锰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景洪疣粒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已经构建的白叶枯病菌胁迫的景洪疣粒野生稻抑制差减杂交文库(SSH文库)中筛选一批应答基因。通过测序比对,文库中抗逆基因占了绝大部分,涉及抗病、耐旱、抗冻、耐盐相关基因片段以及信号转导因子和植物激素调控蛋白等。其中NBS-LRR和STK类抗病基因各1个,ME207基因与泛素结合酶相似,与过敏性反应信号传导相关。ME022基因与金属硫蛋白MT2基因同源,通过降低细胞内的自由金属离子浓度阻止病症的进一步扩展。综合抗逆相关基因功能的分析,初步推断景洪疣粒野生稻高抗白叶枯病是以抗病基因、信号传导因子和其他抗逆相关基因共同调控的过程。

关键词: 疣粒野生稻 SSH文库 抗逆相关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