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皮木姜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红皮木姜子(Litsea pedunculat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中分离纯化得到8个化合物,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和标准品对照的方法鉴定了其结构.这8个化合物包括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cagayanoneA(1);3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松属素(pinocembrin,2),山姜素(alpinetin,3),5,7-dimethoxy-2-phenylchroman-4-one(4);1个三萜类化合物:白桦脂醇(betulin5);1个内酯类化合物:4-me-thoxy-6-styryl-2H-pyran-2-one(6);2个甾体类化合物: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大花红景天中痕量稀土元素的ICP-AES测定
《时珍国医国药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负载了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PMBP)的纳米氧化铝为微柱吸附材料,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系统地研究其在动态条件下对稀土离子Sc3+、Y3+和La3+的吸附性能,并确定最佳吸附及解脱条件。方法在pH为4.5时,分析物均可被上述吸附材料定量吸附;用0.5 mol.L-1盐酸溶液可将吸附在微柱上地稀土离子完全解脱。结果该法对Sc3+、Y3+和La3+的检出限分别为0.15μg.L-1、0.18μg.L-1和0.34μg.L-1;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5%、3.0%和1.7%(n=12,C=0.5 mg.L-1)。结论方法应用于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中痕量Sc、Y和La的测定,结果满意。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铝 稀土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 大花红景天


钙镁比调控对烟叶产量、化学品质及镁吸收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用镁肥进行土壤交换性钙镁比下调及叶面喷施镁肥对烤烟生长发育、产量、内在化学品质及镁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镁肥相比,土壤交换性钙镁比下调及叶面喷施镁肥有利于烤烟的生长、发育和农艺性状改善,有利于烟叶产量、产值的提高,能提升中部烟叶化学品质,土壤交换性钙镁比调控到10时最佳,其次是调控到8时,叶面喷施效果也较好;同时,与对照相比,土壤交换性钙镁比下调及叶面喷施镁肥显著提高了烟叶镁的含量及其对镁的累积量,尤其是上、中部烟叶,而且随着镁肥施用量增加和钙镁比下调,烟叶对镁的累积量显著增加。
关键词: 土壤交换性钙镁比 烤烟 产量 内在化学品质 镁吸收


豆科牧草和灌木在元谋干热河谷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应用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干热河谷金雷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肥力低等现状,利用热带牧草具有饲养牲畜、改良土壤及保持水土功能,开展热带牧草在金雷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果草复合高效栽培模式中,龙眼园行间种植柱花草,其培肥改土效果是显著的,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土壤中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值含量逐年增加;②植物篱埂应用模式中,在农用旱地地埂种植灌木南洋樱为生物篱埂,具有一定保水培肥效果,农作物横坡种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侵蚀模数减少了12986.8(t/km2.a),水土流失减少率76.02%,鲜叶作为绿肥其培肥改土效果是显著的;③庭院经济种草养兔模式中,开展几种鲜草混合饲喂肉兔效果及经济效益研究,饲喂新西兰肉兔,菊苣的适口性最好,饲喂效果较好,适宜在干热区扩大种植,发展肉兔养殖。


不同基因型稻米混配及蒸煮对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L4(23)正交试验法,以抗性淀粉含量高品系功米3号的精米为主要材料,研究其与不同基因型籼稻、粳稻和糯稻混配及蒸煮对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基因型稻米的抗性淀粉含量差异较大,其抗性淀粉含量受加工方式和蒸煮条件的影响,糙米高于精米,熟米饭高于生米;(2)稻米混配比例、蒸煮米水比和蒸煮次数显著影响混配米抗性淀粉含量,其影响主次因稻米基因型和加工类型而异,且其获得高抗性淀粉含量的参数优化条件不同,功米3号与精米混配,抗性淀粉含量优于糙米,混配籼稻、粳稻优于糯稻.


增加土壤温度对高海拔生态区水稻分蘖成穗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高海拔寒冷稻作区,通过晒水池增温进行温水灌溉和垄作栽培提高土壤温度。垄作栽培、温水灌溉在移栽后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土壤日平均温差分别比常规栽培(对照)高2.94℃和0.57℃。通过调查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水稻的分蘖发生数量和质量,探讨增加土壤温度对水稻分蘖发生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丽粳10号垄作栽培、温水灌溉成穗率比对照分别高14.59和0.14个百分点,大白谷分别高12.08和2.09个百分点。丽粳10号垄作栽培、温水灌溉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高13.79%和10.82%,大白谷分别高13.35%和11.54%。土壤增温可促进高寒生态区水稻早发和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分蘖,优化群体质量,提高成穗率和产量。


甘蔗分离群体的构建和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离群体是甘蔗基因发掘的重要前提条件,开展甘蔗分离群体数量性状及分子标记数据的评价研究,为甘蔗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遗传育种提供依据。对甘蔗杂合商业品种与野生种割手密远缘杂交的F1群体(Co419×Y75/1/2)的产量性状(有效茎数、单茎重、株高、茎径、公顷产量)和糖分性状(蔗汁糖度、锤度、商业糖分)的频率分布、变异系数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对12对AFLP引物和36对SSR引物获得的505个分离标记进行χ2检测。研究结果表明,F1群体的产量和糖分性状符合正态分布,变异丰富,并表现为明显的超亲分离,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AFLP和SSR标记的分离比例检测表明,群体单双剂量标记的检出比例为52%,共获得179个单剂量标记和82个双剂量标记,其中有24对AFLP和SSR引物的单双剂量标记检出比例大于50%,属于比较有效的PCR引物。通过本研究,确认了该群体适合开展遗传连锁作图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同时单双剂量标记的获得和高效引物的筛选都将为后续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