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斑茅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5
摘要:[目的]有效评价和利用斑茅种质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方法]以162份斑茅(云南74份,福建15份,贵州19份,海南18份,四川14份,江西10份,广东4份,广西4份,浙江4份)为研究材料,通过5个数量性状和21个质量性状对其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1斑茅种质资源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整体偏低,其中,福建斑茅的多样性指数(0.762 4)最高,广西斑茅的多样性指数(0.294 2)最低;2数量性状遗传变异较丰富,其中云南地区的变异系数(32.15%)最大,广西地区的(14.95%)最小;3海拔高度与锤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纬度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结果显示,斑茅种质资源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采集地内部,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遗传结构分化不明显。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采集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该研究可为资源采集、杂交利用和优异基因挖掘提供参考。


三七幼苗对聚乙二醇(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三七幼苗(30 d苗龄)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聚乙二醇(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其各部位抗氧化酶、渗透物质和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和叶中POD,APX活力随处理浓度(PEG 6000 0,2.5%,5.0%,7.5%)和时间(1,2,3 d)的增加而不断上升,SOD则表现为在同一处理时间下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先升后降,同一处理浓度下则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上升,CAT活性表现为在同一处理时间下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处理浓度下则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茎中SOD,APX活性变化不明显,CAT活性随处理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根和叶中MDA、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及根系活力随处理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处理1 d后,根尖H2O2和NO荧光信号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综上所述,三七幼苗能够通过调节抗氧化酶系统、渗透胁迫物质及抗逆胁迫信号物质应对干旱胁迫,当PEG6000超过5.0%(即溶液水势为-0.50 MPa)时可对三七幼苗产伤害,应及时补水抗旱。
关键词: 三七 干旱胁迫 抗氧化酶 渗透物质 根系活力 信号物质


喀斯特地貌山区冬马铃薯等高横向聚土垄作节水技术研究
《云南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个旧市南部冬马铃薯主产区是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干旱缺水是制约该地区冬马铃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个旧市于2012-2013年在贾沙乡围墙村等喀斯特地貌山区旱地,开展了冬马铃薯等高横向聚土垄作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表明,冬马铃薯等高横向聚土垄作马铃薯产量为43 507.5 kg/hm2,常规横向平作种植产量为35 251.5 kg/hm2,顺坡垄作种植产量为32 254.5 kg/hm2。采用等高横向聚土垄作方法种植冬马铃薯,不仅节水、抗旱,而且增产增收明显。


花青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在彩色马铃薯块茎中的表达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植物花青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在转录水平上检测这些基因在彩色马铃薯不同颜色块茎中的表达情况。从18个基因中筛选到类黄酮3’5’-羟化酶基因、二氢黄酮醇还原酶基因、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类黄酮5-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甲基转移酶基因、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调节基因AN2和AN1等8个基因在不同颜色薯肉中表达有差异,说明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与块茎肉色相关。研究检测的基因中有8个在马铃薯中未见报道,本研究根据矮牵牛的基因序列,寻找马铃薯的同源序列,经检测这些同源序列在彩色马铃薯块茎中都有表达产物,表明这些同源序列可能是目的基因,研究结果为今后在马铃薯上分离克隆花青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奠定基础。


50g/L唑啉草脂EC防除大麦田虉草试验
《云南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用50 g/L唑啉草脂EC进行大麦田虉草防除试验,结果表明,在大麦3叶1心、虉草2叶1心时用50 g/L唑啉草脂EC 900~2 400 m L/hm2剂量作茎叶处理,对虉草防效为97.87%~98.94%,大麦增产20.99%~55.16%,各试验剂量对大麦安全,无药害,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云南野生稻抗褐飞虱评价及其抗性基因鉴定
《西北植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从野生稻中发掘抗虫基因,有利于培育具有抗虫能力强的水稻新品种。该研究通过对云南野生稻进行温室和大田抗虫鉴定以及9个已知抗褐飞虱基因的PCR鉴定,发现云南野生稻对褐飞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尤其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表现出高抗,可作为抗虫基因发掘的优良抗源材料;不同褐飞虱抗性的云南野生稻中含有的抗褐飞虱基因差异很大,3种野生稻中均不含Bph1和Bph18(t)抗病基因,景洪普通野生稻和元江普通野生稻可能含bph2基因,东乡普通野生稻可能含bph2、Bph15和Bph27(t)基因,疣粒野生稻中可能含bph2和bph19(t)基因,药用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宽叶型)中可能含bph2和Bph6基因,药用野生稻F1中可能含bph2、Bph14和bph20(t)基因,药用野生稻F2中可能含bph2和Bph27(t)基因或者其同源基因。该研究为快速发掘利用云南野生稻中的抗虫基因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山州陆稻高产栽培技术
《云南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文山州处于祖国滇东南边陲,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山区面积占97%以上,土地有效使用面积小,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旱田和旱地比重大,"山区旱地农业"特征较为突出。其中,雷响田面积约2.67万hm2,很难在正常节令栽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粮食总产的增加,提高该地区的稻谷产量成为当务之急。文章主要介绍陆稻的高产栽培技术。1选择良种由于种植陆稻的大部分土地是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比较干旱、贫瘠的土地,因此,必须要选择抗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