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666条记录
云南热区优良牧草栽培和利用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热带农业科学 2024

摘要:云南热区面积广,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环境,适合各种植物生长.近年来,云南省草食畜产业发展迅速,饲草料需求量逐年加大.文章概括和归纳了云南热区优良牧草在高效生产、种草养殖、饲草加工和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云南热区优良栽培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并提出持续开展牧草资源种质创新,强化牧草多元化利用技术、草产品加工和利用技术、种草养殖和退化生态系统治理技术的建议,旨在为促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优良牧草栽培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云南 优良牧草 栽培 利用 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对烟叶NO合成以及AsA-GSH循环相关物质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化肥减施并配施生物炭对烟草连作障碍的缓解机制,尤其是其对烟株氮源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corbate-glutathione,AsA-GSH)循环中酶和非酶抗氧化类物质、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亚硝基硫醇(S-nitrosothiols,SNOs)等物质的影响。【方法】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单株化肥和生物炭施用量(T1:化肥30 g;T2:化肥30 g+生物炭300 g;T3:化肥45 g;T4:化肥45 g+生物炭300 g;T5:化肥60 g),通过测定烟叶中AsA-GSH循环系统中非酶类抗氧化剂、相关酶活性、MeJA和SNOs的含量,分析不同处理对烟草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1) T5处理下,烟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分别为244.01 IU/L和150.05μmol/g,与之相比,T2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15.50%和17.53%;(2) T5处理下,烟叶SNOs含量和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S-nitrosoglutathione reductase,GSNOR)活性分别为114.76 pg/mL和147.42 IU/L,与之相比,T2和T4处理的SNOs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9.72%和17.78%,GSNOR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31.93%和39.00%;(3) T5处理下,烟叶的AsA、GSH、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和MeJA水平分别为266.04μg/g、75.03 ng/L、66.14 ng/L、162.77 ng/L、17.66 ng/L和36.85 nmol/L,与之相比,T2和T4处理的GR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88.34%和123.14%,MeJA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6.90%和17.26%。【结论】化肥减施并配施生物炭可以降低逆境条件下烟叶的NO含量,通过NO调节SNOs含量、GSNOR活性、AsA-GSH循环相关物质含量和酶活性以及MeJA的合成来维持氧化还原平衡,缓解连作障碍对植株的应激反应,提高烟株的抗性。

关键词: 化肥减施 生物炭 非生物胁迫 抗氧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2024

摘要:基于2003—2022年云南省16个(州)市的面板数据,在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灰色关联度和熵值法,测算了云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云南省农村第一产业融合发展整体处于中高水平,但考察期内处于波动下降趋势;(2)云南省各区域农村第一产业融合发展不平衡,表现为滇西北>滇南>滇西>滇中>滇东北的区域分布格局;(3)云南省各州(市)农村第一产业融合发展差异较明显,仅有普洱市和迪庆州的融合发展水平较高;(4)云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水平中偏高,且考察期内处于平稳上升趋势。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拓展、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融合发展经济效应和融合发展社会效应等5个子系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因此,云南省应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不断促进农业内部产业融合重组、夯实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激发富民增收动能,从而推动云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 农村 产业融合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熵值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冻储存对黑木耳菌包特性和子实体品质的影响

中国食用菌 2024

摘要:为了探究冷冻储存对黑木耳菌包特性和子实体品质的影响,为黑木耳菌包冬季储存条件提供技术参考,以完成后熟的黑木耳菌包为试验材料,在-20℃条件下分别冷冻储存15 d和30 d,以20℃储存30 d为对照,观察测定黑木耳菌包特征、单袋产量、子实体形态特征和质构特性。结果表明,冷冻储存可抑制黑木耳菌包菌丝体生长,显著降低耳片硬度、弹性和咀嚼度,增加第1潮耳片产量。冷冻储存对耳片泡发率、黏聚性和回复性影响不显著。冷冻储存时间越长,第2潮耳片产量和单袋产量越低,耳片越薄,耳片弹性越低。

关键词: 黑木耳 冷冻储存 菌包特征 产量 子实体品质 质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樱间座壳菌(Diaporthe eres)引起苹果根颈腐烂病研究简报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种质资源抗两种镰孢穗腐病的大规模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穗腐病是一种主要由拟轮枝镰孢和禾谷镰孢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随着气候和耕作制度的变化,穗腐病已成为玉米生产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大规模的抗病种质资源鉴定有利于解决因优良抗病种质资源缺乏而导致的抗病品种培育困难的问题。本研究在建立了玉米穗腐病高通量抗性鉴定平台的基础上,采用滚动式抗源鉴定策略,在初级鉴定阶段采用单环境、单重复的策略对大量种质进行初步筛选,随后对初级鉴定中的高抗种质进行多重复、多环境、多年份的次级鉴定,逐步淘汰感病种质。2018-2020年间对10524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镰孢穗腐病的初级鉴定,共筛选到191份高抗种质,进一步对高抗种质进行滚动式次级鉴定,最终筛选出18XDHNAM11-20、H5084、M C303等59份具有稳定抗性的种质,其中24份种质在5年的鉴定中均表现为抗病。从59份抗病种质的杂种优势类群看,抗病种质可分为5个类群:温热互导群、国内Reid群、NSS群、SS群及黄改群,基本涵盖国内最主要的杂种优势类群,其中来自温热互导群的抗病材料有24份,占抗病材料总数的41%。本研究抗病种质资源的发掘为玉米抗穗腐病育种提供了重要资源。

关键词: 玉米 穗腐病 抗性鉴定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师宗县无核沃柑产业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云南农业科技 2024

摘要:师宗县无核沃柑产业存在保花保果困难的问题。通过总结师宗县近年无核沃柑管理经验,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放好秋梢,培育优良结果母枝,做好修剪、调节树体平衡,配方施肥,改善树体营养状况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 无核沃柑 产业问题 解决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代谢组和转录组联合分析甘蓝型油菜多主茎发生机制研究

种子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甘蓝型油菜多主茎发生机制,本研究以ms突变体油菜和野生型(WT)油菜为研究材料,分别选取播种75 d的野生型(WT)及ms的顶端分生组织,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参与CK降解、IAA合成、GA合成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CKX6、IAA7、IAA16和GID1A均下调表达,这都有利于植株中分枝的发育;代谢组分析也发现与油菜多主茎性状形成密切相关的反式玉米素等差异代谢物在ms中均呈上调趋势,而生长素、赤霉素等差异代谢物则呈下调趋势,形成了适宜的激素环境。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发现ms多主茎的形成与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及赤霉素信号途径有关。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转录组学 代谢组学 主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氮素供应评估有机茶园氮肥施用的技术符合性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摘要:在有机生产管理和认证过程中,产品检测无法识别有机氮素和化学合成氮素,因此判断是否施用化学氮肥成为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探索和评估有机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风险,本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的5个有机茶园(分别命名为ZX、HLS、LS、YS和YCT)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平衡原理,并结合绿肥、秸秆还田和土壤等非肥料氮供应情况和产量与氮素需求,估算相应茶叶产量条件下的氮肥施用量,进一步核算氮素满足率,评估2022年有机茶叶种植中化学氮肥施用的风险.结果表明:ZX、LS和YCT茶园的茶叶年产量较低,所需氮量分别为53.6、43.1 kg·hm-2和27.4 kg·hm-2,其非肥料氮供应量均在93.8~128.2 kg·hm-2之间,能够满足茶叶生产.HLS和YS两个茶园产量较高,非肥料氮供应无法满足茶叶生产,而YS茶园额外投入符合有机标准的有机氮肥63.0 kg·hm-2(以N计),超过理论所需肥料氮投入量的50%.HLS茶园肥料氮施用不规范,存在施用化学氮肥的风险.研究表明,5个茶园的实际肥料措施与评估结果一致性较高,本研究提出的氮素满足率指标基于氮素平衡原理,能较好评估化肥氮施用技术符合性.有机茶园生产中,通过持续实施绿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是确保茶园生产可持续性和有机认证符合性的重要保障,应在有机农业中进一步验证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 有机认证 氮素满足率 产量 绿肥 秸秆还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七彩花生根瘤内生菌对氮添加的响应及其与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

植物生态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豆科植物根瘤是根瘤菌生物固氮的场所,含有多种微生物,即根瘤内生菌,其对植物的生长和营养具有重要作用。但根瘤内生菌群落结构对氮的响应及其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还有待研究。该研究以七彩花生(Arachis hypogaea ‘Qicai’)为实验材料,设置3个施氮处理(N0:0 kg·hm-2, N1:140 kg·hm-2, N2:280 kg·hm-2)进行大田实验,测定叶片碳(C)、氮(N)、磷(P)含量和根瘤内生菌群落结构及丰度变化,并采用PICRUSt 2软件进行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根瘤内生菌种类丰富,共含有来自546个科1 049个属的微生物。其中主要的结瘤共生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丰度占比仅为27.83%,其他微生物丰度的总占比超过70%,其中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的平均丰度占比均超过了10%。(2)施氮降低了根瘤内生菌菌群多样性,并改变了其结构组成,其中部分来自慢生根瘤菌属、肠杆菌属、科萨克氏菌属(Kosakonia)、泛菌属(Pantoea)的微生物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一些来自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Rhizobium)、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伯克霍尔德菌属的微生物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且部分属相对丰度与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具有紧密的相关关系。(3)共现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部分菌群模块与叶片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同时, PICRUSt 2功能预测结果也显示部分微生物C、N、P代谢酶功能与七彩花生叶片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表明菌群结构与植物养分含量及其平衡之间具有紧密关系。综上,七彩花生根瘤内生菌种类丰富,且菌群结构和功能对氮添加较为敏感,未来研究中可通过微生物分离以及合成菌群技术进一步发掘氮耐受型和敏感型内生菌的功能。

关键词: 七彩花生 施氮 根瘤内生菌 化学计量特征 PICRUSt 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