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株系的分子鉴定初探
《蚕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来自不同地域或蚕区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出现明显的株系分化现象。对Bm NPV流行株系鉴定是病害监测与防控的重要基础。以最早完成基因组测序的Bm NPV-T3株的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序列与其他6个Bm NPV株系进行同源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的BLAST比对,结果表明不同株系的Polh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相似度达到99.94%;再以Bm NPV-T3株的143个开放阅读框序列为参照,对不同Bm NPV株系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双序列比对,发现不同株系重复阅读框基因(bro)家族成员的组成、序列及拷贝数存在差异,且分布位置呈现多样性。初步认为,高度保守的polh基因可用于Bm NPV病毒的鉴定,而相对保守的bro家族基因可作为Bm NPV病毒株系分子鉴定的依据。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株系 多角体蛋白基因 杆状病毒重复阅读框基因


玉米花生高效间作模式及适宜花生品种筛选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4
摘要:[目的]探索适宜云贵高原的玉米花生最佳间作模式并筛选适合该模式的花生品种。[方法]通过随机区组设计,设置6种种植方式,成熟期收获测产,测量数据采用Excel和DP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玉米花生间作体系较单作相比,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玉米与云花生3号在2﹕2间作模式下LER为1.40,复合产量达到9 036 kg/hm2,玉米与云花生3号在2﹕2间作模式下玉米籽粒、鲜花生荚果及与干花生荚果净产值,分别比玉米单作增加182.63%、140.59%。云花生3号在单作及间作模式下较砚山当地常规种植花生品种相比,其产值分别比砚山当地常规种植花生品种最高可增加5 069、3 272 yuan/hm2。[结论]云贵高原玉米花生间作采用2﹕2间作模式,间作花生品种采用云花生3号,具有最高间作产量及经济效益优势,能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山旱地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天薯11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山旱地适宜天薯11号抗旱高产的较佳栽培模式,采用露地、覆膜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黑地膜覆盖相比露地栽培出苗期提早4~9d、成熟期提早6~12d,生育期提早4~16d;黑地膜覆盖栽培的产量都高于露地栽培,增产4 562.33~12 091.04kg/hm2,增产率25.69%~66.77%;黑膜高垄双行栽培下的产量最高,达22 968.77kg/hm2,比露地栽培增产12 091.04kg/hm2,增产率66.77%。黑膜高垄双行栽培相比其他栽培方式表现出较好的抗旱保墒性和增产效应,商品薯率、单株薯质量、产量最高,产投比最高。


印度小裂绵蚜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及其种群消长
《应用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印度小裂绵蚜Schizoneurella indica Hille Ris Lambers是在云南昭通苹果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发生普遍且严重。研究印度小裂绵蚜种群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及其消长动态是为了掌握其发生与危害特点。【方法】2002—2006年,我们采用盆栽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对印度小裂绵蚜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和种群消长开展了研究。【结果】印度小裂绵蚜田间种群数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发生在9—12月,5—7月份为其田间种群快速增长期,种群增长率可达200%~273%。印度小裂绵蚜无翅蚜种群在0~30 cm的土壤范围内占总虫量的49.0%,30~60 cm的占27.0%,>60 cm的占24.0%。无翅蚜的各虫龄全年均有发生,冬季以第4龄若虫和无翅成虫为主。有翅蚜的发生全年只有1个时期,为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结论】印度小裂绵蚜田间种群数量全年发生1个高峰期,主要集中在0~30 cm的土壤范围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印度小裂绵蚜种群数量亦逐渐下降。田间有翅蚜虫量极少,较难观察到。


“紫娟”茶中的EGCG3"Me成分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紫娟"是云南大叶群体种中的一种稀有茶树品种,因富含花青素成分其新鲜嫩梢的芽、叶、茎均呈现紫色,从而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经济开发潜力,当今其功能化学成分的研究已成为了茶学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采用HPLC以及LC-MS技术首次报道分析了茶树特异品种"紫娟"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成分及高EGCG3"Me含量"紫娟"茶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茶树特异品种"紫娟"鲜叶中含有EGCG3"Me成分(含量为1.05%);在一芽五叶新梢不同嫩度的鲜叶中,第三叶的EGCG3"Me含量最高(含量为1.24%);采用蒸青绿茶或者晒青绿茶的加工工艺可以使成茶有效保留鲜叶中的EGCG3"Me成分。此外,还分析比较了普通炒青绿茶与"紫娟"绿茶中主要儿茶素成分的含量差异,发现较高的ECG和EC含量而较低的EGCG含量是茶树特异品种"紫娟"绿茶中儿茶素组成的主要特点。
柠檬优良品种‘云柠1号’
《园艺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柠1号’是从‘尤力克’柠檬芽变中选出来的新品种。生长势中等,两性花,花瓣紫红色,一年多次开花且花量大。平均单果质量145 g,椭圆形,具乳突,无果顶印圈,果面光滑,油胞凹陷,果肉黄白色,囊瓣约10瓣,单果种子数10~45粒,汁多肉脆,可溶性固形物8.46%,总酸7.06%,维生素C 0.49 mg?g-1。套袋果实在8月中旬可上市,自然条件下11月下旬转色。定植当年即挂果,第3年进入丰产稳产期,产量达60 t·hm-2,优质果率达70%。适于在云南的大理、德宏、保山等地区种植。


保水剂和灌水对小粒咖啡苗木的节水调控效应
《农业机械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热带特色作物小粒咖啡的高效节水模式,研究3个保水剂水平(高保、低保和无保)和3个灌水水平(高水、中水和低水)对小粒咖啡苗木生理、生长、干物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保相比,低保分别提高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根系活力11.8%、13.4%和52.2%,而分别降低可溶性糖、丙二醛和脯氨酸24.9%、24.3%和55.8%,同时提高总干物质和水分利用效率31.0%和35.9%;而高保分别降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丙二醛和根系活力3.1%、2.4%、13.5%和6.3%,提高叶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3.7%和75.1%,降低总干物质21.3%,提高水分利用效率8.6%.与低水相比,中水分别提高总干物质、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89.8%、44.5%和33.2%,高水分别提高总干物质、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172.8%、104.8%和34.0%.和无保低水相比,低保中水的水分利用效率增幅最大为112.7%,同时提高总干物质158.9%,分别提高叶片相对含水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根系活力24.4%、19.5%、25.8%和149.9%,分别降低可溶性糖、丙二醛和脯氨酸38.3%、36.4%和68.7%.从高效节水的角度考虑,低保中水为最适宜的搭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