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紫外线照射参数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灭活效果研究
《应用昆虫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探索紫外线照射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 NPV)的灭活方法及效果验证。【方法】比较筛选不同功率、不同照射距离和时间的紫外线照射方法,以照射后病毒感染家蚕的存活率评估灭活效果;结合长链PCR技术对病毒结构糖蛋白P40基因的灭活效果进行分子检测,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灭活病毒粒子的结构形态;最后评价紫外线直接照射家蚕的安全性。【结果】生物学实验结果初步表明,病毒在60 W紫外线距离40 cm处照射60 min,感染家蚕5 d后的存活率为63.33%,显著高于病毒对照组家蚕存活率45%(P=0.014 2)。相同照射距离,15和30 W紫外线照射时间大于120 min时,存活率高于63.33%。照射距离大于100 cm时,家蚕存活率明显下降,180 min照射组与病毒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8 8)。长链PCR检测显示,5×10~6个/mL低浓度病毒在15 W紫外线距离40 cm照射60 min后,无明显条带出现,而5×10~8个/mL高浓度病毒在相同条件下照射480 min无明显条带出现,后者的病毒粒子形态与正常病毒无明显差别。紫外线直接照射家蚕的安全性实验表明,有薄膜覆盖的家蚕无明显影响,无薄膜覆盖的家蚕在距离40 cm照射10 min和距离100 cm照射30 min,体色开始出现黑化,经过眠期蜕皮后,体色恢复正常并可正常结茧。【结论】紫外线照射Bm NPV的灭活效果与紫外灯功率、照射距离和时间以及病毒浓度有关,随着照射时间增加,灭活病毒感染家蚕的存活率增加,病毒核酸破坏程度越完全。在紫外线照射距离40 cm以上,至少需要照射60 min才能有效灭活低浓度Bm NPV,且对家蚕具有安全性保障。


大麻类纤维素合酶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大麻类纤维素合酶(Cellulose synthase-like, Csl)基因家族成员的结构和功能,为调控大麻生长发育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麻Csl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及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等进行分析。【结果】从大麻中共鉴定得到24个Csl家族成员,除7号染色体外其余9条染色体上均有成员分布,各成员外显子数目为3~9个。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24个家族成员被分为CslA、CslB、CslC、CslD、CslE、CslG共6个亚族,其中CslC和CslD成员最多,均有6个。保守基序分析发现,Motif2和Motif3在6个亚族蛋白中均有分布,而Motif6、Motif8和Motif9仅在CslA和CslC亚族蛋白中分布,Motif1、Motif4、Motif7和Motif10仅在CslB、CslD、CslE和CslG亚族蛋白中分布。CsCsls基因启动子区域包含光响应、激素诱导元件、逆境响应元件和MYB结合位点。经公共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除CsCslB2在叶中特异表达外,大部分成员在根和茎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叶片。不同亚族成员在茎秆不同组织和不同部位及下胚轴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推测Csl家族基因除介导大麻纤维中半纤维素合成外,还参与大麻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等其他生物学进程。
关键词: 大麻 半纤维素 类纤维素合酶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逆境响应


异龙湖区浅层地下水NO3--N浓度时空变化及其来源解析
《生态环境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异龙湖区浅层地下水中NO3-的主要来源、转化过程及主要驱动因素,对防治地下水氮污染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于2020年雨季(8月)和2021年旱季(5月)选择异龙湖区农田灌溉井(13个)和居民区生活用水井(10个),共采集46个地下水样品。运用水化学和氮氧同位素(δ15N-NO3-、δ18O-NO3-)技术并结合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明确地下水中NO3-的时空分布、转化过程、来源及不同来源氮对地下水NO3-的贡献。结果表明,地下水中氮浓度和形态均受土地利用和雨旱季变化的影响,农田地下水中氮浓度高于民用地,旱季高于雨季。农用地25%的采样点地下水ρ(NO3--N)超过地下水III类水质要求(GB/T 14848—2017)规定的20 mg·L-1。水土环境对农用地浅层地下水氮浓度影响较大,反映和影响地下水氮浓度的关键性因子是水中的EC、pH、DO和温度(t),而土壤碳氮指标对地下水氮浓度影响较弱。硝化作用是异龙湖区地下水中主要的氮转化过程,地下水NO3-主要来源于粪污氮、土壤有机氮、化肥氮,其对民用地和农用地的贡献率分别为46.02%、25.83%、21.49%和35.27%、34.39%、24.57%。因此,改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合理堆置和施用粪肥、控制土壤氮淋失是防治异龙湖区地下水中NO3-污染的重要策略。


基于金纳米便携功能水凝胶的酪胺可视化监测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建立生物胺(biogenic amines,BAs)实时监测的比色传感方法,以功能性水凝胶为基底,将β-D-半乳糖五乙酸酯(β-D-galactose pentaacetate,β-D-GP)作为还原剂前体和氯金酸一起负载于功能性水凝胶上,BAs能将β-D-GP水解为还原性β-D-半乳糖,β-D-半乳糖进一步将氯金酸中的金离子(Au3+)还原为金纳米粒子(Au nanoparticles,AuNPs),导致颜色从无色变为紫红色,使用智能手机的图像处理软件获得试验体系红/绿/蓝(red/green/blue,RGB)数据,水凝胶的G值用于量化BAs的测定。进一步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建立可视化探针。该文以酪胺(tyramine,Tyr)为模型,RGB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在酪胺浓度为2~200μg/mL和0.25~160μ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R2大于0.980,且显色体系稳定,应用于发酵食品中生物胺的测定,其加标回收率在96.0%~124.0%。
关键词: 酪胺 发酵食品 可视化检测 功能性水凝胶 比色传感


发酵桑叶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饲料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桑树是多年生落叶木本植物,其叶子为药食同源食品,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饲料工业中。经发酵后的桑叶纤维素、单宁等抗营养因子含量降低,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矿物质等含量丰富,且具有提高饲料转化率和改善畜产品品质等功效。文章主要介绍了桑叶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含量,发酵常用的菌种以及发酵后桑叶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以及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综述了发酵桑叶对猪、反刍动物、家禽、鱼类的生长性能、肉品质、肠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展望了桑树用于饲料工业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桑树在动物生产中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家蚕素斑品种菁松的茶斑限性定向转育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在家蚕现行素斑品种菁松的幼虫发育早期进行雌雄性别鉴别,实现雌雄分养分缫差异化利用目的,用普斑限性品系云蚕7A的雌与茶斑品系Cb的雄杂交后,再分别与现行素斑品系菁松A、菁松B杂交,其后代连续数次回交素斑亲本后自交,结合分类选择进行个体和蛾区选择淘汰,将云蚕7A的普斑限性基因和Cb的茶斑基因转入现行素斑品种菁松中,定向转育得到菁A茶限和菁B茶限。结果表明:转育过程中,幼虫斑纹分化成颜色与形状易于分辨的茶斑与非茶斑2种类型,转育得到的菁A茶限和菁B茶限幼虫在3龄初期就会呈现茶斑颜色深浅明显不同的分化,能准确分辨雌雄,其虫蛹率分别为96.91%和96.40%,全茧量分别为1.62 g和1.56 g,茧层率分别为23.78%和23.26%,经济性状与其轮回亲本的差异较小,表现出健康好养、茧质优良等特性。研究结果可为创建特殊性状的育种材料、差异化利用雌雄蚕,以及降低雄蚕种繁育成本奠定基础。


超声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对咖啡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咖啡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以脱脂生咖啡粉为原料,探究不同超声波功率(0、200、400、600、800 W)与低共熔溶剂法、碱法协同作用对咖啡蛋白组成成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构特性(粒径分布、傅里叶红外光谱、圆二色光谱、荧光光谱和扫描电镜)和功能特性(溶解度、吸水性、吸油性和乳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低共熔溶剂提取的咖啡蛋白(DES)平均粒径(12.30μm)显著小于由碱法提取的咖啡蛋白(AEP)平均粒径(113.67μm);DES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更高,AEP在碱性条件下溶解度更高;DES比AEP有更好的吸水性和吸油性。经超声预处理后,咖啡蛋白电泳图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圆二色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分析表明,不同超声波功率预处理未引起蛋白质分子量分布的重大变化,但是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产生影响。表面微观结构表明,DES表面结构较疏松多孔,AEP表面紧密平坦,超声预处理后AEP微观结构变得疏松多孔,纹理变得分散,并呈现出更多的不规则碎片;DES表面发生略微变化,在400 W和600 W处理15 min时表现出更多小颗粒多孔无序结构,微观结构变化可影响蛋白质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及其功能特性。在超声功率为400 W时,DES粒径显著减小,粒径参数D[3,2]和D[4,3]分别从10.50、30.43μm减小到7.89、11.27μm;溶解度显著提高,在酸性、碱性条件下溶解度分别由47%、71%上升到75%、81%。此外,超声预处理可提高咖啡蛋白的吸水性和乳化活性,这些均为蛋白质在食品应用中的重要功能特性。研究表明采用超声波技术对咖啡蛋白进行改性有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咖啡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咖啡蛋白 超声波功率 低共熔溶剂 结构特征 功能特性


不同铵硝比对高山杜鹃侧枝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
《核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氮素形态对高山杜鹃侧枝生长的影响,以3年生盆栽高山杜鹃粉精灵为试验材料,单一氮源处理为对照,采用盆栽方式,研究5种不同氮素形态配比供应(铵硝比例分别为T1:100∶0,T2:75∶25,T3:50∶50,T4:25∶75和T5:0∶100)对其营养生长期侧枝生长、光合特性、代谢酶活性及营养元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形态下粉精灵不同生长期侧枝干物质积累量、苗高增量和侧枝长度均有所差异,以侧芽萌发期T3处理侧枝干物质积累量最高,T2处理在嫩侧枝期、侧枝半木质化期的苗高增量和侧枝长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侧枝半木质化期,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及磷含量,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叶片Fe元素吸收量以T1处理最高,Mg元素吸收量以T5处理最高。此外,在不同生长期,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硝态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以嫩侧枝期酶活性最高。综上,不同氮素形态对高山杜鹃粉精灵侧枝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有所差异,且混合氮源处理较单一氮源处理更有利于促进侧枝生长,以铵硝比例75∶25促进侧枝生长及提高养分积累和光合效能效果最好。本研究为筛选适合高山杜鹃生长发育的氮素施用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侵染云南早春西瓜的西瓜银色斑驳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分离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早春西瓜是云南热区的特色水果,近年来病毒病发生危害日益严重。为明确侵染早春西瓜的主要病毒,本研究采集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早春西瓜植株与果实病毒病样品,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制样观察、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ID-ELISA)和RT-PCR扩增克隆与测序分析进行检测鉴定。结果表明:侵染早春西瓜的病毒为西瓜银色斑驳病毒(WSMo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ID-ELISA对叶部样品WSMoV和CMV的检出率分别为70%和20%,复合侵染率为15%,RT-PCR对这两种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65%,复合侵染率为65%;并且,实验对发病果实种子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分析发现上述2种病毒复合侵染率达100%;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云南西瓜WSMoV分离株21YV-40(GenBank登录号:OP617563)、21YV-43(GenBank登录号:OP867047)与云南分离株Banna-2011(GenBank登录号:KM242056)相似性最高,达到99.00%,云南西瓜CMV分离株CMVYN40(GenBank登录号:OP617565)、CMVYN46(GenBank登录号:OP617566)与泰国分离株A27(GenBank登录号:FN552545)相似性最高,达到98.00%。本研究明确了勐海县早春西瓜主要受到WSMoV和CMV的侵染且存在复合侵染,首次发现WSMoV和CMV复合侵染西瓜发病果实种子,为早春西瓜病毒病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早春西瓜 西瓜银色斑驳病毒 黄瓜花叶病毒 复合侵染 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