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848条记录
青蒿中番茄斑萎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的分子鉴定及相关序列分析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TSWV)和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是2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病毒,对多种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均造成严重影响。2021年-2022年,在云南省丽江市烟草种植区不同烟区采集叶片黄化、皱缩以及无症状的青蒿Artemisia caruifolia样品共计14份,利用免疫金标速测卡和RT-PCR对其病原病毒进行检测。利用免疫金标速测卡检测结果显示,在所检样品中有9份样品检测出TSWV,检出率为64.28%,有3份样品检测出TMV,检出率为21.43%,2种病毒复合侵染的检出率同样为21.43%;利用RT-PCR对复合侵染的3份样品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在3份复合侵染青蒿样品中获得3条TSWV N基因序列、3条TMV cp基因序列和2条TMV RdRp部分序列。TSWV青蒿分离物与分离自云南的TSWV-2分离物相似性最高,为99.6%;TMV青蒿分离物与分离自辽宁的TMV-Shenyang分离物和分离自云南的TMV-Yongren-1相似性最高,均大于99.4%。这是首次发现TSWV和TMV 2种不同属病毒复合侵染青蒿。

关键词: 番茄斑萎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青蒿 复合侵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经典名方中重楼的本草考证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对重楼的名称、基原、学名考订、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功效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以期为含重楼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重楼最早以“蚤休”为正名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多沿用此名。“重楼”之名首见于唐代《新修本草》,近代以来逐步成为正名,现代各级标准法定名称均以重楼为正名。古代所用重楼的主流来源为百合科植物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var. chinensis的干燥根茎,但因重楼属植物形态相似,多有混淆,同属根茎粗壮的多叶重楼P. polyphylla、狭叶重楼P. polyphylla var. stenophylla也作为重楼中药材使用;近现代以来,滇重楼P. polyphylla var. yunnanensis也被纳入重楼的主流来源之一。古代本草记载的产地主要为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湖南、云南等地区,野生采集入药。现代多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西南地区栽培;古代多为阴历四、五月采根,现代则多于全年采收或秋季采挖,以秋季采挖为佳,产地除去须根、洗净后晒干;重楼古代炮制有酒摩、醋摩、水磨、研、焙等多种炮制方法,现代则以生品切片直接入药为主;重楼性微寒,味苦,有小毒,归肝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蛇虫咬伤等症,古今记载性味功效基本一致。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重楼的经典名方时,选用历代主流来源七叶一枝花P.polyphyllavar.chinensis或滇重楼P.polyphyllavar.yunnanensis的干燥根茎,原方中注明炮制要求者皆按要求炮制,未注明炮制要求建议生品入药。

关键词: 经典名方 重楼 基原 本草考证 学名 产地 炮制 性味功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区气象因子对花生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气象因子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探讨栽培生境与花生产量形成的关系,旨在为花生生产布局和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以9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在云南7个不同生态区连续种植2年,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气象因子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德宏、大理、东川、临沧和盐津的温度和积温较高,花生结果数多,出仁率和产量较高,是种植花生的适宜区域。方差分析发现花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受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较高的气温和积温有利于缩短花生结荚期进而缩短全生育期天数。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百果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气象因素中以积温的影响最大。温度越高地上部越高大,单株果数和饱果数越多,百果重和百仁重也就越高,从而增加花生产量。光照时间过长和昼夜温差过大不利于地上部生长和分枝结实。

关键词: 花生 生态区 气象因子 农艺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梨地方品种果实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果树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深入了解云南梨地方品种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方法]以云南有代表性的61个梨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对果实16个描述型性状和7个数量型性状进行变异类型和多样性分析,利用电子鼻技术检测果实香气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云南梨地方品种果实的16个描述型性状变异类型丰富,其中果实形状和果实成熟期的变异类型最多.各描述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H')在0.45~1.88之间.19个梨地方品种果实在成熟时果皮分别着鲜红、淡红、粉红、暗红等不同盖色.7个数量型性状变异系数在11.25%~61.79%之间,单果质量的变异系数最高;多样性指数(H')为1.676~2.080,果实纵径、果柄长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横径、果形指数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2.0.电子鼻技术可以区分供试地方品种,WIW(硫化氢类)、W5S(氮氧化物)、W2W(芳香成分和有机硫化物)等3个传感器在模式识别中起主要作用.[结论]云南梨地方品种果实描述型性状变异类型丰富,数量型性状多样性指数较高.筛选出会泽火瓢梨等7个果皮着鲜红色的品种可作为红色梨选育的优异资源.电子鼻技术可以区分61个云南梨地方品种,可用作地方品种鉴定的辅助手段.

关键词: 云南 地方品种 果实性状 多样性 电子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8份木薯种质苗期耐水淹性初步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作为热带地区第三大粮食作物,是世界近六亿人的口粮.木薯主要栽培于热带地区,常受到雨季水淹的危害,导致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筛选耐水淹木薯种质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不同木薯种质苗耐水淹性差异,采用盆栽模拟苗期水淹胁迫的方法,对水淹胁迫 6 d下 28 份木薯种质的株高增长量、叶绿素相对含量、相对电导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进行测定,采用变异系数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对其苗期耐水淹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8 份木薯种质耐水淹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水淹胁迫显著抑制了 15 份种质生长(P<0.05),不同木薯种质对水淹胁迫的响应机制并不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增长量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 0.253;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 0.266.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 4 个主成分可代替 6 个指标的 82.85%贡献率,其中第Ⅰ主成分的载荷主要是CAT,第Ⅱ主成分的载荷主要是株高增长量,第Ⅲ主成分的载荷主要是SOD,第Ⅳ主成分的载荷主要是叶绿素相对含量.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28 份木薯种质耐水淹性从强到弱依次为琼中 1 号、SC6068、SC201、ME191、M-F532、GR891、C222、GR3、F2000、罗勇 80、46-12、GR5、KU58、H660、SC5、F03P、M-GR911、CH20、M-F671、COL713、老板 2 号、JG1301、GR911、E407、F274、SC8、M-SC5、泰国.本研究结果将为木薯耐水淹性新品种培育和耐水淹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材料支持.

关键词: 木薯 种质 耐水淹性 生理响应 隶属函数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云两优9801的选育

杂交水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两优9801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优质软米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云软221S与高配合力优质籼型恢复系云恢9801配组育成的杂交籼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米质优等特点,2023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亲本特征特性、选育过程及其应用技术要点.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云两优9801 优质 高产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多态性地理分布格局

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熊蜂是自然环境中一类重要的传粉昆虫,其体表通常覆盖着颜色鲜亮的体毛,从而形成明显的体色模式。本研究旨在探明云南短头熊蜂Bombus breviceps体色模式多态性的地理分布格局,为熊蜂遗传进化及环境适应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检视2017-2021年在云南和贵州共127个采样点采集的957头短头熊蜂标本[包括雌成蜂898头(蜂王103头、工蜂795头)以及雄成蜂59头],绘制雌、雄成蜂体色模式图,分析体色模式的类型及优势度。基于不同体节的体色组成对体色模式进行系统聚类,基于经纬度0.5°×0.5°单元格内体色类群组成分析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短头熊蜂胸部背板体毛的颜色在黑色、灰黄色和橙黄色间过渡变化,腹部背板体毛颜色有黑色、灰黄色、黄色和深棕色,腹部第1背板体毛均为黄色,黄色体毛由第1背板向后逐节延伸最多至第3背板的整节,第2, 3背板的体毛为黄色、黑色或灰黄色,而深棕色体毛由腹部第6背板向前逐节延伸最多至第3背板的下半节;雌成蜂有81种体色模式,其中工蜂有80种,蜂王有13种,其中12种与工蜂相同,雄成蜂有37种体色模式,其中28种与雌成蜂相似。雌成蜂的81种体色模式中,优势体色模式有2种,丰盛体色模式有5种,常见体色模式有10种,稀少体色模式有64种。雌成蜂体色模式可聚为3个体色类群,即:A类群(黑胸棕尾),B-1类群(橙胸黑尾)和B-2类群(橙胸棕尾)。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云南高原西部(Ⅰ)和云南高原东部(Ⅱ)2个大区。Ⅰ区进一步可分为滇中亚热带高原区(Ⅰ1)和滇西南热带低山宽谷区(Ⅰ2);Ⅱ区进一步可分为滇东南亚热带岩溶山地河谷区(Ⅱ1)和滇东北亚热带中山河谷区(Ⅱ2)。A体色类群仅分布于Ⅰ1小区,Ⅰ2小区仅有B-2类群分布,而B-1类群仅分布于Ⅱ区,且同域分布有B-2类群。体色模式多态性高低与分布地经纬度无明显相关性,云南高原中部24.00°-24.50°N,102.50°-103.00°E方格内的体色模式多态性最高,达18种;A体色类群分布地平均海拔[(1 951±311) m]极显著高于B-1[(1 568±352) m]和B-2[(1 556±534) m]类群分布地平均海拔。【结论】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多态性丰富,可划分为3个主要的体色类群,其地理分布与气候区划、地型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相关,地理区划特征明显,同区域内体色模式多态性向优势模式趋同。本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中国本土熊蜂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不同生境利用与发展熊蜂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短头熊蜂 体毛 体色模式 聚类分析 地理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烟草产区辣椒脉斑驳病毒的调查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在云南6个州(市)烟草生产区的分布、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对病害的防控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22年采集自云南6个州(市)不同烟草产区的96份疑似感染ChiVMV的烟草样品为试验材料,利用电子显微镜负染色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毒进行检测和鉴定,获得21个ChiVMV云南烟草分离物的 cp基因序列.利用SDT、MEGA、RDP、DnaSP及Arlequin等生物学软件对21个云南烟草分离物及NCBI上下载的38个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及寄主的ChiVMV分离物cp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云南6个州(市)烟草生产区采集的96份烟草样品中,ChiVMV检出率为51.04%;序列比对发现,本研究获得的cp基因与NCBI中38个ChiVMV分离物cp基因的核苷酸一致性在84.1%以上;系统发育分析发现,59个ChiVMV分离物按照地理位置的远近被划分为4个分支,聚类结果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而与寄主植物无关;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分析表明,4个地理种群的ChiVMV cp基因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高,中国种群与印度、泰国和其他国家种群间发生了很大的遗传分化且差异显著(P<0.05);遗传力分析显示,基因交流、遗传漂变和基因的负选择压力是ChiVMV分离物适应性进化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辣椒脉斑驳病毒 云南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cp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咖啡豆品质评价体系构建及国产咖啡豆品质评价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我国咖啡豆用于现磨咖啡和速溶咖啡两种用途时的品质评价方法,筛选评价指标,首先通过Delphi评价法和序关系分析法从基本品质指标中筛选主要品质指标,构建品质指标体系。随后测定采自云南和海南不同产区53个咖啡豆样品的主要品质指标成分差异,基于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不同用途咖啡豆的特征性品质指标,基于样品的主成分综合得分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最终筛选出粒度、口感、香味、碳水化合物含量为速溶咖啡用咖啡豆特征性品质指标;粒度、口感、香味、咖啡因含量为现磨咖啡用咖啡豆的特征性品质指标,确定适用于速溶咖啡的主栽品种为卡蒂姆和铁皮卡,主产区为云南;适用于现磨咖啡的咖啡豆主栽品种为卡蒂姆,主产区为云南。

关键词: 咖啡豆 品质评价 主成分分析 特征性指标 指标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魔芋软腐病原真菌分离鉴定

广西植物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魔芋软腐病是魔芋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也是限制魔芋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已有报道魔芋软腐病主要由细菌引起,鲜有真菌引起魔芋球茎软腐发病的报道.为明确云南曲靖市花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软腐病的病原种类和侵染特征,该研究通过组织分离法,对采集自云南曲靖市的花魔芋病样进行了真菌的分离,通过形态学结合基于ITS与LSU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真菌进行鉴定,并根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对鉴定出的病原真菌同魔芋软腐病原细菌进行了双回接试验分析.结果表明:(1)从形态学和分子水平鉴定了轮纹镰刀菌(Fusarium concentricum)、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F.ambrosium 3 种镰刀菌,1 种毛霉属真菌(Mucor sp.),1 种根霉属真菌(Rhizopus sp.),1 种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和1 种粉红螺旋聚孢霉属真菌(Clonostachys sp.).(2)统计分析发现,轮纹镰刀菌的相对丰度最高,为 45.45%.(3)柯赫氏法则检测发现轮纹镰刀菌具有致病性.(4)轮纹镰刀菌和病原细菌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双接种魔芋球茎发现软腐病发病更快,病变组织重量显著高于单接种轮纹镰刀菌或果胶杆菌处理.综上表明,魔芋软腐病可能是由真菌和细菌复合侵染引发.该研究结果为魔芋软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花魔芋 软腐病 病原真菌 系统发育分析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