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848条记录
钝裂银莲花花色素合成相关基因qRT-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园艺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适合于钝裂银莲花类黄酮/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q RT-PCR表达分析时的内参基因,根据钝裂银莲花蓝/白不同花色花器官组织的转录组测序结果,选取了多聚泛素酶基因(polyubiquitin,UBQ)、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β-TUB)、水通道蛋白基因(aquaporin,AQP)、肌动蛋白基因(actin,ACT)、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lyceraldehyde-3-phosphatedehydrogenase,GAPDH)、组蛋白基因(histone,HIS)、转录延伸因子基因(elongation factor 1-β,EF-1β)和60S核糖体蛋白基因(60S ribosomal protein L13-1,RPL13)等8个常用内参基因作为候选基因,以钝裂银莲花的叶片、茎杆和蓝/白色花器官等不同组织为试验材料,通过qRT-PCR检测这8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等软件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8个候选内参基因中,UBQ表现最稳定,而β-TUB相对稳定性最差。以最稳定的UBQ为内参对钝裂银莲花类黄酮/花青素合成途径中16个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进行q RT-PCR分析,结果与前期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UBQ为钝裂银莲花花色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的最适内参基因。

关键词: 钝裂银莲花 实时荧光定量PCR 内参基因 筛选 稳定性 类黄酮/花青素合成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资源晚疫病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谱抗性基因的挖掘是马铃薯高抗晚疫病品种选育的基础.本研究以288份国际马铃薯中心筛选的晚疫病抗性群体为试验材料,经过连续2年田间调查,计算AUDPC和sAUDPC值,评估群体晚疫病抗性;利用SLAF-seq方法进行群体简化基因组测序,通过对晚疫病抗性表型数据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晚疫病抗性相关的遗传位点和候选基因,为晚疫病抗性品种选育和抗病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材料基础.结果表明,晚疫病抗性在288份材料间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差异;基于5种分析模型,共鉴定到82个与晚疫病抗性显著关联的位点;在关联区间关联到54个已知或可能与晚疫病抗性相关的基因.其中,23个基因为抗性基因,包括晚疫病抗性基因R1同源基因、Sw-5同源基因(R8)和Rpi-vnt1以及编码多效性耐药蛋白基因; 5个基因编码MAPK蛋白和WRKY转录因子; 1个基因参与茉莉酸途径;3个基因与水杨酸途径相关;6个基因是病程相关的基因;3个基因参与苯基丙酸类合成途径;其他与晚疫病抗性相关的基因,如HMGR基因(2个)、细胞色素P450 (21个).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抗性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抗性基因 国际马铃薯中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树根际微生物研究综述

中国果树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根际微生物群落在果树的营养、生长、发育和病理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果树根际微生物群落中,有许多微生物有益于果树的生长,但也有一些微生物在根际定殖,它们力求突破有益微生物的保护屏障,克服果树固有的防御机制,引发果树疾病,危害果树健康。为了促进果树健康生长,了解果树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是至关重要的。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果树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根际微生物群落在维持果树生长和发育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重塑果树根际微生物组以实现水果可持续生产的策略。重点介绍了微生物介导、植物介导和农技管理3种重塑果树根际微生物的策略。

关键词: 果树 根际微生物 根系分泌物 可持续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SWV感染番茄叶片组织的BSE成像和精细定位

电子显微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超薄切片制样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体在细胞中的聚集特征及其与亚细胞的相互作用是植物病毒诊断鉴定及致病性研究的基础,但存在视野小、因载网遮挡而信息不全的局限。本研究对目前蔬菜及其它重要经济作物生产上发生为害严重的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 TSWV)侵染番茄叶片的200 nm切片,进行扫描电镜背散射电子信号观察,利用软件进行拼图,首次获得该病毒侵染番茄叶片组织的大尺度图像(~150μm×~520μm)。同时兼顾高分辨的亚细胞定位,对TSWV粒体在侵染的叶片组织中从上表皮、筛管、导管及下表皮细胞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解析,首次发现叶毛和海绵组织细胞间隙中分布TSWV粒体,并与常规超薄切片(70 nm)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结合可提高TSWV侵染的亚细胞病变诊断效率,对植物病毒的精准诊断鉴定和致病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番茄斑萎病毒 大尺度图像 背散射电子成像 病毒粒体 分布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果的本草考证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草果作为传统药食同源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和应用历史。伴随草果开发利用的深入,其经济价值显现,相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并在山区扶贫攻坚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际生产和资源利用过程中,草果基原植物较混乱,品种源流、药用历史缺乏系统报道。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书籍和文献,对草果名称、植物来源、道地产区变化、传统应用进行考证。结果显示,古代文献中记载草果入药最早为宋代,其别名、异名繁多,古今差异较大,现代记载其别名"红草果""白草果""土草果""草果仁"与草果名称极为相似,但并非一物,应加以区分;明朝时期草果的品种来源复杂,常与豆蔻、草豆蔻归为一类入药,直到清朝《本草从新》才明确将其单列为一种药材,与混淆品区分开;含草果的方剂有草果饮、草果散、草果丸、草果熟水等,其可根据不同病证连皮或去壳以仁入药,以水或酒煎制汤剂为主,另有炒制、盐制、姜制、面粉煨制等炮制方法;历代本草文献中对草果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的记载基本一致,认为本品辛温无毒,具有温中止呕、消食导滞、破瘴截疟、逐痰祛邪等功效。以上研究为草果正本清源、药材质量控制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草果 本草考证 品名 基原 产地变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龙胆提取物对脂多糖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的抗炎作用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滇龙胆提取物及龙胆苦苷单体对脂多糖(LPS)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的抗炎作用,为其药理价值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采用体外THP-1细胞诱导的M1型巨噬细胞模型,分别加入滇龙胆粗提物和龙胆苦苷单体处理后,检测巨噬细胞中细胞因子的mRNA水平和炎症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研究发现,与单独LPS刺激组相比,滇龙胆粗提物和龙胆苦苷单体均可以抑制巨噬细胞部分促炎因子mRNA表达;龙胆苦苷可以抑制IκBα蛋白降解和NF-κB p65、TBK1蛋白磷酸化.滇龙胆、龙胆苦苷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其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关键词: 炎症 滇龙胆提取物 龙胆苦苷 THP-1来源巨噬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柱状田头菇遗传转化体系启动子的筛选

生物技术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柱状田头菇(茶树菇)Cyclocybe aegerita是一种美味的食用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构建高效表达的遗传转化体系,可以深入揭示其遗传特征及基因功能。以柱状田头菇YSG为实验材料,使用多片段重组克隆构建载体,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并以qRT-PCR为测定方法,对actin、gpd和Pumgpd不同长度5个启动子片段驱动靶标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依据actin基因启动子构建的载体pAa-actin-1和pAa-actin-2获得转化子中,靶标基因表达量为对照3倍以上转化子数量分别为50%和33.33%,最高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10.45和6.23倍;携带pAa-gpd-1、pAa-gpd-2和pAa-Pumgpd启动子的载体获得的转化子中,表达量为对照3倍以上的数量分别为0、28.57%和25%,最高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2.93、7.75和4.31倍。actin启动子获得高表达转化子得率较gpd和Pumgpd启动子片段高,适用于柱状田头菇转化体系构建。

关键词: 柱状田头菇 启动子筛选 遗传转化 载体构建 过量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种和氮添加对元谋干热河谷草地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植物生长和氮(N)添加对元谋干热河谷区草地土壤活性炭组分和惰性碳组分分解的影响,在元谋干热河谷典型燥红土上开展植物物种和氮添加实验,分析不同物种[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橘草(Cymbopogon goeringii)、孔颖草(Bothriochloa pertusa)、拟金茅(Eulaliopsis binata)]和氮(N)添加对干热河谷区草地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较于裸地,植物着生后土壤全碳(TC)、全氮(TN)含量以及土壤C:N增加;土壤微生物含量增加,土壤活性炭组分和惰性碳组分分解速率显著升高.(2)N添加后土壤中微生物呼吸速率、微生物代谢熵以及惰性碳组分分解速率均不同程度降低.(3)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N添加和不同植物种对碳分解均有显著影响,但两者交互作用对碳分解速率的影响不显著.总之,在元谋干热河谷植物生长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而氮添加对土壤惰性碳组分的分解有抑制作用;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认识植被恢复和氮沉降背景下干热河谷土壤碳循环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同时为干热河谷土壤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图4表2参47)

关键词: 植物 氮添加 活性碳 惰性碳 分解 干热河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季铵盐修饰壳聚糖及其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现代食品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该研究以季铵盐对壳聚糖进行修饰改性,利用单因素实验分析了壳聚糖季铵盐的最优制备条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不同取代度的壳聚糖季铵盐制备的涂膜的机械性能;以壳聚糖季铵盐为原料,引入聚乙烯醇,纳米二氧化钛,丙三醇,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壳聚糖季铵盐复合膜,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以及接触角对壳聚糖季铵盐复合涂膜的结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季铵盐的最优制备条件为季铵盐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3:1,反应时长为12 h,反应温度为80℃.此外,当壳聚糖季铵盐含量为50%(以聚乙烯醇为标准),纳米二氧化钛含量为1%,丙三醇含量为0.8%时,壳聚糖季铵盐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取得最优值,分别为19.38 MPa和55.78%.相应的壳聚糖季铵盐复合膜(19.38 MPa)的拉伸强度较壳聚糖复合膜(18.64 MPa)也高,这说明壳聚糖季铵盐的改性有利于增加涂膜的机械性能,为后续研究壳聚糖改性膜材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壳聚糖季铵盐;复合膜;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芝麻丛枝和花变叶植原体16S rRNA和rp基因序列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表现出丛枝和花变叶症状的芝麻感病植株总DNA进行植原体16S rRNA和rp基因的PCR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明确了两种病株的病原均为植原体,并将其命名为云南元谋芝麻丛枝植原体(SEWB-YNym)和云南元谋芝麻花变叶植原体(SEP-YNym)。两个株系的16S rRNA基因片段长度均为1 248 bp,并且碱基序列完全一致。通过与其他地区报道的芝麻植原体株系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后发现这两个株系与来自缅甸的株系不存在位点差异,而与泰国、中国台湾、印度的株系分别存在3~6个位点差异。同时,还从两个株系中获得了长度均为1 171 bp并且碱基序列也完全一致的SEWB-YNym和SEP-YNym的rp基因序列。此rp基因序列包括全部rpl22基因(nt90-476)和部分rps3基因(nt550-1170),分别编码128和206个氨基酸。通过对16S rRNA和rp基因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等分析,表明两个株系与候选种‘Candidatus Phytoplasma aurantifolia’相关,为16SrII-A亚组成员,并归属于植原体rp-iii亚进化支。

关键词: 芝麻 丛枝 花变叶 植原体 16S rRNA基因 rp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