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低镁胁迫对不同柠檬品种植株矿质养分含量以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不同柠檬品种低镁胁迫和正常供镁条件下植株矿质养分含量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筛选出耐缺镁的品种,为柠檬品种布局和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费米耐劳、云柠一号、塔西提3个主栽的柠檬品种为材料,用沙培的方式分别在镁缺乏(0 mg·L-1)、镁不足(6 mg·L-1)、镁正常(24 mg·L-1)供应下进行培养。【结果】低镁胁迫下不同柠檬品种各器官的镁含量都减少,以费米耐劳的叶片和根、云柠一号的果实、塔西提的茎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30.0%、44.0%、21.1%、26.9%。低镁胁迫时3个柠檬品种地下部分矿质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同,但在地上部分差异较大,低镁胁迫下各器官的磷、钾、钙、锰的含量整体为上升趋势,果实、茎和根部锌含量则显著下降,不同品种铜、铁含量在各器官中的变化规律不一致。在低镁胁迫时果实外在品质变化较小,但出汁率及可溶性固形物、总酸、维生素C含量显著下降,各品种受低镁胁迫影响的幅度表现为:塔西提>云柠一号>费米耐劳。低镁胁迫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与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钾、钙、锰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低镁胁迫下,柠檬单株挂果数和产量都显著下降,云柠一号下降幅度最大,镁缺乏和镁不足时单株挂果数分别减少67.62%和44.14%,单株产量分别减少67.07%和46.17%,塔西提下降幅度最小,塔西提果实的镁携出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结论】低镁胁迫下,在3个品种中,塔西提镁含量下降幅度、减产幅度、果实的镁携出量以及对其他元素的影响都是最小的,较其他品种耐镁缺乏。


中国翘角姬兜成虫的两性异形及雄性角异形
《生态学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中国翘角姬兜成虫的两性异形及雄性角异形,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雌雄成虫形态性状大小差异,并通过雄性头角和胸角的异速生长类型判断分析其是否存在大小异形。在室内观察了大型雄性及小型雄性个体对雌性的雄-雄竞争行为。结果表明:所测量的雌雄8个共有性状大小在两性中存在较大程度重叠,但总体上雄性性状大小皆显著大于雌性(P<0.05);雄性头角长及胸角长变异系数分别为25.0%和30.8%,显著大于其他测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且它们的分布皆为正态分布(P>0.05);头角及胸角长的异速生长方程分别为y=1.796x-2.8(R2=0.765,P <0.05)和y=2.059x-2.628 (R2=0.951,P<0.05),皆为简单线性正(斜率大于1)异速生长;在狭小空间内,通过概率分级划分的小型雄性(头角长<6.56 mm)和大型雄性(头角长>11.92 mm)都会使用角进行雄-雄竞争来试图获得配偶。因此,该虫总体上存在雄性偏大的两性异形。雄性的头角和胸角长具有较大的变异,但通过异速生长分析未发现其存在明显异形性的证据。是否不同体型雄性存在不同繁殖行为策略需在野外进一步评估。
关键词: 中国翘角姬兜 两性大小异形 雄性角异形 异速生长 配偶竞争


香蕉枯萎病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对比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云南香蕉枯萎病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差异,探索香蕉枯萎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优化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其后续生态防控提供新策略。【方法】在云南香蕉枯萎病发生的蕉园,分别采集发病和健康植株的根际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构和组成的差异。【结果】香蕉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香蕉枯萎病植株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健康植株。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4个菌门是香蕉植株根际土壤中的优势门菌群。2种类型香蕉植株根际土壤中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棒状杆菌门(Roku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等5个门菌群差异显著。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健康植株较发病植株高,棒状杆菌门(Roku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丰度发病植株较健康植株高。属水平上,健康植株的优势属依次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朱氏杆菌属(Chujaibacter)、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daceae)和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发病植株的优势属依次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daceae)、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朱氏杆菌(Chujaibacter);芽胞杆菌属(Bacillus)、朱氏杆菌属(Chujaibacter)和土壤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5个菌属在2种类型香蕉植株根际土壤中差异显著,其中,芽胞杆菌属、朱氏杆菌属和土壤链霉菌属的丰度健康植株明显高于枯萎病植株。【结论】香蕉枯萎病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源性,但部分菌群在2种类型植株根际土壤中的组成丰度有显著差异;差异菌群的功能多样性及与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互作关系尚待明确。


紫娟(熟茶)人工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组分特征分析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人工发酵过程对紫娟(熟茶)挥发性风味的形成作用,以同一批从原料入堆(0 d)到发酵结束(42 d)的7个紫娟(熟茶)加工阶段样为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挥发性成分检测。共鉴定出7大类92种已知挥发性成分:醇类、酮类、醛类、碳氢化合物、酸类、酚醚类和含氧杂环化合物。经发酵后,紫娟茶的香气丰富性增强。通过相关性分析,7(F1)~35 d(F5)的过程,是紫娟(熟茶)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香气定性结合感官审评分析,脱氢芳樟醇、β-石竹烯及甜没药烯是紫娟茶类辛香的标志性贡献物;发酵过程中产生发酵独有的坚果香——苦杏仁香(苯甲醛)、动物香——奶香(对甲氧基苯乙烯)及微生物发酵气味;花香、果香及辛香的紫娟晒青经发酵形成紫娟(熟茶)花香(紫罗兰花、玫瑰花)、甜香、温和木香及微弱辛香的香气特征。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紫娟(熟茶)发酵风味香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关系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 紫娟 人工发酵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香气特征


黑籽南瓜NBS类基因CfRFN2的克隆及VIGS验证
《西北植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是云南特有的具有高抗枯萎病遗传性状的瓜类种质资源.为鉴定黑籽南瓜中NBS-LRR类基因的抗病功能,该研究从其叶片中克隆了NBS类基因CfRFN2(GenBank ID:MK618462),测序全长为4303 bp,完整的编码框长度为4092 bp,编码1363个氨基酸残基,该基因注释为拟南芥抗病蛋白At4g27190类转录体X1的同源基因,含有1个NB-ARC和2个LRR结构域,属于具有信号肽的可溶性蛋白.核苷酸相似性分析显示,CfRFN2与其他瓜类NBS类基因相似性在87%~98%之间;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fRFN2蛋白和瓜类的其他NBS类抗病蛋白聚为一个分支,其中CfRFN2蛋白与中国南瓜和美洲南瓜的RPS2、印度南瓜的RPS2-like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黄瓜的At4g27190和苦瓜的At4g27220,与甜瓜的Atg27190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组织表达特性分析表明,CfRFN2基因在黑籽南瓜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而在果皮和根中表达量较低.该研究采用烟草脆裂病毒载体系统,构建了黑籽南瓜VIGS沉默载体pTRV2-CfRFN2,含沉默载体的农杆菌侵染黑籽南瓜幼苗后接种枯萎病菌,qRT-PCR检测表明,接种后2 d和4 d的转pTRV2-CfRFN2沉默组植株的CfR-FN2基因表达量比接种后同时期的野生型植株显著降低(分别下降34.75%和98.27%),病情指数增加为野生型的1.32倍,初步证明黑籽南瓜CfRFN2基因具有抗枯萎病的功能,推测该基因可能在黑籽南瓜抗枯萎病防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中NBS类基因CfRFN2的克隆和VIGS验证为黑籽南瓜更多优异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奠定了前期基础,也为发掘黑籽南瓜优异抗病基因和开展瓜类分子育种提供新信息.
关键词: 黑籽南瓜;NBS类基因;枯萎病;基因克隆;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


红果参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对红果参种子萌发特性进行研究,为红果参种苗繁育提供科学依据。以红果参种子为材料,测定不同光照、温度、pH、浓度的萘乙酸(NAA)、赤霉素(GA3)、6-苄基腺嘌呤(6-BA)等条件处理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红果参种子最适萌发温度为25℃,发芽率可达92.4%;(2)种子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发芽率没有差异;(3)红果参种子对pH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pH在6~7范围内可获得较高的发芽率;(4)GA3浓度为200 mg/L时发芽率达到最高,为96.3%,NAA浓度为300 mg/L时发芽率达到最高,为97.4%,低浓度6-BA处理对其发芽率和发芽势无明显提高,浓度高于10 mg/L时有明显抑制性。


导入高VA原玉米种质产量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群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导入高VA原玉米种质产量配合力,并根据配合力对其杂种优势群归类进行分析。【方法】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25个导入高VA原玉米种质和3个测验种配制75个杂交组合,在云南省3种不同生态环境下对这些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和产量配合力分析,评价导入高VA原玉米种质的利用潜力,再根据产量SCA效应分析被测种质的所属类群。【结果】YML1626(L5)、YML1619(L7)、YML16-5(L9)、YML162-3(L13)产量GCA效应值较高。选育过程中要获得产量GCA较高的高VA原玉米育种材料,至少要对4个穗部性状进行优级选择。以SCA正向显著水平临界值(5.49)为阀值划分杂种优势群,有6个被测系归类不确定;以SCA负向显著水平临界值(-5.49)划分杂种优势群,有12个被测系归类不确定。以被测系与3个测验种之间的最小负向SCA效应值为划分标准,可能导致杂种优势群归类出现误差。【结论】导入高VA原玉米种质YML1626、YML1619、YML16-5、YML162-3产量GCA效应值较高,在育种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一个利用价值较高的自交系至少有4个穗部优良性状。以SCA正向显著水平临界值为阀值划分杂种优势群,更容易解释被测系的杂种优势群归类。


热带睡莲新品种'蓝紫妃'的选育
《北方园艺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热带睡莲新品种‘蓝紫妃’(Nymphaea‘Lan Zi Fei’)是由睡莲品种‘保罗蓝’(N.‘Paul Stetson’)籽播实生苗选育。植株大型,重瓣,花型放射状,花瓣蓝白复色,花径18~22 cm,花瓣23~27枚,花梗直立,挺水高度17~24 cm,萼片4片,开花多且硕大,具芳香。叶面绿色并分布不规则暗紫色斑块,叶卵圆形,叶缘具不规则锯齿,平均叶面积为36 cm×33 cm;白天开花型,单花花期3~4 d;南宁地区盛花期5—11月下旬,喜全光照,在南宁地区可露天越冬。


滇红茶区假眼小绿叶蝉动态监测下全年防控模式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结合云南省凤庆县茶园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的全年动态监测,采用4种绿色防控模式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防控效果展开研究,并进行成本核算。分别在6月16日、6月24日、7月22日假眼小绿叶蝉发生的3个高峰期用2次植物源生物农药及1次化学农药进行防控。结果表明,综合3次用药的防控效果以及经济效益,推荐最佳防控模式为修剪+石硫合剂封园+蓝板+生物农药(0.6%鱼藤酮450倍稀释液)+化学农药(6%乙基多杀霉素1 000倍稀释液),在该模式的防控下3次药后7 d平均校正防效分别为78.85%、64.650%、76.20%,比常规防治分别增加25.11、41.63、22.68个百分点,产值比常规防治增加2 100元/hm2,产投比为14.6。
关键词: 茶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 动态监测 农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