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白建明(精确检索)
作者:杨琼芬(精确检索)
作者:李先平(精确检索)
作者:隋启君(精确检索)
26条记录
马铃薯抗营养因子与人体健康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1

摘要:综述马铃薯抗营养因子的营养价值及对新育种体系的需求。通过利用现存的种质资源,结合二倍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新技术手段可以进一步改善未来的品种并提供其他选择,以帮助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关键词: 马铃薯 抗营养因子 健康 新育种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空心、褐斑的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空心、褐斑都是马铃薯块茎品质性状的内部生理缺陷性状,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加工和鲜食品质,并对薯农、加工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中概述了马铃薯空心、褐斑发生的影响因素,防控空心、褐斑发生的管理措施以及空心、褐斑的检测方法等方面,并对国内外目前研究空心、褐斑的形成机制、分子机制以及如何进行调控以降低空心、褐斑的发生风险进行综述.

关键词: 马铃薯 内部缺陷 空心 褐斑 形成机制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薯大小及播种密度对马铃薯青薯9号种薯繁育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原种和一级种薯为材料,研究青薯9号种薯不同大小和播种密度对其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原种繁育中,种薯大小20.0~25.0 mm处理出苗时间较早,出苗率随播种密度增加而降低,一级种繁育中,出苗时间没有差异,种薯大小45.0~55.0 mm和切块处理出苗率与原种繁育一致,而种薯大小35.0~45.0 mm处理出苗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2)原种繁育中,播种密度对薯块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种薯大小20.0~25.0 mm处理薯块产量比种薯大小17.5~20.0 mm高,播种密度17.5万株/hm~2可获得最大薯块产量;一级种繁育中,播种密度对薯块产量影响差异显著,种薯大小45.0~55.0 mm和切块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9.0万株/hm~2,种薯大小35.0~45.0 mm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4.5万株/hm~2.(3)原种繁育中,获得最高薯块数量的最佳播种密度是17.5万株/hm~2;一级种繁育中,种薯大小45.0~55.0 mm和35.0~45.0 mm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9.0万株/hm~2,7.5万株/hm~2则是切块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4)提高播种密度对增加中小薯个数占比具有促进作用,原种繁育播种密度高于12.0株/hm~2、一级种繁育播种密度高于6.0万株/hm~2时均能获得较理想的中小薯数量比.(5)综合以上各因素,有利于青薯9号小整薯种植模式的种薯繁育最佳播种密度推荐为原种17.5万株/hm~2、一级种整薯和切块薯块9.0万株/hm~2.

关键词: 马铃薯 种薯 播种密度 繁育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对不同熟期马铃薯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研究 2018

摘要:试验以3个不同成熟期类型马铃薯品种为供试材料,设4个播期处理,研究云南秋作区播期对不同熟期马铃薯品种的生育期、产量、产量构成及总产值的影响,为不同品种的合理播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云薯505’适宜播期为7月中旬,‘丽薯6号’为7月中旬到8月上旬,‘云薯401’为7月中旬到8月初。如以追求产值最大化为目的,3个品种均建议尽早播种。

关键词: 马铃薯 播种期 生育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简化“抱窝”栽培对乌蒙山区马铃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2018

摘要:"抱窝"栽培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为提高滇东北乌蒙山腹地马铃薯种薯的繁育效率和种薯产量,采用大田研究的方法,并对传统的"抱窝"栽培技术的田间作业进行简化,分析了马铃薯简化"抱窝"栽培技术在用工数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优势。结果表明,与常规种薯繁育技术相比,简化"抱窝"栽培技术可节约种薯成本7 470元/hm2,马铃薯繁殖系数是常规种薯繁育技术的2.44倍。简化"抱窝"栽培技术是适宜于滇东北的一种节本增效简化栽培技术,同时创新研究方法和栽培技术为降低西南地区晚疫病防控压力以及种薯繁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抱窝栽培 节本增效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水热效应对马铃薯产量及结薯规律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云贵高原高海拔冷凉地区马铃薯产量低的问题,通过采取覆膜等栽培措施提高地温以增加产量。为明确该地区最适宜的覆膜模式,通过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4种栽培模式:平播后起垄(A1)、侧膜覆膜(A2)、覆膜覆土(A3)和大垄双行(A4,对照),分析不同模式对土壤温湿度、产量及发育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野马村为代表的云贵高海拔冷凉地区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平均气温为14℃,比最适气温低4℃,土壤湿度>45%,水分不是主要限制因素,而提高地温是增产的关键。覆膜覆土是以野马村为代表的云贵高原高海拔冷凉地区的最适种植模式,可提早结薯9d,增产26.8%,提高商品薯率1.05%。

关键词: 马铃薯 云贵高原 高海拔冷凉地区 栽培模式 土壤水热效应 结薯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个栽培密度对6个马铃薯基因型微型薯繁育种薯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密度对6个基因型马铃薯产量和大中小薯个数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采用4种密度(主处理)和6个不同用途基因型马铃薯(副处理)两因素裂区设计,通过方差分析、线性拟合、多重比较显著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进行研究。【结果】不同基因型对产量、大中小薯个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对中薯个数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产量、大小薯个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Duncan多重比较)。密度和不同基因型之间不存在互作。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大中小薯个数增加,但薯块平均重量在降低。【结论】为了获得数量多的小整薯个数不同的品种有最适宜的密度。不同密度对不同基因型马铃薯块茎大小分布呈规律的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可以很好的预测马铃薯大中小薯块茎个数和总薯个数。

关键词: 马铃薯 密度 基因型 繁育种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与人体健康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7

摘要:综述了马铃薯的营养价值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马铃薯 营养 膳食指南 主食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肉色马铃薯花色苷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的分析研究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7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肉色马铃薯花色苷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方法:以16个马铃薯品种(系)为材料,分别采用p H示差法和总抗氧化能力测定试剂盒测定花色苷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结果:紫皮紫肉马铃薯平均花青素含量为0.88~70.33mg/100g(Fresh weight,FW)、平均总抗氧化能力为2.80~62.67U/m L(FW);红皮红肉马铃薯平均花青素含量为0.55~5.29 mg/100g(FW)、平均总抗氧化能力为0.37~11.14 U/m L(FW)。结论:不同品种之间的花青素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值均差异显著,总花色苷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2=0.9532)。

关键词: 肉色 马铃薯 总花色苷 总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云南山区马铃薯周年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NASA Prediction of Worldwide Energy Resource(POWER)网站和中国气象数据共享网中云南省1983~2013年台站的逐日气温数据和太阳辐射数据,基于FAO农业生态区域法和瓦赫宁根大学的马铃薯光合生产潜力模型,估算云南省马铃薯周年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比较三种马铃薯产量潜力的计算方法,结合国内外的生产实际,FAO农业生态区域法的光温产量潜力模型是目前较符合实际的计算马铃薯产量潜力的方法,并且有可能达到最大的实际产量的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为大春(134.2±9.0)t/hm~2,小春为(76.6±14.8)t/hm~2,秋作为(76.2±8.3)t/hm~2,冬作为(70.1±15.1)t/hm~2。当水分不是限制因素时,海拔1 000m以上为大春马铃薯稳产高产区域;滇东北,滇东南和北纬25.5~26.5度间为小春马铃薯稳产高产区域。滇东北为秋作马铃薯稳产高产区域(经度在东经102.5~105.5之间)。云南省冬作马铃薯生产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滇中和滇南地区,面积较广,同时也是高产区域,滇西北和滇东北大部分区域不适宜种植冬作马铃薯,即海拔2 200m以下范围为适宜冬作区域,其余地区则为不适宜区域。海拔550~950m左右区域的冬作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最高。当水分不是限制因素时,在滇南950m海拔以下为稳产高产区域。

关键词: 马铃薯 产量潜力 大春 小春 秋作 冬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