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产抗逆甘蔗新品种云蔗102768的选育
《中国糖料 》 2024
摘要:[目的]针对甘蔗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选育高产、高糖、抗旱、抗病的甘蔗新品种,为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方法]以'新台糖26 号'为母本、'新台糖11 号'为父本进行甘蔗有性杂交,采用甘蔗"五圃制"选育程序,经过各级圃筛选、区试试验评比分析,选育出优良甘蔗新品种'云蔗102768'.[结果]'云蔗102768'中晚熟、高产、高糖、中-中大茎,脱叶性好、抗旱性强,高抗黑穗病、中抗条纹花叶病、抗高粱花叶病.在云南省第十五轮甘蔗新品种区域化试验中,平均蔗产量122.17 t/hm2,比对照'新台糖22 号'(下同)增产 13.3%;全期(11 月—次年 3 月)平均蔗糖分14.70%,与对照相当;平均含糖量 16.26 t/hm2,比对照增产 12.4%.[结论]该品种于2022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 甘蔗(2022)530004],适宜在云南省临沧、德宏、保山、红河等蔗区中等以上肥力的水田、坝地和有灌溉条件的坡地、台地种植.
关键词: 甘蔗新品种 ’云蔗102768’ 抗逆性 选育


不同树体管理模式下茶叶内含物质的差异性分析
《浙江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在双江县亥公村对藤条小树茶、藤条大树茶、放养型茶、台地茶4种树体管理模式进行采样并检测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4种树体管理模式茶叶内含物质,筛选出决定区分4种树体管理模式茶叶的差异性内含物质。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将4种树体管理模式茶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藤条大树茶和藤条小树茶,另一类为台地茶和放养型茶。所有内含物质中水浸出物占比最高,茶多酚占比第二,其次为儿茶素。各氨基酸组分中,茶氨酸占比最高,其他均在1%以下。磷酸丝氨酸、天冬酰胺等更能代表藤条小树茶和藤条大树茶的特征。水浸出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更能代表台地茶和放养型茶特征。通过对藤条小树茶、藤条大树茶、放养型茶、台地茶4种树体管理模式茶叶内含物质进行分析,能够明显区分不同树体管理模式茶叶特征。


生长调节剂对酚红灯笼扦插生根的影响
《农业与技术 》 2024
摘要:以酚红灯笼植株为材料,采用萘乙酸(NAA)和乙哚丁酸(IBA)2种生长调节剂,设置2种溶液的3个浓度梯度,再将2种溶液的3个浓度组合形成混合液,4个水平,16个处理,处理时间50d,每个处理3次重复实验。结果表明:经NAA400mg·L-1(a1)、IBA1200mg·L-1(b3)、NAA400mg·L-1加IBA800mg·L-1(c2)、NAA400mg·L-1加IBA1200mg·L-1(c3)、NAA1200mg·L-1加IBA800mg·L-1(c8)处理成活率是最高的达到了100%;IBA400mg·L-1(b1)的平均生根数是最多的,为44根;NAA400mg·L-1加IBA800mg·L-1(c2)的平均根长是最长的,为5.4cm; NAA400mg·L-1(a1)的平均叶片数是最多的,叶片数为33片,平均株高也是最高的,为4.8cm;适宜浓度的IBA、NAA及其混合溶液能增加酚红灯笼扦插苗生根,不适宜的则会抑制其生根。


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多态性地理分布格局
《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熊蜂是自然环境中一类重要的传粉昆虫,其体表通常覆盖着颜色鲜亮的体毛,从而形成明显的体色模式。本研究旨在探明云南短头熊蜂Bombus breviceps体色模式多态性的地理分布格局,为熊蜂遗传进化及环境适应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检视2017-2021年在云南和贵州共127个采样点采集的957头短头熊蜂标本[包括雌成蜂898头(蜂王103头、工蜂795头)以及雄成蜂59头],绘制雌、雄成蜂体色模式图,分析体色模式的类型及优势度。基于不同体节的体色组成对体色模式进行系统聚类,基于经纬度0.5°×0.5°单元格内体色类群组成分析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短头熊蜂胸部背板体毛的颜色在黑色、灰黄色和橙黄色间过渡变化,腹部背板体毛颜色有黑色、灰黄色、黄色和深棕色,腹部第1背板体毛均为黄色,黄色体毛由第1背板向后逐节延伸最多至第3背板的整节,第2, 3背板的体毛为黄色、黑色或灰黄色,而深棕色体毛由腹部第6背板向前逐节延伸最多至第3背板的下半节;雌成蜂有81种体色模式,其中工蜂有80种,蜂王有13种,其中12种与工蜂相同,雄成蜂有37种体色模式,其中28种与雌成蜂相似。雌成蜂的81种体色模式中,优势体色模式有2种,丰盛体色模式有5种,常见体色模式有10种,稀少体色模式有64种。雌成蜂体色模式可聚为3个体色类群,即:A类群(黑胸棕尾),B-1类群(橙胸黑尾)和B-2类群(橙胸棕尾)。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云南高原西部(Ⅰ)和云南高原东部(Ⅱ)2个大区。Ⅰ区进一步可分为滇中亚热带高原区(Ⅰ1)和滇西南热带低山宽谷区(Ⅰ2);Ⅱ区进一步可分为滇东南亚热带岩溶山地河谷区(Ⅱ1)和滇东北亚热带中山河谷区(Ⅱ2)。A体色类群仅分布于Ⅰ1小区,Ⅰ2小区仅有B-2类群分布,而B-1类群仅分布于Ⅱ区,且同域分布有B-2类群。体色模式多态性高低与分布地经纬度无明显相关性,云南高原中部24.00°-24.50°N,102.50°-103.00°E方格内的体色模式多态性最高,达18种;A体色类群分布地平均海拔[(1 951±311) m]极显著高于B-1[(1 568±352) m]和B-2[(1 556±534) m]类群分布地平均海拔。【结论】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多态性丰富,可划分为3个主要的体色类群,其地理分布与气候区划、地型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相关,地理区划特征明显,同区域内体色模式多态性向优势模式趋同。本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中国本土熊蜂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不同生境利用与发展熊蜂提供技术支撑。


云南烟草产区辣椒脉斑驳病毒的调查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在云南6个州(市)烟草生产区的分布、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对病害的防控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22年采集自云南6个州(市)不同烟草产区的96份疑似感染ChiVMV的烟草样品为试验材料,利用电子显微镜负染色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毒进行检测和鉴定,获得21个ChiVMV云南烟草分离物的 cp基因序列.利用SDT、MEGA、RDP、DnaSP及Arlequin等生物学软件对21个云南烟草分离物及NCBI上下载的38个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及寄主的ChiVMV分离物cp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云南6个州(市)烟草生产区采集的96份烟草样品中,ChiVMV检出率为51.04%;序列比对发现,本研究获得的cp基因与NCBI中38个ChiVMV分离物cp基因的核苷酸一致性在84.1%以上;系统发育分析发现,59个ChiVMV分离物按照地理位置的远近被划分为4个分支,聚类结果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而与寄主植物无关;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分析表明,4个地理种群的ChiVMV cp基因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高,中国种群与印度、泰国和其他国家种群间发生了很大的遗传分化且差异显著(P<0.05);遗传力分析显示,基因交流、遗传漂变和基因的负选择压力是ChiVMV分离物适应性进化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辣椒脉斑驳病毒 云南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cp基因


咖啡豆品质评价体系构建及国产咖啡豆品质评价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我国咖啡豆用于现磨咖啡和速溶咖啡两种用途时的品质评价方法,筛选评价指标,首先通过Delphi评价法和序关系分析法从基本品质指标中筛选主要品质指标,构建品质指标体系。随后测定采自云南和海南不同产区53个咖啡豆样品的主要品质指标成分差异,基于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不同用途咖啡豆的特征性品质指标,基于样品的主成分综合得分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最终筛选出粒度、口感、香味、碳水化合物含量为速溶咖啡用咖啡豆特征性品质指标;粒度、口感、香味、咖啡因含量为现磨咖啡用咖啡豆的特征性品质指标,确定适用于速溶咖啡的主栽品种为卡蒂姆和铁皮卡,主产区为云南;适用于现磨咖啡的咖啡豆主栽品种为卡蒂姆,主产区为云南。
关键词: 咖啡豆 品质评价 主成分分析 特征性指标 指标筛选


花魔芋软腐病原真菌分离鉴定
《广西植物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魔芋软腐病是魔芋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也是限制魔芋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已有报道魔芋软腐病主要由细菌引起,鲜有真菌引起魔芋球茎软腐发病的报道.为明确云南曲靖市花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软腐病的病原种类和侵染特征,该研究通过组织分离法,对采集自云南曲靖市的花魔芋病样进行了真菌的分离,通过形态学结合基于ITS与LSU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真菌进行鉴定,并根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对鉴定出的病原真菌同魔芋软腐病原细菌进行了双回接试验分析.结果表明:(1)从形态学和分子水平鉴定了轮纹镰刀菌(Fusarium concentricum)、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F.ambrosium 3 种镰刀菌,1 种毛霉属真菌(Mucor sp.),1 种根霉属真菌(Rhizopus sp.),1 种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和1 种粉红螺旋聚孢霉属真菌(Clonostachys sp.).(2)统计分析发现,轮纹镰刀菌的相对丰度最高,为 45.45%.(3)柯赫氏法则检测发现轮纹镰刀菌具有致病性.(4)轮纹镰刀菌和病原细菌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双接种魔芋球茎发现软腐病发病更快,病变组织重量显著高于单接种轮纹镰刀菌或果胶杆菌处理.综上表明,魔芋软腐病可能是由真菌和细菌复合侵染引发.该研究结果为魔芋软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国天麻研究态势问题分析及未来发展对策研究——基于20年专利数据为例
《农业与技术 》 2024
摘要: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专利文献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为了解目前我国天麻专利的研究方向及重点,以Patentics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公开日为2003年以来国内天麻专利,利用Excel 2019、Origin 2021工具以及专利计量学,对申请数量、申请地区、申请人、主要发明人、技术领域分布、法律状态和专利地图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近20年天麻专利申请数量呈波浪形变化;不同地区申请数量与地理位置和科技发展水平有关;申请人呈现较强地域性,重点关注领域也有所不同;所属单位相同的发明人存在合作关系;国内天麻专利技术领域分布重点集中于人类生活需要方面;专利地图呈现了天麻专利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研究揭示近20年天麻专利技术分布和研发重点,为天麻未来研究领域和专利布局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关键词: 天麻 专利计量学 专利分析 专利地图 Patentics数据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