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茶叶生产农户的市场风险认知能力研究
《中国市场 》 2020
摘要:茶农的市场风险认知能力对其生产经营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选择云南四个茶叶主产区,以一对一问卷的方式了解云南茶农的市场风险认知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云南茶农文化程度偏低;对茶叶价格的预测准确率不高;普遍认为茶叶销售有一定难度;是价格的接受者,一般无议价权;对茶叶价格、 替代品、 自然灾害和种植量的敏感性较强,对周边同行竞争不敏感.由此提出通过加强对农户的风险认知能力培训;建立健全市场价格预警机制;拓广农户信息获取渠道等方式增强茶农市场风险认知能力,提高茶农生产经营决策准确度,实现云茶生产与市场的精准接轨,有效提升云茶产业竞争力.


十字花科根肿病菌染色及药剂致死效果测定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根肿病菌孢子悬浮液不同药剂处理致死效果测定,筛选有效药剂及检测孢子活性的染色方法.[方法]采集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病根组织制成孢子悬浮液,将不同药剂按比例加入根肿病菌孢子悬浮液中,采用台盼蓝染色孢子方法,检测药剂对根肿病菌的致死效果.[结果]19种药剂对根肿病菌孢子致死效果有明显差异,明迪、福帅得、科佳、百菌清和多菌灵等的致死率为55.99%~62.49%;其他药剂致死率为17.89%~33.89%;药剂处理随时间延长,孢子死亡率逐渐增加,致死率高低顺序14 d>10 d>7 d;其中明迪、福帅得、科佳、百菌清和多菌灵等处理7~10 d的致死率幅度大于10~14 d,其它药剂不同处理时间致死率差异不大.本实验测定的药剂致死效果与大田药剂防控效果基本相吻合.[结论]杀菌剂在防治根肿病菌时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滞后性,因此生产中防治十字花科根肿病要提前施药或采取预防措施,仅用单一药剂防控远远达不到持续控制目标,必须采用综合的防控措施以减轻根肿病的发生危害.


白芨叶斑灰霉病防治药效试验
《云南农业科技 》 2020
摘要:用哈茨木霉菌WP、恩特施AS、小蘖碱AS进行白芨叶斑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哈茨木霉WP施用量3 240 g·hm-2和恩特施AS 2 700 mL·hm-2有较好的防效,连续3次用药后防效最好.


旱地油菜耐旱品种筛选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 》 2020
摘要:为筛选适宜旱地油菜生产的耐旱油菜新品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油菜品种在云南省冬春季半干旱地区罗平县进行耐旱品种筛选试验,对选用的11份参试材料(包括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及甘芥杂交后代)分别从产量、耐旱性、生育期、经济性状以及抗逆性等方面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产量表现好的品种有4个,分别为云油杂15号(产量4 409.63 kg/hm~2)、云油杂12号(产量4 109.63 kg/hm~2)、12XS214-2(产量3 384.44 kg/hm~2)、云油杂J180X(产量3 292.59 kg/hm~2),且耐旱性强,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强,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由此表明,云油杂15号、云油杂12号、12XS214-2、云油杂J180X这4个品种适合在罗平旱地及相似地区种植。


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粒色的相关分析
《核农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色大麦较普通大麦含有较多花色苷等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保健和辅助治疗功能。为了解大麦籽粒花色苷的遗传特点,选育高花色苷含量的大麦新品系,本研究以紫光芒裸二棱×Schooner构建的193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测定3个试点[玉溪(2013年)、白邑(2014年)及嵩明(2015年)]的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粒色,分析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粒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麦RIL群体籽粒总花色苷含量遗传变异大,3个试验点大麦总花色苷含量变异范围分别为0.36~1.38、0.50~1.50、0.50~1.58 mg·g~(-1),变异系数为25.00%~33.85%。大麦总花色苷含量呈右偏态、尖顶峰分布,由主效基因控制遗传。高海拔冷凉气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累积。3个试点大麦总花色苷含量与粒色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大麦籽粒颜色越深,其总花色苷含量越高。与紫光芒裸二棱相比,3个试点有8个共同株系(27、34、35、37、38、60、138、167)的总花色苷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为高花色苷含量大麦种质创新及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水稻条纹花叶病毒对介体电光叶蝉生长繁殖及取食行为的影响
《昆虫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由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传播的水稻条纹花叶病毒(rice stripe mosaic virus, RSMV)目前在我国华南稻区大面积发生并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旨在明确RSMV对介体电光叶蝉生长繁殖及取食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生物学实验测定RSMV侵染后电光叶蝉的生长和生命表参数;利用刺吸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技术比较携带和未携带RSMV的电光叶蝉成虫在健康水稻上的取食行为差异;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电光叶蝉成虫对感染和未感染RSMV水稻的寄主选择倾向性。【结果】与无毒电光叶蝉相比,携带RSMV的电光叶蝉若虫发育历期延长,而若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雌虫繁殖力和卵孵化率下降。无毒电光叶蝉成虫倾向于选择取食RSMV侵染的水稻,而带毒电光叶蝉成虫倾向于选择取食健康水稻。与无毒电光叶蝉相比,带毒电光叶蝉成虫取食健康水稻所产生的刺探波、障碍波和唾液分泌波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显著增加,被动取食波和休息波次数减少但时间均延长。【结论】与无毒电光叶蝉相比,感染RSMV使带毒电光叶蝉若虫发育历期延长且不利于其种群的繁殖。RSMV通过调控介体电光叶蝉成虫的取食和寄主选择行为而有利于自身在寄主水稻间的传播。
关键词: 电光叶蝉 水稻条纹花叶病毒 刺吸电位 繁殖 取食行为 寄主选择行为


不同除草期对白芨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 2020
摘要:目的:探索白芨不同时期除草对白芨生长发育与品质的影响,以确定白芨适宜的除草时期,为白芨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紫花三叉白芨为材料,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除草(CK)为对照,除1次(4月初),除2次(4月初,5月初),除3次(4月初,5月初,6月初),除4次(4月初,5月初,6月初,7月初),除5次(4月初,5月初,6月初,7月初,8月初)。结果:除草不同时期对白芨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选择在5月初,6月初,7月初各除1次草有利于白芨的生长发育;白芨进入旺长时期,对白芨生长采取除草措施对白芨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不同的除草时期对白芨的农艺性状有明显的影响,在5月初和6月初除草促进根的生长,7月初除草促进茎和叶的生长发育。结论:不同的除草时期对白芨的产量与品质影响较大,应选择在4月初、5月初、6月初、7月初分别进行除草1次,能保证白芨的生长发育良好,品质优良。


云南不同来源四路糯玉米waxy和tb1基因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目的]为四路糯资源的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特异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8份云南不同来源的四路糯资源材料进行糯性基因waxy、分蘖基因tb1的测序及SSR分子标记分析,探讨不同来源四路糯的形成规律。[结果]试验所用糯玉米具有共同的突变类型wx-D10,即waxy基因第10外显子15-bp的缺失;检测控制分蘖的tb1基因发现,在四路糯中保留了2类不同的等位基因,并发现具有杂合基因型的植株存在;进一步利用40对SSR标记检测不同来源的四路糯,获得了27个多态性基因位点。[结论]试验所用四路糯有统一的起源,在形成后基因组内依然保留了大量多等位基因位点,由于四路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不同等位基因的丢失,形成不同类型的四路糯。


甘蔗双腋芽突变体表型鉴定及应用潜力评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蔗茎腋芽是甘蔗无性繁殖的主要器官,充足的下芽量保证了甘蔗的高产稳产,但同时也造成用种量大、种植成本高,是生产上一直难以平衡的问题。本研究以大茎野生种创新利用过程中获得的1份蔗茎孪生双腋芽的突变体种质云蔗07-86为材料,对其双腋芽表型、稳定性、可遗传性及对产量的影响进行鉴定和测试。研究发现该突变体的双腋芽以孪生、邻接和分离3种方式随机着生于蔗茎中上部,通常从地上第6茎节开始发生双腋芽,发生频率自下而上呈现从无到有、先增后减的总体趋势,且播种后2个腋芽均能正常萌发;通过连续多年的无性繁殖大田试验观察发现,双腋芽性状能够在繁殖群体中稳定保持;利用该突变体与32份不同的甘蔗种质进行杂交,仅在11个组合中的极少数杂交后代无性系上观察到双腋芽现象,表明双腋芽性状可以通过杂交传递给后代,但双腋芽在后代群体中出现的概率极低;以相同下芽量分别将突变体单、双腋芽种茎进行种植,发现不同腋芽表型类型的有效茎数、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双腋芽突变体具备保证下芽量而降低用种量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为后期开展双腋芽形成候选基因挖掘及双腋芽突变育种利用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