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木耳野生及栽培菌株对重金属Cd的耐受与富集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的2株野生菌株(YAASM1399、YAASM1402)和2株栽培菌株(YAASM2691、YAASM2692),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平板和摇瓶培养,测定4株菌株在不同Cd浓度下对Cd的耐受及富集能力。结果表明,2株野生菌株对Cd的耐受力强于2株栽培菌株,低浓度(<2 mg/L)Cd对菌株YAASM1399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比较4株菌株菌丝体中Cd浓度,发现Cd的富集性能菌株YAASM2691相对最强,YAASM1399最弱;低Cd浓度时菌株YAASM2692对Cd的去除率最高,但对Cd的耐受力较差。综合考虑耐受力、Cd富集倍数等因素,认为4株菌株中YAASM1402较适合为Cd污染生态修复菌株。
田头菇属真菌信息素受体基因保守区克隆及多态性分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真菌信息素受体基因控制着真菌有性生殖过程,研究其序列组成的保守性和多态性对于认识真菌系统进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简并引物从杨柳田头菇(Agrocybe salicacola)和茶树菇(A.aegerita)两种食用菌的16个野生菌株中扩增获得51条信息素受体基因片段.从各菌株中分别得到1-6条数量不等的片段,所有序列可分为两大类群.两种食用菌的少部分信息素受体基因序列聚在一起,大部分序列呈交错分布,显示出较远的亲缘关系和丰富的多态性.经翻译获得的氨基酸序列显示出更高的保守性,在最小进化树中,这些蛋白氨基酸序列可分为三大类群,茶树菇各菌株的氨基酸序列更明显地聚在一起,而且来自相近区域的菌株相似性最明显.基因邻接树和蛋白最小进化树分析都表明,真菌信息素受体基因的起源可能有两个.研究结果为真菌交配型基因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尖顶羊肚菌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食用菌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以是否产菌核及产菌斑为标准将尖顶羊肚菌子实体ZD-18分离的49个单孢菌株分为四组,并以1个组织分离菌株为对照,采用AFLP技术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用筛选出的4对引物进行扩增,在100bp-600bp有效带范围内的488条带都具有多态性,通过Nei’s无偏遗传相似度及遗传距离(1978)的UPGMA聚类分析,可将50个菌株分为11个组群,且与四个形态分组的多态性指数很一致,但形态和遗传仅在产菌斑性状上具有对应趋势,产菌核性状的遗传聚类说明其基因表达复杂多变,可利用研究得出的多态性遗传图谱进行较深入的分子研究。
利用自交寻找食用菌发育缺陷型基因的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2
摘要:[目的]研究交配因子发生重组对食用菌发育的影响,探讨自交能否用于选育无孢/少孢食用菌品种。[方法]选用杨柳田头菇菌株YAASM0711为自交材料,以单核菌株生长速度为指标定向的选择了6种自交组合,对其自交F1代群体的质量性状(颜色、畸形、生长特性)、数量性状(形状、产量、大小、数目)以及交配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交配因子发生重组的单孢菌株自交后,后代群体遗传分化严重,大多数菌株的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与农艺性状降低,从出菇形状上表现型分为正常菇和不正常出菇(形成畸形菇、无孢或少孢、不出菇),其中18%表现为超亲,对于超亲菌株可根据育种目标选择自交子代群体中的优势菌株加以利用。[结论]控制单孢生长速度快慢的基因与交配因子是连锁的,通过交配型与生长速度相关性筛选出发生交配因子重组的单孢菌株,交配出菇研究得出与孢子缺失或少孢发育相关的基因是隐性的,自交不仅可以得到与食用菌发育缺陷相关的基因材料,还可以选育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无孢生产菌株。
印度块菌、夏块菌与化香树合成菌根苗技术初探
《中国食用菌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 Vittadini)、夏块菌(T.aestivum Vittadin)i是经济价值较高的菌根食用菌。本文对印度块菌、夏块菌与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et Zucc).合成菌根苗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印度块菌、夏块菌孢子液接种化香树苗后,第三个月发现已形成根尖淡乳色,基部淡黄色、黄褐色的外生菌根。外生菌根为单轴状、羽状和不规则分支状,单根菌根长300μm~4 000μm,直径为200μm~500μm;平坦或从菌根延伸出外延菌丝。印度块菌与化香树形成的外延菌丝为透明、半透明、絮状。夏块菌与化香树形成的外延菌丝为黄绿色、羊毛状。菌根老化后变暗褐或萎缩;两种块菌与化香树形成的菌根在显微镜下有明显的差别。
关键词: 印度块菌 夏块菌 化香树 显微结构 无菌苗 共生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