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赵永昌(精确检索)
76条记录
不同颜色地膜对羊肚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7种不同颜色地膜(红、绿、黑、白黑、银、银黑、透明膜)栽培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菌株6611-7396、6611-5155和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菌株JNLM6-2、JNLM7-29,观察菌丝长势和子囊果发育情况,测定地膜内外光照强度和气温、土壤温度和羊肚菌产量,研究不同颜色地膜对羊肚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明膜透光率最高,黑膜、银黑膜透光率较低。七种地膜内湿度均大于地膜外湿度。绿膜处理的地膜内积温最高,为(99 735.1±4.0)℃;银黑膜处理的较低,为(87 632.0±3.3)℃。绿膜处理土壤积温较高,为(101 215.3±1.6)℃;黑膜土壤积温较低,为(95 675.2±1.6)℃。黑膜、白黑膜、银黑膜、银膜膜内温度相对较低,既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又有利于羊肚菌丝生长。透明膜、绿膜和红膜透光率高,有利于羊肚菌子囊、子囊孢子和侧丝正常发育,子囊果形态较好,出菇整齐,生长周期属于中周期,产量较高。红膜、绿膜透明膜较适合用于梯棱羊肚菌栽培,其处理的梯棱羊肚菌菌株6611-5155的产量较高,分别为(472.6±353.3)、(591.0±168.6)、(528.9±320.3) g·m-2。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羊肚菌地膜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膜颜色 羊肚菌 透射光谱 热辐射 子囊果成熟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羊肚菌产量与种袋营养变化关系

食用菌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不同培养料配方(麦粒含量分别为0、25%、50%、75% 和100%,其余为木屑,命名为M0、M1、M2、M3和M4)和不同种袋放置数量(8、12、14和16)处理组合20个,栽培3个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菌株YAASJNLM1-31、YAASJNLM6-6和YAASJNLM6-20,测定产量;测定菌株YAASJNLM1-31接种前和采收后种袋基质的总干重、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探索种袋栽培条件下种袋基质消耗、有机碳消耗和总氮消耗与羊肚菌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菌株YAASJNLM1-31,种袋配方为M1时,种袋放置数量为16时的产量较高;种袋配方为M4时,种袋放置数量为12、14和16时的产量较高;种袋放置数量为14和16时,配方M1~M4的产量较高.对于菌株YAASJNLM6-6,种袋放置数量为8时,配方M2~M4的产量较高;种袋放置数量为12时,配方M1~M4的产量较高;种袋放置数量为14时,配方M2、M3的产量较高.对于菌株YAASJNLM6-20,种袋放置数量为8时,配方M1~M4产量较高.对于菌株YAASJNLM1-31,不同处理种袋基质消耗比例(40.81% ~64.75%)差别较大,纯木屑配方、纯麦粒配方种袋基质消耗比例分别为40.81% ~41.73%、49.65% ~50.44%;种袋基质有机碳消耗和总氮消耗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优化羊肚菌种袋栽培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六妹羊肚菌;种袋;配方;产量;碳氮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菌驯化栽培中的土壤基质问题探讨

食药用菌 2022

摘要:随着食用菌商业化栽培种类的不断增加,土壤作用成为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一方面期待借此提高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为病虫害防治和连作障碍的解决寻找出路。综述土壤基质对于食用菌具有营养特性,支撑作用,温度、湿度、空气调节作用及出菇刺激作用;指出食用菌有土栽培存在病虫害防治难度大、连作障碍和重金属富集问题;提出氧气、二氧化碳和基质水分控制是实现无土栽培的关键,并对几种菇的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的表现情况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有土栽培 土壤基质 连作障碍 卵孢小奥德蘑 刺孢地花 离褶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菇复合群菌株内ITS序列异源特征分析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

摘要:ITS序列作为常用的分子标记,广泛应用于真菌系统学研究,然而在茶树菇类群分析中缺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对茶树菇菌株ITS序列进行测序,从中发现了8个菌株ITS测序图谱存在套峰。各菌株分离的子代同核体群体中存在2种ITS序列类型,推测亲本由不同ITS类型同核体杂交而成。从混杂的ITS扩增产物里进行克隆测序后,发现ITS1和ITS2区域存在模板复制转换的现象。依据ITS和线粒体小亚基mtSSU构建的聚类树显示的拓扑结构不一致,部分来自于同一菌株的ITS序列聚类到不同的群中。因此,茶树菇的ITS序列显示出多样性且组成复杂,从ITS杂合菌株中直接进行克隆分析会产生不正确的序列信息,给菌株鉴定和系统分析造成错误的结果。

关键词: 茶树菇 ITS异源 系统分析 套峰 线粒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柱状田头菇和杨柳田头菇B交配型位点特征分析及其应用

生物技术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柱状田头菇(茶树菇)Cyclocybe aegerita在我国广泛种植,其菌株资源分为多个类群且遗传背景多样。多种命名和复杂的交配特征给柱状田头菇及近缘种的育种研究带来障碍。以两个物种柱状田头菇和杨柳田头菇C.salicacola菌株群体为研究材料,通过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设计特异引物扩增获取菌株群体的交配区域片段,用于菌株鉴定及系统构建。克隆获得了两个柱状田头菇菌株的B交配位点,其中约8 kb的片段序列非常保守,包括信息素受体rcb1、rcb2和部分非编码区。基于该区域含有变异区的片段设计特异引物,经对35个菌株扩增及克隆测序后,每个实验菌株中均获得1-2类型约3.2 kb片段(cbmr)。使用该片段与线粒体小亚基构建的聚类树契合度较高,但前者在类群的划分上更为精细。此外,该片段的变异区也为类群和交配型鉴定提供了靶位点。依据B交配型部分位点设计的引物在所有的实验菌株中均获得相应的片段,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用于柱状田头菇和杨柳田头菇菌株及B交配型分子鉴定。

关键词: 柱状田头菇 B交配位点 系统分析 交配型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羊肚菌种袋栽培研究

菌物研究 2021

摘要:羊肚菌的大田栽培已在我国进行了十余年,生产规模已超过10万亩,在不断高产出现的同时,区域性连作障碍、病虫害、较高的成本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六妹羊肚菌菌株YAASMJNLM1-25和YAASMJNLM1-31为材料,研究了1种羊肚菌栽培的新方法——种袋栽培技术,以常见的营养袋栽培方法为对照,进行了直接种袋栽培方法和间接种袋栽培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菌丝长满墒面的时间为8~23 d,现原基时间为55~91 d,第一次采收时间为77~110 d,无论是直接种袋栽培法还是间接种袋栽培法,菌丝长满墒面的时间、现原基时间和采收时间均比撒播的营养袋栽培法长,即同一区域同一播种时间,六妹羊肚菌现原基时间和采收时间与菌丝长满墒面的时间相关;墒面污染率和袋(瓶)污染率分别为0~5%和0~25%,与撒播的营养袋栽培法相比,种袋栽培法的墒面和营养基质污染率显著降低,多数处理的污染率为零;试验的最低产量和最高产量分别为(295.00±8.66)g/m2和(466.89±33.67)g/m2,虽然组内有显著性差异的处理存在,但组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这种显著差异的产生应该是羊肚菌的环境适应敏感性所致;种袋栽培法实现了羊肚菌菌丝向营养基质和土壤基质的双向生长,营养能有效向土壤基质转移,有利于稳产和减少病虫害;与营养袋栽培法相比,种袋栽培法减少了操作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总之,2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显示,羊肚菌出菇时间与菌丝长满墒面的时间密切相关,这对室内栽培及出菇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六妹羊肚菌 种袋栽培 原基形成 营养基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探讨

食药用菌 2021

摘要: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野生食用菌产业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振兴农村经济,并可提高农民保护森林意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分析我国野生食用菌产业具有野生食用菌种类多、产区复杂,价格稳中有升,市场和消费多元化特点明显,产业发展地域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等特点。指出影响我国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因素,并结合多年的研究结果,总结提出野生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多项技术和建议。

关键词: 野生食用菌 发展现状 林地 促繁 保育 生态微干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柱状田头菇遗传转化体系启动子的筛选

生物技术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柱状田头菇(茶树菇)Cyclocybe aegerita是一种美味的食用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构建高效表达的遗传转化体系,可以深入揭示其遗传特征及基因功能。以柱状田头菇YSG为实验材料,使用多片段重组克隆构建载体,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并以qRT-PCR为测定方法,对actin、gpd和Pumgpd不同长度5个启动子片段驱动靶标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依据actin基因启动子构建的载体pAa-actin-1和pAa-actin-2获得转化子中,靶标基因表达量为对照3倍以上转化子数量分别为50%和33.33%,最高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10.45和6.23倍;携带pAa-gpd-1、pAa-gpd-2和pAa-Pumgpd启动子的载体获得的转化子中,表达量为对照3倍以上的数量分别为0、28.57%和25%,最高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2.93、7.75和4.31倍。actin启动子获得高表达转化子得率较gpd和Pumgpd启动子片段高,适用于柱状田头菇转化体系构建。

关键词: 柱状田头菇 启动子筛选 遗传转化 载体构建 过量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菇B交配型位点结构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为了探明茶树菇有性生殖内在分子机制,包括交配极性转换产生的同核体出菇问题。以茶树菇YSG同核体子代为实验菌株,依据基因组注释信息,利用嵌套引物验证B交配位点,设计引物扩增同核体群体,获得的扩增谱与菌株交配型进行比对。结果表明:(1)同核体培养后出现3种类型,菌丝型、无盖型和菌柄型,后两种为畸形子实体,不进行有性生殖;(2)依据交配位点B设计的引物扩增谱显示,B交配位点完整遗传到子代菌株中,没有观察到重组事件发生;(3)交配型分析显示,该B交配位点决定菌株的交配型,没有新的交配极性出现。本研究推断供试菌株茶树菇YSG同核体只包含一个B交配位点,结果与已报道的3个亚位点不同。这些结果差异是否由于类群差异造成,还需要更多的出菇实验及交配位点鉴定予以确认。

关键词: 茶树菇 同核体出菇 B交配基因 交配型转换 有性生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羊肚菌单孢菌株的性亲和与营养体亲和特性

食用菌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人工栽培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子囊果YAASMYPL6和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子囊果YAASMJN5,野生梯棱羊肚菌子囊果Zhao0001和黄色羊肚菌(Mes-19)子囊果YAASM43为材料,采用毛细管单孢分离法分离其子囊孢子获得单孢菌株,并通过基于交配型基因的分子标记方法鉴定单孢菌株的交配型。结果显示:4个样本群体中具有交配型基因MAT1-1-1和MAT1-2-1的单孢菌株比例为1∶1,3个子囊果的单孢菌株群体中检测到同时具有MAT1-1-1和MAT1-2-1的单孢菌株,且这样的菌株经过多次尖端菌丝传代培养后可获得仅有一种交配型基因的同核体菌株,证明单孢菌株群体中存在一定比率的异核体菌株。在YAASMYPL6、Zhao0001和YAASM43 3个样本群体内选择具有相同和不同交配型基因的单孢菌株进行对峙培养,发现对峙组合中表现营养体亲和的组合数量极少。性亲和但因营养体不亲和而表现出菌丝拮抗的现象,在已知食用担子菌的杂交育种中是否存在尚未被关注。

关键词: 羊肚菌 性亲和 营养体亲和 异核体子囊孢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