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沧源蔗区土壤养分现状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甘蔗产区土壤养分状况,并根据养分丰缺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施肥,最终实现甘蔗高产高糖,对云南省临沧市沧源蔗区采集的185份土壤样品进行养分测定,结果表明:沧源蔗区土壤大部分呈微酸性,53.51%土壤样品的pH在5.5~6.5;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74%;全氮含量极低,75.14%的土壤样品小于0.050%,平均为0.042%;碱解氮含量中等,平均为101.43mg/kg;全磷含量低,平均为0.082%;有效磷含量低,平均为6.33mg/kg;全钾含量低,52.97%的土壤样品含量在1.01%~1.50%,平均为1.403%;速效钾含量中等,平均为146.32mg/kg;微量元素有效锌缺乏,79.75%的含量低于1.5mg/kg;有效锰、有效铁和有效铜93%以上的土壤样品都高于临界值,铜、铁和锰不缺乏。根据土壤养分分析结果,在沧源蔗区建议有机肥结合速效氮磷钾复合肥施用,有利于甘蔗的高产高糖。


甘蔗SSR和AFLP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甘蔗商业品种Co419与野生种割手密Y75/1/2杂交,获得269个单株,组成F1群体,用F102/356与商业品种ROC25回交获得266个单株,组成BC1群体。利用筛选的多态性条带丰富的36对SSR引物和12对AFLP引物,对两个群体进行PCR扩增和分子遗传连锁分析,构建甘蔗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用F1群体获得630个分离标记,经χ2检测,298个标记为单双剂量标记,占总标记数的47%;用BC1群体获得571个分离标记,有264个标记为单双剂量标记,占总标记数的46%;4个亲本获得单双剂量标记的数量依次为Co419>02/356>Y75/1/2>ROC25。在LOD≥5.0,相邻标记遗传距离≤40cM的条件下,F1群体有134个单双剂量标记被纳入55个连锁群,其中39个连锁群归属8个同源组,16个未列入,总遗传距离为1458.3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10.9cM;BC1群体有133个单双剂量标记被纳入47个连锁群,其中34个连锁群归属于8个同源组,13个连锁群未列入,总遗传距离为1059.6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8.0cM。从4个亲本单双剂量标记进入的连锁群数来看,Co419最多,归入34个连锁群,其次为Y75/1/2,归入20个连锁群,第3为02/356和ROC25,归入19个连锁群。研究结果表明,从单双剂量标记比例、形成连锁群数量、总遗传距离来看,F1群体构图质量要优于BC1群体。


甘蔗分离群体的构建和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离群体是甘蔗基因发掘的重要前提条件,开展甘蔗分离群体数量性状及分子标记数据的评价研究,为甘蔗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遗传育种提供依据。对甘蔗杂合商业品种与野生种割手密远缘杂交的F1群体(Co419×Y75/1/2)的产量性状(有效茎数、单茎重、株高、茎径、公顷产量)和糖分性状(蔗汁糖度、锤度、商业糖分)的频率分布、变异系数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对12对AFLP引物和36对SSR引物获得的505个分离标记进行χ2检测。研究结果表明,F1群体的产量和糖分性状符合正态分布,变异丰富,并表现为明显的超亲分离,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AFLP和SSR标记的分离比例检测表明,群体单双剂量标记的检出比例为52%,共获得179个单剂量标记和82个双剂量标记,其中有24对AFLP和SSR引物的单双剂量标记检出比例大于50%,属于比较有效的PCR引物。通过本研究,确认了该群体适合开展遗传连锁作图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同时单双剂量标记的获得和高效引物的筛选都将为后续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条件。


利用系谱图和SSR标记分析云南自育优良甘蔗品种的遗传关系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系谱图和SSR标记,研究27个云南自育优良甘蔗品种的遗传关系.品种血缘组成分析表明,27个品种的血缘共包含24个种质,细胞质源主要来自热带种斑扎马新黑潭;早期自育品种由于反复使用少数骨干亲本,如Co419、CP49-50,使得血缘组成整体相似;近期品种加大了对新优良亲本的使用,所含种质数逐渐增多.SSR标记分析表明,27对SSR引物共获得408个标记,多态条带比例平均为93.24%,位点的多态信息量平均为0.9411,表明云南自育优良品种在27个位点上多样性十分丰富.品种的分子聚类与血缘聚类大体上相似,但YZ99-601、YZ65-55与同一组合的其他品种差异较大,需作进一步鉴定,而经钴60辐射诱变品种YF82-682、YF84-FB5与其他品种亲缘关系较远,说明辐射导致品种基因组发生较大变异.


25年来两类植蔗土壤肥力演变及原因分析——以云南陇川农场为例
《土壤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2007年农场土壤养分调查和1983年土壤普查资料的比较,研究了25年连续种植甘蔗后两类植蔗土壤肥力的演变及原因。结果表明:25年来旱地和水田土壤的有机质分别减少了12.65%和25%;全N旱地的变化不大,水田比1983年减少了1.42%;碱解N旱地增加了1.53%,水田减少了22.65%;速效P旱地和水田都比1983年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旱地大于水田,其中旱地和水田分别增加了95.02%和6.02%;速效K旱地比1983年增加了26.36%,但水田减少了47.28%。结合糖厂历史单产、产糖率和农场蔗叶还田的情况,研究得出蔗叶还田能够持续培肥蔗区土壤养分,是蔗区甘蔗持续高产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