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多元分类判别方法对普洱生茶进行产地溯源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探究多元分类判别方法对普洱茶产地溯源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 基于云南5个产地的60份普洱茶生茶样本,利用5种有机成分以及36种矿物元素的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多层感知器分析等多元分类方法构建普洱茶产地溯源模型.结果 普洱茶(生茶)中总计33项指标具有与产地的显著相关性.不同产地的普洱茶样本在主成分上有差异,但分类的准确性较低.通过判别分析得到了普洱茶产地溯源的判别函数和组质心函数,该样本溯源正确率高于98%.通过多层感知器分析,该方法的分类正确率最高,生茶样本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分类正确率分别为100.0%和95.5%.结论 普洱茶中有机成分与矿物元素受环境因素影响,在各自产地间形成各自的指纹特征,多维组合可用于建立普洱茶产地溯源模型,为普洱茶产地追溯提供一定的方法支持.


贵州省黔西南州甘蔗野生种质资源考察收集与表型性状初步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贵州省黔西南州属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流域,属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山区,其独特的气候类型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甘蔗野生种质资源.为进一步提高和丰富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开远)的资源保存数量与遗传多样性,探明黔西南州甘蔗野生种质资源分布状况,2020 年 5 月 9-22 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组织考察队对黔西南州 4 市(县)进行甘蔗野生种质资源的系统调查与采集工作.考察队系统调查兴义市、兴仁市、晴隆县、普安县等 4 市(县)33 个乡(镇)的甘蔗野生种质资源分布情况,采集到 3 个属 5 个种共 92 份野生甘蔗种质资源,其中滇蔗茅(Erianthus rockii,Er)6 份、割手密(Sacchuram spontaneum,Sp)16 份、芒(Micanthus sinensis,Ma)25 份、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ius,Ea)13 份、蔗茅(Erianthus fulvus,Ef)32 份.调查分析发现,黔西南州甘蔗野生种质资源种间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 11.4%~78.0%,平均变异系数在 30%以上.聚类分析显示,割手密第Ⅲ大类群(Sp-2)、芒第Ⅱ大类群(Ma-8)、斑茅第Ⅱ大类群(Ea-2、Ea-9)、蔗茅第Ⅲ大类群(Ef-10、Ef-11)、蔗茅第Ⅴ大类群(Ef-26)及滇蔗茅(Er-1、Er-3、Er-4)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优良,具有育种利用潜力,可推荐作为甘蔗高产高糖育种亲本进行发掘利用.此次采集行动弥补了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开远)在黔西南州系统调查的空白,部分特异材料具有其他甘蔗野生资源所不具备的优异性状,为甘蔗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


杀卵菌剂对葡萄叶际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植物病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浓度杀卵菌剂烯酰吗啉对健康及发病葡萄叶际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精准高效防控葡萄霜霉病,以及为研发微生物农药提供参考,以'红地球'葡萄为研究对象,在其生长发育期间喷施低、中、高浓度的烯酰吗啉,并以等量无菌水为对照(CK),基于微生物多样性组学结合生信分析技术研究不同浓度杀卵菌剂对健康及发病葡萄叶际真菌多样性的影响.葡萄样本共获得1 588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涵盖10门37纲104目261科552属894种的真菌.健康及发病组中浓度烯酰吗啉处理(DM、DMP)显著增加了葡萄叶际真菌多样性.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对健康状态下葡萄叶际真菌影响不显著,发病状态下影响显著(P<0.05).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葡萄叶际优势菌门,枝孢属(Cladospo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尾孢属(Cercospora)等为优势菌属.中浓度烯酰吗啉处理下显著变化菌属数目最多.葡萄叶际真菌主要以腐生、病理以及混合营养模式为主,病理营养型真菌主要由植物病原体组成,当葡萄感染霜霉病并表现为发病后,其他植物病原体的相对丰度降低.


金沙江流域植烟土壤肥力适宜性评价及养分时空变异特征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丽江金沙江流域植烟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及变异特征,为植烟土壤科学高效施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17—2020年,对金沙江流域938个植烟土壤点跟踪采样,测定土壤pH以及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水溶性氯含量等6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土壤肥力各指标时空变异特征,并对土壤肥力进行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金沙江流域5县(区)植烟区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基本保持平稳且处于适宜范围;速效钾含量较为丰富且逐年增加;水解性氮和有效磷含量逐年增加后在2020年下降;水溶性氯含量逐年降低,且低于正常值。适宜性评价显示:玉龙县土壤肥力适宜性指数最高,华坪县最低,分别为0.64和0.51;金沙江流域整体土壤质量为Ⅱ级,适宜性指数为0.58。【结论】丽江金沙江流域植烟土壤整体质量较好,适合烤烟种植,但在生产上应注意土壤改良、合理轮作、科学有效施肥和严控化肥投入量。


DSSAT-CSM模型在玉米种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中国农业气象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物模型在模拟、评估、预测玉米作物生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系统归纳了DSSAT-CSM模型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总结了DSSAT-CSM模型的组成、发展及不足,概述了利用作物模型模拟关键因素影响玉米生长的过程及结果,为作物模型实现作物品种参数调整、温度变化、氮肥措施、灌溉制度及土壤关键因子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优化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目前作物模型的不确定性及不足是限制模拟精度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规范数据收集、耦合多类型作物模型、优化动态管理过程,以及修正和优化模型是未来作物模型的发展趋势。


两种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旱直播水稻生长的影响
《农药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水稻种子处理悬浮剂(FS)对旱直播水稻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11%的氟唑环菌胺·咯菌腈·精甲霜灵FS和18%的噻虫胺FS对三系籼型杂交稻广8优1973进行包衣,通过标准发芽试验、Q2测定、田间农艺性状调查、考种及测产,比较研究了两种FS在旱直播条件下对种子活力、水稻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11%氟唑环菌胺·咯菌腈·精甲霜灵FS和18%噻虫胺FS以药浆体积与种子质量比(药种比)为1:50的比例(即1 mL药剂处理50 g种子)将药剂稀释后进行拌种,处理后的标准发芽势、发芽率及萌发启动时间(IMT)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其理论萌发时间(RGT)相较于空白对照(CK)显著缩短,且氧气消耗速率(OMR)相较于CK每小时分别提高了1.33%和1.38%,呈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过FS处理的种子可以促进水稻种子呼吸,能够有效提升水稻种子活力,其中经过18%噻虫胺FS处理的水稻种子IMT、RGT及OMR值的表现均优于11%氟唑环菌胺·咯菌腈·精甲霜灵FS处理;在旱直播条件下,水稻种子按药种比1:50经过两种FS处理后,其田间表现均优于CK,其中:成秧率提升27.60%~33.20%,80 d时水稻基蘖数每公顷增加71.14~97.82万个,株高增高4.90~6.80 cm,千粒重增加7.27%~9.09%,有效穗数每公顷增加9.45~13.42万穗,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提高了529.85 kg/hm~2和580.70 kg/hm~2,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1%氟唑环菌胺·咯菌腈·精甲霜灵FS和18%噻虫胺FS按药种比1:50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能够有效促进水稻种子呼吸,提升旱直播水稻在田间的表现和产量。
关键词: 水稻种子 种子处理悬浮剂 Q2技术 旱直播 种子活力


云南松苗木氮磷施肥效应分析及回归模型的建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氮、磷肥不同配比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本试验以2年生云南松苗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氮、磷2因素3水平的3×3回归试验设计,分析氮磷配施后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氮磷配施显著促进苗木的生长。N、P配施对云南松苗高、地径的生长和各器官生物量积累的效果好于单施N、P。施肥各处理的苗高、地径、根、茎、叶、单株生物量均高于处理1(CK),其中处理5N1P1(N:0.4 g/株,P:0.8g/株)显著促进苗高、地径的生长和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建立回归模型得出苗高、地径及各器官生物量随N、P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N、P肥效而言,整体为:+NP>+N>+P。氮磷配施显著促进2年生云南松苗木生长,苗木生长最佳施肥理论认为2年生云南松苗木适宜N:0.47~0.59 g/株,P:0.37~0.84 g/株,适宜的氮磷配比范围为1∶0.63~1∶1.78。


快速滤过型净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姬松茸中农药残留
《农药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快速滤过型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姬松茸中残留农药的方法.[方法]姬松茸样品加水浸润后农药经乙腈提取,乙腈和水通过盐析分层,取上层乙腈经无水硫酸镁、PSA、C18、Florisil净化材料装填的m-PFC柱净化,目标物经ACQUITY UPLC BEHC18色谱柱分离,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采集,外标法定量.[结果]在0.00015~0.2、0.2~0.6 mg/L线性范围内,5种农药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检出限为0.0002~0.0005 mg/kg,定量限为0.0006~0.0015 mg/kg.在1倍(低)、10倍(中)、50倍(高)定量限浓度下的添加回收率为89.5%~105.6%,相对标准偏差为3.4%-9.1%.[结论]该方法提取效率高,净化效果好,有效提高了姬松茸中农药测定值的准确性,同时为姬松茸日常质量安全监测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键词: 农药 姬松茸 快速滤过型净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诱导蜂王滞育与出蛰方法对短头熊蜂繁育特性的影响
《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驯化本土熊蜂为农作物授粉,是现代农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高质量之路。本研究旨在探明诱导云南本土优势熊蜂种——短头熊蜂Bombus breviceps蜂王滞育与出蛰方法对繁育特性的影响,以优化饲养关键技术,提高繁育效率。【方法】通过对短头熊蜂蜂王不同滞育期体重及存活率变化的统计,以及饲养不同体重、不同滞育期(滞育历时30, 60, 90, 120和150 d)和不同诱导出蛰方法(未经处理对照组、5℃冷藏90 d以及CO2处理5和30 min)处理的蜂王,记录蜂群发育(蜂王产卵前期、始见工蜂历时、始见子代蜂王历时、始见雄性蜂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30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0头历时及建群蜂王寿命)、群势(工蜂数量和子代蜂王数量)、繁育效率[蜂王产卵率、蜂群可应用率(工蜂数量50头以上的蜂群比例)和子代蜂王生产率]等繁育特性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短头熊蜂成功交尾的蜂王体重符合正态分布,范围在0.4513~1.1928 g之间,平均为(0.8969±0.1219) g,出现频率最高的体重范围是0.8733~0.9788 g,占比61.2%。滞育期蜂王存活率与体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均随滞育历时的延长而下降,滞育历时超过120 d时,蜂王存活率急剧下降。蜂王滞育前体重分别与蜂王产卵前期、蜂群始见工蜂历时、始见子代蜂王历时、始见雄性蜂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30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0头历时、建群蜂王寿命、工蜂数量及子代蜂王数量相关性都不显著,但是中等体重(0.8733~0.9788 g)的蜂王建群后子代蜂王生产率更高;蜂王滞育前体重和滞育历时对蜂群发育和群势的影响不产生交互作用,滞育历时与蜂群产生的工蜂数量和子代蜂王数量相关性不显著,但与蜂王产卵前期、始见工蜂历时、始见子代蜂王历时、始见雄性蜂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30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0头历时和建群蜂王寿命呈极显著负相关,随滞育历时的延长,蜂群发育期缩短。虽然滞育90 d的蜂王产卵率与滞育60和120 d的相近,但建群后工蜂数量多,蜂群可应用率及子代蜂王生产率高于滞育60, 120和150 d的蜂王的。5℃冷藏90 d和CO2处理的蜂王产卵前期、蜂群始见工蜂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头历时、蜂群工蜂数量达到30头历时和蜂群工蜂数量达到60头历时极显著短于对照组;CO2处理30 min组蜂群的工蜂数量最多(496.4±101.1头),显著高于CO2处理5 min组的(364.4±132.1头)、5℃冷藏90 d组的(398.2±117.2头)和对照组的(253.0±44.0头),蜂王产卵率(100.0%)、蜂群可应用率(86.7%)和子代蜂王生产率(86.7%)依次高于5℃冷藏90 d组和CO2处理5 min组的,对照组的最低。【结论】短头熊蜂成功交尾的蜂王必须经历滞育才能正常建群繁育后代,且滞育前体重在0.8733~0.9788 g的蜂王繁育特性较好;5℃冷藏90 d和CO2处理均能诱导蜂王出蛰产卵建群。本研究结果可为短头熊蜂的高效繁育技术集成提供参考,对于本土熊蜂的保护和授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短头熊蜂 滞育 CO2处理 冷藏 蜂群发育 群势 繁育效率


叉角厉蝽对茶谷蛾幼虫捕食行为的初步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探讨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对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 Meyr.)幼虫的捕食行为特性,并在室内测定了不同龄期叉角厉蝽若虫对茶谷蛾幼虫的搜索和捕食效率.结果表明,叉角厉蝽若虫通过触角摆动搜索猎物,捕杀和取食工具为其喙部可伸缩的口针,对茶谷蛾幼虫的捕食作用具有龄期选择性,高龄叉角厉蝽若虫的捕食效率更高.其中,5龄叉角厉蝽若虫对3龄茶谷蛾幼虫的捕食效率最高,平均5 min左右能搜索到猎物,13 min左右能刺吸成功并开始取食,45~60 min能吸干1头幼虫;二者密度对其捕食能力具有干扰作用.
关键词: 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 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 Meyr.) 捕食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