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666条记录
粮食作物研究项目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研究

中国农业会计 2024

摘要:为提高粮食作物研究项目的财务风险控制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本研究探讨粮食作物研究项目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现有体系存在组织架构不合理、管理制度僵化、业务流程复杂、信息系统滞后等问题。通过实施组织架构扁平化、管理制度弹性化、业务流程再造、信息系统智能化等措施,可显著提升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据此,建议构建多维度、动态化的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体系,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的财务管理,为粮食作物研究项目的高效开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 粮食作物研究项目 财务风险 控制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TTC染色的水稻种子活力定量分析

种子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种子活力与TTC染色之间的定量关系,本研究以水稻种子CY-150为试验材料,经人工加速老化处理和TTC染色后,利用体视镜获取种子胚部纵切面的RGB图像,并用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昆明)分中心建立的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图像的CIELab值,计算单位面积染色强度。结果表明,发芽率、TTC染色率和活力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发芽率和染色率、染色率和活力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 6、0.971 8和0.963 1。此外,CIELab值与发芽率、染色率和活力指数之间显著相关,其中,L*和a*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 9、-0.976 1、-0.972 1、0.973 7、0.991 5和0.967 8。利用种子活力指数与CIELab值建立了种子活力方程。通过随机选取4个水稻品种对方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4个品种的活力指数真实值略高于预测值。研究表明,TTC染色不仅可用于水稻种子活力快速定性分析,而且通过种胚RGB图像可以实现种子活力的定量分析,为进一步普及水稻种子活力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种子活力 TTC染色 定量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豌豆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中国蔬菜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豌豆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从大理州、昆明市、红河州采集豌豆根腐病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并纯化病原菌,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菌株鉴定。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分离法共获得真菌菌株85个,经鉴定这些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solani)和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其分离频率分别为60%、20%和20%。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都能引起豌豆发病,明确其为豌豆根腐病的病原物。3种根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由强及弱依次为茄病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此外,茄病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首次在云南发现能够引起豌豆根腐病。

关键词: 豌豆 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茄病镰刀菌 木贼镰刀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体外肠道微生物消化预测不同工艺大叶茶的健康作用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叶茶是我国重要的茶树品种,茶叶成分组成的差异影响肠道微生态、糖脂代谢等。该研究比较了经不同工艺制备而成的大叶种白茶、普洱生茶、普洱熟茶及酸茶对不同人群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利用正常及肠杆菌型便秘人群的粪便样本构建体外肠道微生物消化模型,与茶汤共培养1 d后,测定发酵液的微生物组成及短链脂肪酸含量,并进行PICRUSt2代谢通路预测。在2种模型中,大叶茶均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促进瘤胃球菌、毛螺菌、真细菌、丁酸球菌等产丁酸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丰度增加,抑制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提高短链脂肪酸含量。在普通模型中,消化、能量及脂质代谢、外源化合物生物降解、肠道炎症保护等代谢途径被显著干预,而在便秘模型中,仅心血管健康和循环系统相关的2条代谢途径被普洱熟茶显著干预。与其他大叶茶相比,普洱熟茶组较为显著地提高了肠道菌群多样性,酸茶最为显著地增加了便秘模型的短链脂肪酸含量。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大叶茶 普洱茶 酸茶 短链脂肪酸 代谢通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茶叶生产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析中国茶叶生产时空分布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为及时调整茶叶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中国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90—2020年中国19个产茶省份的茶叶生产面板数据,采用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和灰色关联度等测度指标,探析中国茶叶生产空间布局演进规律以及重心移动轨迹,厘清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生产布局:中国茶叶生产发展迅速,西南茶区和江南茶区常年占据全国3/4以上的茶叶种植面积和近70%的茶叶产量,成为全国两大核心产区。重心迁移: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的重心分别向西南累计移动256.19和267.15 km,中国茶叶生产重心呈现整体向西南迁移的趋势,且向西扩张的速度大于向南扩张的速度。产业聚集:中国茶叶生产全局Moran's I指数呈逐年增加趋势,中国茶叶产业表现出显著的地理空间集聚现象;中国茶园LISA图显示“高—高”集聚区增多,“低—低”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均减少,中国茶叶生产空间溢出效应和极化现象显著,已经形成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等省的茶叶生产集聚区,并对临近省域的茶叶生产起到带动作用。影响因素:对中国茶叶产量影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农业增加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和茶叶种植面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对中国茶叶产量的影响最小。【结论】合理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优势品牌培育、高效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是推动全国茶叶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茶叶生产 空间布局 重心模型 空间自相关 灰色关联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质配比对月季切花品种扦插生根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4

摘要:以椰糠、甘蔗渣不同比例混合,配制不同的扦插基质,探索“夏日舞曲”“烟火”“绿艳”“炫耀风”和“甜蜜派”5个月季品种在不同基质配比下的扦插繁殖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对扦插生根率、根系直径、根系数量和根系长度等方面均有显著影响。在全椰糠的基质中,各品种的扦插效果最好,但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保证育苗质量时,可选择椰糠∶甘蔗渣(7∶3)的基质配比进行扦插育苗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月季 扦插 基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贮藏温度下不同比例王浆蜜的品质变化

蜜蜂杂志 2024

摘要:蜂王浆和蜂蜜中都含有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制成王浆蜜可以充分发挥二者的营养价值.本文通过酸碱滴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和感官评价法分别测定不同比例王浆蜜的酸度值,10-羟基-2-癸烯酸,维生素C及感官价值等随温度和时间的变化值,以此作为衡量王浆蜜品质变化的指标.研究表明:蜂王浆与蜂蜜比例为2∶8的王浆蜜在-18℃条件下贮藏时其品质保持效果最佳;蜂王浆与蜂蜜比例为3∶7的王浆蜜在常温下贮藏时各项指标变化最大.在-18℃,4℃和常温下测得的各项衡量品质的指标变化数据说明,不同比例的王浆蜜在不同贮藏温度下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变化速率不同,但其酸度值都是增大的,维生素C含量和感官价值评分呈下降趋势.10-HDA则受温度和王浆蜜比例影响变化较小,整体上王浆蜜的品质变化都小于新鲜蜂王浆的变化,这为蜂王浆的贮藏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蜂王浆 蜂蜜 酸度 癸烯酸 维生素C 感官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植物酵素液对家蚕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广西蚕业 2024

摘要:为探明植物酵素对家蚕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影响,将桑叶、柠檬及鬼针草分别自然发酵3个月以上制得植物酵素,采用食下毒叶法给家蚕添食至上蔟结茧,测定家蚕的主要经济性状。结果表明,3种植物酵素分别稀释100倍、500倍和1 000倍液,与对照相比,其结茧率、全茧量、健蛹率显著高于对照,且存在显著性差异;除桑叶酵素和鬼针草酵素100倍及1 000倍处理的茧层率低于对照外,其3种植物酵素对家蚕的其他经济性状无影响。

关键词: 植物酵素 家蚕 经济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红外光谱和矿质元素数据融合鉴别冰糖橙产地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该文采用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和矿质元素信息结合多种特征变量选取方法,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实现冰糖橙的产地鉴别,并通过低级和中级两种数据融合策略进一步提高鉴别能力。结果显示,冰糖橙的中红外吸收峰主要与糖类和蛋白质有关,不同产地冰糖橙的中红外光谱在糖类相关的吸收峰上存在差异。不同产地冰糖橙的矿质元素含量有所不同,其中Fe、K、Mg、P、Se 5种矿质元素在4个产地的冰糖橙之间呈现显著性差异。采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反向区间偏最小二乘法和组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等特征变量选取方法可以提高产地鉴别模型的正确率。与使用单一技术获得数据建立的PLS-DA模型相比,使用中级数据融合策略建立的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分别取得98%和100%的正确率。研究表明中红外光谱和矿质元素信息都能反映不同产地冰糖橙间的差异,基于中级数据融合策略融合两种信息建立的PLS-DA模型能够实现冰糖橙产地的准确鉴别,可以作为冰糖橙溯源研究的一种可靠方法。

关键词: 冰糖橙 产地鉴别 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 矿质元素 数据融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云南特色丘北辣椒代谢物差异分析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云南特色丘北辣椒品种云干椒 7 号(Y7)和传统丘北辣(QB)在不同生育期的代谢产物差异,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法比较分析两品种在绿熟期和红熟期的非靶向代谢物质.结果表明,代谢物的数量、组分因生育期、品种差异而表现不同.红熟期的代谢物数量明显高于绿熟期,QB中的差异代谢物显著高于Y7;两品种中特有的甘油磷脂类、黄酮类、辣椒素类以及氨基酸类等代谢物丰度较高,可以作为鉴别Y7 和QB的潜在生物标志.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发现Y7 和QB在两生育期的关键代谢通路主要富集在脂质代谢.L-谷氨酸、蔗糖、海藻糖等差异代谢物被注释到与果实发育、转色相关的ABC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次生代谢生物合成、苯丙烷代谢等通路.综上,Y7 和QB的代谢成分各有优势,不仅为营养功能评价提供基础,也为干制辣椒的高品质育种与采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云南丘北辣椒 液相色谱-质谱(LC-MS) 非靶向代谢组 差异代谢物 生育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