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苦荞杂交后代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苦荞杂交后代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为矮秆苦荞新品种培育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株高差异较大的2个苦荞品种杂交F2和F3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茎粗、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8个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并对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8个农艺性状在F2和F3群体中均出现超亲分离;主茎节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小于20.00%,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50.00%,其他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0.00%~40.00%.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加性方差小于显性方差,平均显性度均大于1.00;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茎粗和千粒重的显性方差小于加性方差,平均显性度小于1.00.千粒重的狭义遗传率、广义遗传率和固定遗传率均大于其他性状.F3代群体农艺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和单株粒重均与单株粒数、千粒重、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和茎粗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P<0.001).筛选出13个株高比母本矮、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比母本多的优良单株,其中有3个单株的株高比母本矮50 cm及以上.13个优良单株的农艺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株高与主茎节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粒重与茎粗、单株粒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01),株高和单株粒重均与其他性状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苦荞矮秆高产育种过程中,由于千粒重与其他性状相关系数较小,且具有较高遗传率,可在杂交初期世代进行单株选择;株高与其他主要农艺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则需要综合考虑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单株选择,才能达到选育高产矮秆苦荞品种的目的.


云南省弥勒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云南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对弥勒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措施,为弥勒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对叶百部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研究
《种子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省文山、楚雄、普洱等地对叶百部种子为材料,参照GB/T 3543-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研究对叶百部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结果表明,种子净度分析最少试验量为75 g,送检样品量不少于750 g;真实性鉴定采用种子外观形态比较;质量测定采用百粒法;水分含量测定采用高恒温(130±2)℃烘干5 h;种子生活力测定采用TTC染色法,0.5%TTC溶液,25 ℃染色24 h;光照12 h条件下以纸床作为发芽床进行发芽试验,试验计数时间为15~45 d.


基于Sanger测序技术的云南荔枝园蠹虫种类初步鉴定
《热带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荔枝作为云南乡村振兴重要产业之一,随着面积的不断扩大,其种植生态环境多样化,病虫害的种类也随之增加。近几年在云南荔枝主要产区陆续发现蠹虫为害,调查荔枝蠹虫为害情况并鉴定其种类,对云南荔枝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5点取样法,针对云南荔枝5个主要产区蠹虫为害程度以及为害状进行调查,利用Sanger测序技术进行生理小种初步鉴定。结果发现,5个产区均有不同程度蠹虫为害,为害状与长蠹科昆虫为害状相似。经NCBI数据库比对,初步将本次调查的蠹虫鉴定为2属3种,分别是双棘长蠹属侧突双棘长蠹(Sinotylon perforans)、双棘长蠹(Sinoxylon anale)和长蠹属槲长蠹(Bostrichus capucinus)。
关键词: 荔枝 Sanger测序 双棘长蠹 侧突双棘长蠹 病虫害防治


不同作物与雪茄烟轮作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南方农业 》 2024
摘要:为明确雪茄烟与不同作物轮作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雪茄烟-雪茄烟连作(C1)、雪茄烟-万寿菊轮作(C2)、雪茄烟-玉米轮作(C3)和雪茄烟-水稻轮作(C4)处理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功能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轮作作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物种数目不同,轮作水稻处理的真菌物种数目最多(603个),轮作玉米的真菌物种数目最少(509个);2)不同作物轮作对根际土壤真菌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与连作相比,轮作万寿菊或水稻增加了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但轮作玉米降低了真菌群落的丰富度;3)在门水平上,不同轮作处理对根际土壤真菌优势菌群的组成影响不大,但对优势菌的相对丰度影响较大;4)属水平上,轮作处理的镰刀菌属(Fusarium)、亡革菌属(Thanatephorus)、枝孢属(Cladosporium)、被孢霉属(Mortierella)的相对丰度较连作增加;5)轮作模式影响根际土壤真菌的组成、多样性及功能。因此,在雪茄烟栽培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轮作模式,从而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及雪茄烟的优质栽培技术水平。


食品安全指数法评估云南豇豆农药残留风险
《中外食品工业 》 2024
摘要:豇豆作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食物,其农药残留风险广受关注。基于2022-2023年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豇豆不合格数据及风险检测的数据,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对云南省豇豆农药残留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磷杀虫剂农药和三唑类杀菌剂农药风险大;基地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克百威IFS值远大于1,说明杀虫剂这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克百威是豇豆质量安全的风险因子;流通环节中阿维菌素等4种农药的IFS值远大于1,有一定的风险。通过该研究可以为其他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评估提供有益借鉴,进而为确保食品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持。


基于GC-MS的普洱生茶香气成分产地溯源
《茶叶通讯 》 2024
摘要:为探究茶叶中挥发性成分普洱生茶小尺度空间下产地溯源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分别测定云南省3个地级市(自治州)5个不同产茶县(区)30份普洱生茶样品中的香气成分,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判别分析、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分类方法,构建普洱生茶小尺度空间下的产地溯源模型。结果表明,普洱生茶茶样中69个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醇类21个、醛类12个、酮类15个、酯类8个、酸3个、萜3个、烯烃2个、其他5个,OPLS-DA不能很好地区分不同产地茶样;通过Fisher判别分析构建的产地判别函数模型初始判别正确率为100.0%,交叉验证正确率为93.3%。通过神经网络-多层次感知器分类模型对不同产地茶样进行判别的初始判别和交叉验证正确率均达100%。普洱生茶中稳定同位素比值、矿物元素与有机成分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产地形成各自的指纹特征,可用于建立普洱茶产地溯源模型。试验结果可为普洱生茶在小尺度空间的产地追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普洱生茶 挥发性成分 产地判别 产地溯源 香气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