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野生猕猴桃优异资源果实形态及营养成分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比较分析野生猕猴桃优异种质资源感官性状、形态指标、营养成分含量及营养品质,为云南省野生猕猴桃优异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大果、无毛或少毛、优质为目标,确定选优标准,通过感官和形态指标评价,筛选出优良单株LB-2、LBBH-1和XSD-1;测定总糖、总酸、维生素C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对优异资源的感官性状、形态指标及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按照品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3个优良单株与‘云猕1号’进行营养品质比较分析。【结果】果实纵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SD-1>LB-2>LBBH-1,LB-2、LBBH-1与‘云猕1号’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果实横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LBBH-1>LB-2>XSD-1,3个优良单株与‘云猕1号’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果实侧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LBBH-1>LB-2>XSD-1,3个优良单株之间差异不显著,3者与‘云猕1号’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单果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LBBH-1>XSD-1>LB-2,3个优良单株与‘云猕1号’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总糖和总酸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LB-2>LBBH-1>XSD-1,3个优良单株均比‘云猕1号’低。糖酸比由高到低的顺序为XSD-1>LBBH-1>LB-2,风味方面XSD-1最甜,LBBH-1次之,LB-2甜味最淡。3个优良单株的维生素C含量均比‘云猕1号’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的是LB-2,LBBH-1和XSD-1均低于栽培种‘云猕1号’。综合评价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LB-2>LBBH-1>XSD-1。【结论】营养品质由高到低的顺序为LB-2>LBBH-1>XSD-1,3个野生猕猴桃优良单株果实大小均匀,果形整齐美观,风味好,质地细嫩,汁液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草果地理分布特征及表型变异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草果资源,2019年对云南、广西7个产地进行资源调查,基于物种分布信息,结合最大信息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其适宜产区,同时对57份种质资源的15个果实及果穗性状进行评价。最大信息熵模型预测结果显示,草果的地理分布范围为99.1~112.8°E、20.5~30.4°N,高度适生区面积为48.14×104 km2;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及广西西部;各气候因子中,6月份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年平均温度、10月份的光照强度、最干月降水量对该物种的地理分布影响较大;资源调查发现云南是草果的主产区,产地包括滇东南、滇西北和滇西;产地间生境差异大,形成多种草果种植模式:(1)尼泊尔桤木林+草果,(2)杉木林+草果,(3)核桃林、漆树林或喜树林+草果,(4)混合原生林+草果;草果表型数据分析显示,其表型变异式样丰富,15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27.34%,各性状中,挥发油得率的变异系数最大(53.54%),果宽变异系数最小(7.43%);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果穗等性状间相关性较强;基于性状的聚类分析显示,57份资源可分为7类,其中Ⅰ类、Ⅲ类和Ⅴ类包含不同的产地;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53%,可解释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综合性状特征筛选出18份种质资源,尤以怒江州贡山县的果实为佳。以上研究结果为揭示草果资源地理分布特征、合理规划种植区、筛选优质草果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竹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葡萄根区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旨在研究竹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葡萄地土壤养分及其酶活性的影响,对土壤改良提供思路。以‘夏黑’葡萄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不同梯度竹炭和有机肥配施,对‘夏黑’葡萄园土壤性质和酶活性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高于底层(20~40 cm)土壤。与单施有机肥相比,竹炭与低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总磷和速效磷含量;竹炭与中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和速效磷含量;竹炭与高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竹炭与低、中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抑制了土壤蔗糖酶活性;竹炭与高量有机肥配施抑制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对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系统聚类分析划分为5个类群,分别是B0M类;B3L、B3M和B6M类;B6L类;B0H和B6H类;B0L和B3H类。总体看来,短期内6%竹炭与中量有机肥配施对土壤肥力提升效果最佳,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方式,但其长期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同高海拔对甘蓝型油菜种子含油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高海拔对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和含油量的影响,为高海拔地区的油菜栽培与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个不同含油量的甘蓝型油菜DH系为供试材料,在1600、1800、2000、2200和2400 m等5个高海拔下进行盆栽试验,并对4个品系的农艺性状以及含油量进行测定.[结果]一定海拔梯度范围内(1600~2200 m),油菜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到海拔2400m时,各农艺性状均显著降低(P<0.05).随海拔升高,各品系的每角粒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海拔2400 m时均大幅度降低(DH0216例外);生育期、角果成熟期、千粒质量和含油量随海拔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在高海拔下,油菜单株产量与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质量和每角粒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含油量与海拔和角果成熟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甘蓝型油菜较适宜种植于海拔2200 m以下,高海拔推广甘蓝型油菜品种应具有早熟或极早熟的特性.


不同种源滇重楼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yunnanensis)抗旱种源,为滇重楼抗旱种源筛选及种质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个种源(温带种源、南亚热带种源和北热带种源)的滇重楼为试验材料,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及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对比分析充足水分(W0)、轻度干旱(W1)和重度干旱(W2)3个水分梯度下,不同种源滇重楼根茎叶性状、生物量分配及总皂苷产量等性状的变异,并对抗旱种源进行评价。【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水分显著影响滇重楼地上、地下多个性状(P<0.05,下同)。干旱胁迫下,3个种源滇重楼的根茎、须根及茎和叶的鲜重、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随着干旱胁迫加剧,温带种源根质比降低;南亚热带种源和北热带种源根质比则呈升高趋势;所有种源中,南亚热带种源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药用部位生物量(W0:6.16±2.78 g、W1:4.78±1.51 g和W2:2.98±0.59 g)及总皂苷产量(W0:60.51±28.23 mg、W1:45.96±16.88 mg和W2:13.62±2.51 mg)最高;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株高、茎粗、茎鲜重、茎生物量、叶鲜重、叶生物量、叶长和叶宽与滇重楼根及根茎部位的鲜重、生物量及总皂苷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种源W1处理的植株根茎直径、根茎长、须根直径、须根长、须根数、茎鲜重、茎生物量、叶鲜重、叶生物量、叶片含水率、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明显高于W2处理;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源的株高、叶长、叶宽、茎鲜重、须根长、须根数的VIP值>1.0,表明上述性状对干旱胁迫较敏感。【结论】综合分析地下器官生物量和总皂苷产量,南亚热带滇重楼抗旱性最佳;其高产优质性状在未来抗旱优良种源培育中应加以关注。


菜薹和芥蓝种间杂交胚挽救技术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获得适合菜薹和芥蓝种间杂种的胚挽救实验方案。【方法】以菜薹(菜心)作为母本,芥蓝作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对种间杂种进行人工胚挽救培养,设置8种不同成分的胚挽救培养基,6个不同取材时间,4种增殖培养基,9种不同成分生根培养基。【结果】ERM4(MS+6-BA 0.5 mg·L-1+NAA 0.5 mg·L-1+KT 1.0 mg·L-1+AC 1.0 g·L-1)出胚率达26.32%,为最佳胚挽救培养基;授粉后第12天取材,出胚率达26.32%,为最适宜取材时间;DM1(MS+6-BA 0.9 mg·L-1+NAA 0.1 mg·L-1)培养基增殖系数最大,为5.37,为最佳增殖培养基;RM4-2(1/2MS+IBA0.5 mg·L-1)培养基生根率为37.21%,平均生根时间为8.33 d,生根最快,为最佳生根培养基。【结论】菜薹与芥蓝种间杂交,于授粉后12 d取材,胚珠接种在ERM4培养基上,出胚后接种在DM1培养基上增殖,在RM4-2培养基上生根,能够显著提高种间杂种的获得率。


茶树菇B交配型位点结构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了探明茶树菇有性生殖内在分子机制,包括交配极性转换产生的同核体出菇问题。以茶树菇YSG同核体子代为实验菌株,依据基因组注释信息,利用嵌套引物验证B交配位点,设计引物扩增同核体群体,获得的扩增谱与菌株交配型进行比对。结果表明:(1)同核体培养后出现3种类型,菌丝型、无盖型和菌柄型,后两种为畸形子实体,不进行有性生殖;(2)依据交配位点B设计的引物扩增谱显示,B交配位点完整遗传到子代菌株中,没有观察到重组事件发生;(3)交配型分析显示,该B交配位点决定菌株的交配型,没有新的交配极性出现。本研究推断供试菌株茶树菇YSG同核体只包含一个B交配位点,结果与已报道的3个亚位点不同。这些结果差异是否由于类群差异造成,还需要更多的出菇实验及交配位点鉴定予以确认。
关键词: 茶树菇 同核体出菇 B交配基因 交配型转换 有性生殖


昭通市植烟土壤交换性钙镁特征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昭通市植烟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及分布特征,为科学施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GPS定位在昭通市烤烟种植区采集代表性植烟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及交换性钙镁比,运用方差分析各县(区)植烟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分布及差异性,相关分析土壤酸碱性和土壤肥力与交换性钙镁之间关系.[结果]昭通市植烟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丰富,平均值分别为2076.21和270.19 mg· kg-1,土壤钙镁比值大于10而引起的镁潜在性缺乏占比33.23%.植烟土壤交换性镁的变异性大于交换性钙,植烟土壤交换性钙镁比总体呈由北向南递增趋势.植烟土壤pH与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呈极显著正相关,交换性钙含量增幅大于交换性镁,植烟土壤交换性钙镁比随土壤pH增加而升高.植烟土壤有机质与交换性钙呈显著正相关,与交换性镁呈负相关,植烟土壤交换性钙镁比随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升高.[结论]昭通市植烟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在土壤空间的分布不均匀,存在较大变异性.植烟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整体偏高,植烟土壤微酸性和有机质含量中高等级时,交换性钙镁比值低于10,土壤钙、镁离子活性强,有利于烤烟吸收利用.调节植烟土壤酸碱性,培肥土壤,适量补充叶面镁肥协调养分平衡,有利于提高烟叶质量.


云南小驳骨丛枝植原体的分子鉴定及相关基因序列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采自元谋地区自然表现丛枝病的小驳骨(Gendarussa vulgaris Nees)植株是否感染植原体。【方法】通过利用植原体16S组和亚组通用或半通用特异性引物分别对植原体16S rRNA、rp和secY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及测序分析;此外还对secY蛋白的蛋白特性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本研究获得了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1 248 bp的16S rRNA基因(nested PCR)、1 171 bp的rp基因和1 425 bp的secY基因。基于rp和secY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及构建的进化树推断的植原体遗传分化关系几乎与16S rRNA基因的推断相一致,均与植原体16S rⅡ-A亚组各株系的遗传进化关系最为接近,但rp和secY基因序列比16S rRNA基因序列能够呈现出更大的遗传变异程度;此外,对secY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初步探讨,发现它具有10个明显且分布相对均匀的跨膜螺旋区域,无信号肽。【结论】小驳骨丛枝病(Gendarussa vulgaris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GvWB-YNym)是由植原体侵染而发生,该植原体株系被划分到16S rⅡ-A亚组,相关的候选种为Candidatus Phytoplasma aurantifolia;secY蛋白生物信息参数的分析表明:secY蛋白在感病小驳骨植株中以疏水性稳定跨膜蛋白的形式存在,含10个明显的疏水跨膜区域,该蛋白不存在信号肽。
关键词: 小驳骨丛枝病 植原体 16S rRNA基因 rp基因 secY基因 secY蛋白


白肉灵芝化学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白肉灵芝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以紫芝、赤芝为参照,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白肉灵芝的营养成分、多糖、三萜、总皂苷、灵芝酸A、氨基酸、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并考察了不同品种灵芝提取物的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白肉灵芝的粗蛋白含量、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8.02%~19.02%、113.61~163.51 mg/g,明显高于紫芝、赤芝。白肉灵芝中主要活性成分多糖、三萜及灵芝酸A含量分别为0.99%~1.42%、1.22%~1.40%、0.069%~0.084%,明显高于紫芝、赤芝。白肉灵芝中总氨基酸含量为113.61~163.51 mg/g,其中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较高。白肉灵芝甲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0.13~0.19和0.54~0.89 mg/mL,并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其抗氧化活性高于紫芝。本研究为白肉灵芝的综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