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植物源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效应及对三七的化感作用
《生态学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筛选出适宜的植物源,以期为三七根腐病的绿色防控及生态种植提供新的可行的途径。以三七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Fusarium solani、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和Alternaria panax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法分析多种植物源提取液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抑菌时效和毒力值,并通过计算化感响应指数(RI)探明其对三七种子萌发、出苗及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提取液对F. solani和C. destructans抑菌率最高(分别为64%和90%),且抑制时效最长;野艾蒿提取液对F. oxysporum和C. destructans抑菌效果显著,并使A. panax菌落7 d内接近零增长;黄花蒿、土荆芥、大蓟和大狼毒提取液对4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均达50%以上;紫茎泽兰、黄花蒿和野艾蒿植物源的毒力效应均高于对照多菌灵(P<0.05);植物源提取物对三七种子萌发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黄花蒿、紫茎泽兰和野艾蒿在低浓度时(2.5 mg·m L-1)化感促进作用显著;植物源提取物对三七的出苗率和株高存在促进效应,黄花蒿和大蓟最显著。紫茎泽兰、黄花蒿和野艾蒿提取物在三七根腐病绿色防控中具有应用潜力。
关键词: 植物源提取物 三七根腐病 抑菌效应 化感作用 生态种植


月季品种'绿萼'RcAG基因启动子克隆及分析
《植物科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月季品种'绿萼'(Rosa chinensis'Viridiflora')是中国古老月季最宝贵资源之一,其花瓣、雄蕊及雌蕊均萼片化.本研究以花器官正常发育的月季品种'月月粉'(R.chinensis'Old Blush')为对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RcAG基因在'绿萼'花器官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阐明RcAG基因在'绿萼'花器官发育中的作用.结果显示,RcAG基因在'绿萼'中的表达明显下调.进一步克隆'绿萼'和'月月粉'的RcAG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启动子均含有TATA、TATC-box和MBS等顺式作用元件,但在'绿萼'RcAG基因启动子中发现了光响应元件MRE和昼夜节律调控元件Circadian,而光响应元件TCT-motif只在'月月粉'RcAG基因启动子中被发现.同时,本研究采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技术分析了'绿萼'和'月月粉'RcAG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情况,发现'绿萼'RcAG基因启动子区域中有4个CpG位点均发生甲基化,其甲基化程度远高于'月月粉'.研究结果表明RcAG基因在'绿萼'花器官中的下调表达可能与其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及甲基化修饰相关.
关键词: 月季品种’绿萼’;花器官发育;荧光定量PCR;启动子克隆;甲基化分析


朱砂叶螨各发育阶段内参基因评估及筛选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在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中需引入一个或几个表达稳定的内参基因作为参照物对表达结果进行校正和标准化处理,但并非所有内参基因都完美地适用于任何特定试验条件下的生物样本,要得到准确、真实的定量结果,就需要筛选与试验匹配的最佳内参基因。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利用geNorm软件分析,对朱砂叶螨敏感品系及抗炔螨特品系各个发育阶段中6个常用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两个品系间RPS18与α-TUB内参基因组合表达稳定度较高;不同发育阶段α-TUB与GAPDH内参基因组合表达稳定度较高。
关键词: 朱砂叶螨 实时荧光定量PCR 内参基因 评估及筛选


油菜Ogu CMS恢复系16C外源恢复基因染色体片段SSR标记图谱构建与比较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推进Ogu CMS不育系统杂种优势利用,探知甘蓝型油菜Ogu CMS优良恢复系16C外源导入恢复基因Rfo携带的染色体片段大小并比较其与欧洲Ogu CMS恢复系R2000的异同,以Ogu CMS不育系81A与恢复系16C为双亲构建F2分离群体,结合38对依据萝卜参考基因组开发的SSR引物进行育性性状差异标记筛选,并构建Rfo基因连锁标记图谱。SSR标记筛选结果显示:12对SSR引物在F2分离群体不育与可育DNA混合池间表现出差异,其中R9SSR2416与R9SSR3326为两侧边缘标记位点;16C与R2000差异比较结果显示:11对SSR标记在16C与R2000间扩增有差异,其中R9SSR2421与R9SSR3282为16C特有标记位点,其余9对为R2000特有标记位点。综上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Ogu CMS恢复系16C外源导入恢复基因染色体片段来源于萝卜R9染色体,片段大小约为3.30 Mb(ChromosomeR9:8480586-11779992),与欧洲Ogu CMS恢复系R2000恢复基因携带的外源染色体片段大小与来源均不同。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Ogu CMS恢复系 SSR标记 分子标记图谱


油菜类型和品种对外来入侵杂草小子虉草的替代控制作用
《生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外来入侵植物小子虉草(Phalaris minor Retz.)是世界公认的冬季农田恶性杂草,掌握农作物对其替代控制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前期研究表明,油菜是替代控制小子虉草的优良农作物,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油菜类型与品种对其控制能力的影响。为此选取与小子虉草同域发生的不同类型(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油菜品种各3种,通过田间小区实验和室内化感作用测定,对比研究其对小子虉草的生长、繁殖、表型以及化感作用的影响。田间实验显示:竞争方式(种内或种间竞争)和油菜类型对小子虉草的地上生物量、种子数、株高、分枝数、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存在极显著(P=0.0001)影响;而油菜品种对小子虉草的地上生物量(P=0.6064)、种子数(P=0.3577)、株高(P=0.4279)、分枝数(P=0.6357)、叶面积(P=0.8839)和比叶面积(P=0.3424)均无显著影响。3种类型油菜对小子虉草生长、繁殖以及表型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芥菜型油菜对小子虉草的上述指标的影响最强,而白菜型油菜的影响最弱。室内生物测定显示,油菜对小子虉草具有化感抑制作用,当供试油菜叶片水提液浓度为0.1 g/mL时,小子虉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株高、根长、生物量均被显著抑制;研究也表明不同类型油菜对小子虉草的化感作用显著不同,同等条件下,芥菜型油菜对小子虉草的化感抑制作用最强。综上所述,油菜类型对外来入侵小子虉草的控制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芥菜型油菜对植物小子虉草的替代控制作用明显优于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而其强的化感抑草特性或许是其强控草能力的原因之一。另外,本研究也为进一步利用油菜替代控制入侵植物小子虉草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小子虉草 白菜型油菜 芥菜型油菜 甘蓝型油菜 替代控制 化感作用


季铵盐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壳聚糖为天然多糖甲壳素脱除部分乙酰基的产物,因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能满足很多的应用要求。但由于其水溶性不是很好,在生理pH 6.0以下时溶解度较低,因此限制了壳聚糖在涂膜保鲜上的应用。该研究以季铵盐对壳聚糖进行修饰改性,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氢谱、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探究不同取代度的季铵盐壳聚糖制备的涂膜的机械性能,最后以季铵盐壳聚糖为原料,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7种不同体积比的季铵盐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膜,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镜、水蒸气透过率分析、机械性能测试对复合膜的结构、性能进行分析。得到最佳的复合膜制备体积比,此时复合膜的性能与单纯的聚乙烯醇膜和季铵盐壳聚糖膜相比表现出突出的优越性。复合膜拉伸强度为16.52 MPa,断裂延伸率为56.55%,结晶度为34.60%,水蒸气透过率为98.71 g/(m2·h),涂膜的最大失重速率为83.20%,最大失重速率温度为347.21℃。该文为后续壳聚糖改性膜材料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季铵盐壳聚糖 聚乙烯醇 复合膜 机械性能 水蒸气透过率 热性能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青贮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草地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品种的青贮玉米(Zea mays L.)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生物产量变化与相关农艺性状的关系,发掘青贮玉米品种生产潜能,为筛选适应干热河谷区青贮玉米品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国内收集的25个青贮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利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评价了不同品种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鲜草产量在前3位的是‘正大808’、‘云瑞10号’、‘曲晨9号’,分别为80.46 t·hm-2,80.34 t·hm-2和72.40 t·hm-2;干草产量在前3位的是‘云瑞10号’、‘东单159’、‘正大808’,分别为23.62 t·hm-2,20.43 t·hm-2,19.79 t·hm-2;‘正大808’、‘云瑞10号’和‘曲晨9号’的株高、茎粗、叶长、青叶数等主要农艺性状与生物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加权关联度值排名前3位分别为0.7970,0.7764,0.7555。‘正大808’、‘云瑞10号’和‘曲晨9号’农艺性状优良,抗倒伏、倒折能力强,空杆率低,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作为青贮玉米种植生产潜力大。


云南两个县陆稻稻瘟病菌稻巨座壳交配型测定及致病性分析
《菌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自云南省沧源县及耿马县陆稻地方品种上分离99个稻瘟病菌稻巨座壳单孢菌株,采用4个已知交配型的标准菌株对其进行育性和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两地稻巨座壳菌株具较高的育性,平均可交配率高达90.8%,且可育菌株中,MAT1-1和MAT1-2菌株分别占60.9%和39.1%;分别随机对沧源县南撒村和班考村同一田块MAT1-1型和MAT1-2型可育两性菌株进行交配,均能发育形成成熟的子囊孢子,说明该陆稻地区稻巨座壳菌的可育菌株数量丰富,且于适宜条件极有可能产生有性世代;利用22个以丽江新团黑谷为背景、持有不同抗稻瘟病基因的单基因系对分离的99个稻巨座壳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明确了不同菌株的致病性,且发现Pik-h、Piz-t、Pi5及Pi9基因表现出良好的抗性,平均抗病频率达到90.0%以上、是抗病育种的优异抗原;同时,菌株对特定抗性基因致病性的明确,也为选用不同菌株的组合开展有性杂交,构建遗传群体开展稻巨座壳菌无毒基因的克隆鉴定奠定了基础。


低纬高原甘蔗白叶病植原体传播方式测定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白叶病(Sugarcane white leaf,SCWL)是由16SrXI组植原体引起的甘蔗重要病害[1],主要通过带病蔗种传播,还可在田间通过叶蝉自然传播[2,3]。该病1954年首次在泰国发现[4],现已在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菲律宾、缅甸、越南等国普遍发生,


不同叶稻瘟抗性水稻品种对根际真菌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水稻稻瘟病抗性与土壤根际真菌之间的关系,利用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对7个不同抗稻瘟病水稻品种土壤根际真菌ITS1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根际真菌ITS1有效片段486 250个,以97%的相似度聚为1 178分类操作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简称OTU);物种查询显示,归为12个门(含1个未分类的真菌群),35个纲(含8个未分类的菌群),82个目(含12个未分类的菌群),146个科(含34个未分类的菌群),248个属(含63个分类地位未定或未分类的菌群)和362个种(含63个未分类种)。7个土样真菌门类相似,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最大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为67.04%。抗和感稻瘟病品种群土样在稻绿核菌属(Ustilaginoidea)和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sp.)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相对丰度平均数分别为5.09%、7.31%,即在稻瘟病病菌侵染条件下抗稻瘟病品种对稻曲病病原菌稻绿核菌具有抑制作用。结果可为探寻水稻抗稻瘟病机制提供土壤微生物的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