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848条记录
磁性固相萃取结合GC-MS检测烟叶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

分析测试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基于β-环糊精(β-CD)的磁性复合材料(Fe3O4@SiO2@β-CD)建立了磁固相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检测烟草中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氟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对比了键合不同环糊精衍生物的复合材料(Fe3O4@SiO2@α-CD、Fe3O4@SiO2@β-CD和Fe3O4@SiO2@γ-CD)对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吸附性能,发现Fe3O4@SiO2@β-CD对4种目标分析物具有最高的萃取率。并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和微孔吸附材料分析测试仪对制备的磁性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萃取时间、解吸时间、解吸溶剂、溶液pH值和盐离子浓度等对磁性复合材料萃取性能的影响,通过萃取容量实验研究经β-CD修饰前后的磁性复合材料对萃取性能的变化。结果显示,相比于未经修饰的Fe3O4和Fe3O4@SiO2,Fe3O4@SiO2@β-CD的萃取能力显著提升,该磁性复合材料Fe3O4@SiO2@β-CD可用于烟叶样品中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测定,线性范围为0.1~3.0 mg/kg,相关系数为0.998 1~0.999 8,检出限均为0.03 mg/kg,定量下限均为0.1 mg/kg,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65.9%~107%,相对标准偏差(RSD,n=3)为0.70%~12%。方法可用于烟叶中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氟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检测。

关键词: 环糊精 磁性复合材料 磁固相萃取 拟除虫菊酯 烟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ICTV最新十五级分类阶元病毒分类系统中的植物病毒(补充)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 Furcraea necrotic streak virus(假龙舌兰坏死线条病毒),原中文名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植物病毒名称及其归属》。根据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年版《种子植物名称》,Furcraea Vent.(1793)为墨西哥龙舌兰属(也称为缝线麻属、福克兰属、巨麻属、万年兰属),现改为"墨西哥龙舌兰坏死线条病毒"。Macanavirus改为"马卡纳病毒属","Macana"是哥伦比亚发病地对墨西哥龙舌兰上发生的一种病害称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古老月季品种远缘及品种间杂交亲和性评价

北方园艺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5份中国古老月季品种、3份野生蔷薇和22份现代月季品种为试材,采用常规人工授粉杂交方法,同时结合花粉活力及倍性测定情况,研究了古老月季远缘和品种间的杂交亲和性,筛选出了高亲和性的杂交亲本,以期为中国古老月季的杂交育种、亲本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古老月季品种间杂交亲和性最高,所配组合的杂交成功率达87.50%,古老月季与野生蔷薇、现代月季的远缘杂交亲和性也较高,所配组合的杂交成功率均高于50%,说明古老月季远缘和品种间的杂交亲和性均较好,因此,在杂交工作中,选用古老月季作为亲本材料有较好的杂交亲和效果;古老月季杂交亲和性与花粉活力、亲本倍性,正反交等因素相关,选择月季亲本时要综合考虑各因素,以提高月季杂交的成功率;结合远缘杂交、品种间杂交以及人工授粉结实情况,筛选出适合做母本的古老月季品种为"大花香水""小花香水""月月红",适合做父本的月季品种为"金樱子""可爱的绿".

关键词: 古老月季;杂交;亲和性;亲本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已发展成为全球应用最广的第三大新型杀虫剂,因其具有广谱杀虫、高效、低毒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农业虫害扑杀、城市景观维护和家庭害虫防治,这也使得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食品和环境中残留,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体内,严重危害到人类健康,迫切需要对食品和环境中的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进行监测.本文系统介绍了近五年关于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包括固相萃取、分散固相萃取、磁性固相萃取、分子印迹微萃取、搅拌棒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综述了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的各种检测方法,包括液相色谱检测法、气相色谱检测法、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法、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法、免疫分析法等,并对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的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拟除虫菊酯 农药残留 杀虫剂 样品前处理 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增强UV-B辐射对杧果叶片光合生理和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果树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紫外(UV-B)辐射胁迫对杧果生物量、叶片光合生理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2年生三年芒和马切苏杧果树为材料,以自然光照为对照(CK),设置2种不同强度的UV-B辐射(T1:2.5 kJ·m-2·d-1和T2:5.0kJ·m-2·d-1),测定植株生长、叶片光合参数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2个品种的杧果树对不同UV-B辐射强度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与CK相比,T1、T2处理下三年芒的生长发育、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特性指标呈增加趋势,而马切苏下降。随着UV-B辐射的增强,叶片细胞超微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T1处理下2个品种的杧果叶片表皮蜡质增多,气孔萎缩,叶绿体趋向于椭圆形,积累较多嗜锇颗粒,其中马切苏局部出现断裂,细胞内有大量黑色脂滴形成;T2处理下马切苏细胞结构层次排列不清,黑色脂滴数量显著增加,叶片光合能力降低。【结论】叶片质地较厚的三年芒对UV-B辐射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而叶片质地较薄的马切苏对UV-B辐射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三年芒较马切苏更适合于在UV-B辐射较强环境下栽培。

关键词: 杧果 UV-B辐射 光合生理 叶绿素荧光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酚类物质差异性判别普洱生茶的贮藏年限

中国食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茶叶中多酚类物质作为判别普洱茶贮藏年限的指标,开展贮藏年限研究。以18种代表性多酚类成分作为特征物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研究不同贮藏年限普洱生茶中多酚类物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普洱生茶中儿茶素类组分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茶黄素类组分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黄酮及黄酮苷类成分中部分组分呈下降趋势,而部分组分呈上升趋势。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相同贮藏年限的普洱生茶样品可聚集在一起,而不同贮藏年限样品之间呈现分离结果。经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不同贮藏年限普洱生茶样品呈现明显的分离趋势。依据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中变量(变量值>1)重要性分析结果,结合含量差异性分析结果,没食子酸、山奈酚、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7种多酚成分被视为特征性标志成分,可用于鉴别普洱生茶贮藏时间。

关键词: 普洱生茶 多酚 贮藏年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环境因子对光叶紫花苕种子萌发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Roth var.glabresens Koch)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纸上萌发和盆钵法,探究温度、光照、水分、盐分和埋深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40℃温度极显著影响种子的萌发,种子的萌发率与萌发速率随温度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适萌发温度为22.8℃;在25℃和30℃时,光照可显著促进光叶紫花苕种子萌发,其余温度条件下无显著影响;光叶紫花苕种子萌发率与萌发速率随PEG与NaCl处理渗透势的降低呈下降趋势。在渗透势-0.2~-1.4MPa下,相比PEG处理,种子的萌发速率在NaCl处理下更高,NaCl处理渗透势在-1.4MPa时的种子萌发速率为0.11;当PEG、NaCl处理的渗透势分别为-1.35MPa和-1.59MPa时,种子几乎不萌发;种子的出苗率随埋深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适宜播种深度为1~4cm。

关键词: 温度 光照 水分 盐分 埋深 光叶紫花苕 种子萌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步法提取甘蔗蔗蜡的工艺方法研究

食品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无毒、无污染的乙醇为提取剂,采用一步法提取甘蔗副产物蔗渣和滤泥中的蔗蜡,优化蔗蜡提取工艺。结果表明:(1)蔗蜡提取最佳条件:温度85 ℃,时间1.0 h,提取剂乙醇浓度95%,料液比(提取原料:提取剂)1:13;(2)鲜干滤泥、发酵干滤泥、干蔗渣3种原料的蔗蜡得率分别为:3.19%、1.09%、0.60%;(3)以鲜干滤泥为原料,采用一步法直接提取的蔗蜡中二十六烷醇、二十八烷醇、三十烷醇这3种烷醇总含量可高达59.19%,其中二十八烷醇含量为27.09%。该实验提取剂清洁无污染、工艺控制简单易行,得到的蔗蜡纯度较高,有望为提取高附加值的蔗蜡产品提供工艺和原料选择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蔗蜡 蔗渣 滤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四季草莓栽培管理技术

中国南方果树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四季草莓对光周期不敏感,在温凉区域可实现一年四季挂果。云南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夏季气候冷凉,适宜栽培四季草莓。本文主要介绍云南四季草莓的育苗、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管理技术,为其他地区发展四季草莓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四季草莓 栽培 采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重楼及其近缘种的表型变异与资源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滇重楼及其近缘种为对象,通过表型性状调查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研究重楼属药用植物的表型变异及各性状对药材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6个表型性状中,株高、茎粗、叶形、叶宽、叶柄长等性状变异较大(CV值大于40.00%),萼片长、萼片数、花瓣数种间变异较小(CV值均小于25.00%)。5种重楼属植物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2.03~0.82;滇重楼和多叶重楼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最高。主成分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显示,多叶重楼、滇重楼的叶部和花部位性状与其他物种差异较大;南重楼和西畴重楼的株高、茎粗、叶宽、根茎长、根茎直径、根茎鲜重与其他重楼属物种差异明显;5种重楼属植物中南重楼与西畴重楼形态最接近,较难区分。相关性分析表明,重楼属植物地上性状与地下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P<0.05或P<0.01);进一步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分析发现,根茎直径、根茎长、叶柄长、叶长、叶宽、花梗长、株高和花瓣长是筛选药用重楼高产种源的关键性状。

关键词: 滇重楼 近缘种 表型变异 遗传多样性 资源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