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蔗白叶病抗病性鉴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简便高效、致病性稳定和规范实用的甘蔗抗白叶病鉴定方法,推动甘蔗抗白叶病育种,本文从甘蔗材料处理与种植、接种液配制、接种方式、病情调查、分级标准制定等层面对甘蔗抗白叶病鉴定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探索,首次优化创建了简便高效、致病性稳定和规范实用的甘蔗抗白叶病鉴定方法,即种苗喷雾接种法和生长期切茎接种法。种苗喷雾接种法:直接筛选甘蔗白叶病植原体蔗茎榨汁加10倍量无菌水配制接种液,接种液喷洒蔗种,塑料薄膜保湿,接种材料桶栽置于防虫温室培养,接种种植30 d开始调查病株率,按1~5级标准进行抗病性评价。切茎接种法:直接筛选甘蔗白叶病植原体蔗茎榨汁加10倍量无菌水配制接种液,鉴定材料桶栽置于防虫温室培养,株龄6月时切茎用移液枪将100μL接种液滴入根部切口接种,接种种植20 d开始调查病株率,按1~5级标准进行抗病性评价。两种方法与自然传播相似,接种后发病显著、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抗性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发病相吻合。通过两种接种方法和田间自然发病调查,鉴定明确了10个主栽品种对甘蔗白叶病抗病性,其抗病性真实、可靠,可作为今后甘蔗抗白叶病鉴定标准品种。
关键词: 甘蔗白叶病 接种技术 种苗喷雾接种法 切茎接种法 抗病鉴定


化肥不同减量比例对白菜、甘蓝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本地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主栽露地蔬菜品种产量品质及对肥料吸收利用率的影响,为有机无机肥料合理配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年4-7月在云南省通海县秀山镇进行了大白菜—甘蓝田间小区试验,供试作物品种为大地519大白菜和云绿1317甘蓝。2种蔬菜分别设置了不施肥对照、只施化肥常规处理、以及有机无机肥比2∶8(20%OF)、3∶7(30%OF)、4∶6(40%OF)、5∶5(50%OF)不同比例替代处理,共6个处理,36个小区。测定了大白菜和甘蓝的产量、品质指标及肥料利用率等。【结果】结合大白菜、甘蓝的株高、展开度等植物学性状以及产量、经济系数等商品性状,30%OF处理,即有机肥替代30%化肥的配施模式下,大白菜和甘蓝具备最佳的商品特性和产量产出。和常规只施化肥相比,既增加了产量,同时提高了蔬菜的商品外观品质,又降低了化肥的投入量,随着肥料的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提高,实现了减肥提质增效的综合效益。20%OF处理为次优处理,产量、株高以及肥料利用率等与常规施肥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优势。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各优化施肥处理间综合施肥效益排序为30%OF>20%OF>40%OF>50%OF。即有机肥替代30%化肥的情况下,蔬菜的植物学性状和经济产量均可获得最大收益。【结论】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大白菜和甘蓝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有明显差异,有机肥替代30%化肥为最佳的替代比例,可以实现减化肥提品质的双优目标。


草地贪夜蛾鱼尼丁受体与双酰胺类杀虫剂的结合模式及抗性风险分析
《农药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以下简称FAW)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根据FAW鱼尼丁受体(ranodine receptor,RyR)跨膜区域的氨基酸序列,通过同源建模的方法构建其三维结构;通过对比FAW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以下简称DBM)RyR跨膜区域的氨基酸序列,发现两者具有较高的同源度,进而根据已报道的FAWRyR的突变位点I4734M及DBMRyR的突变位点G4946E(对应FAWRyR的G4891),在FAWRyR中引入突变,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分别分析其突变前后与5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FAWRyR的I4734M突变模型与5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亲和力与野生型的无明显差别,均存在氢键、卤键、疏水作用、π-π相互作用及π-阳离子作用等非共价相互作用;但G4891E突变模型与5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亲和力下降、形成的作用力方式减少,从而影响RyR与双酰胺类杀虫剂的结合稳定性.本研究分析发现,FAWRyR的G4891E突变可能导致其对双酰胺类杀虫剂产生抗性,需在今后的研究中关注该突变.该研究结果还可会为基于鱼尼丁受体设计杀虫剂提供参考.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鱼尼丁受体;双酰胺类杀虫剂;同源建模;突变位点;结合模式;抗性风险


种子热处理防治水稻恶苗病效果评价
《中国植保导刊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热处理是减少水稻恶苗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以温度、湿度、时间3个因素设置不同组合,比较了不同热处理条件对水稻种子恶苗病病原菌的杀灭效果及对该病的防效。并筛选出有灭菌效果的热处理条件:温度为55℃,采用RH 0%处理180 min及以上,RH 50%处理90 min及以上,RH 80%处理120 min及以上,RH100%处理40 min及以上时具有灭菌效果;当温度为60℃和65℃时,采用RH 0%处理40 min及以上,RH≥50%时处理时间在30 mim及以上具有灭菌效果。同时,以水稻种子滇杂35、龙盾103、龙粳31为载体,比较3组热处理条件(T1:RH为0%,60~65℃处理60 min;T2:RH为50%~80%, 55~60℃处理100 min;T3:RH为100%,55~60℃处理40 min)对水稻苗期恶苗病的防效。结果显示,效果最优的热处理条件为T1。


基于食味计评价杂交籼稻食味品质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蒸煮条件对西南两个生态点杂交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以分别种植于云南永胜和四川大邑的9个品种中籼杂交稻为材料,利用米饭食味计分析不同蒸煮条件(7个水米质量比(1.3∶1、1.5∶1、1.6∶1、1.9∶1、2.1∶1、2.4∶1、2.7∶1)、4个浸泡时间(0、15、30、60 min)、3个蒸煮时间(20、30、40 min)和3个焖饭时间(0、15、30 min))对稻米米饭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米米饭的食味品质为蒸煮条件、品种、生态点及其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米饭外观和食味值均受三者极显著影响(P<0.01);蒸煮条件与生态点、品种与生态点及三者的互作效应均极显著影响米饭食味品质(P<0.01)。米饭食味计分析结果显示,云南永胜等光温充足稻区以水米质量比2.1∶1、浸泡30 min、蒸煮30 min以及焖制15 min蒸煮米饭的食味品质较好;四川大邑等高湿寡照稻区以水米质量比2.1∶1、浸泡15 min、蒸煮30 min以及焖制15 min蒸煮米饭的食味品质较好。9个品种中‘内5优39’米饭食味品质最好,且在各水米质量比间变异较小,‘宜香优2115’米饭食味品质次之,而‘中优295’和‘F优498’米饭的食味品质较差,‘F优498’和‘天优华占’米饭食味品质在各蒸煮条件间变异系数较大。总体来看,云南生态点的稻米米饭外观更好,而四川生态点稻米米饭在特定蒸煮条件下食味值更高。


施氮水平对抚仙湖流域植烟区烤烟产质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抚仙湖流域植烟区烤烟(Nicotiana tabacum)氮肥的最佳施用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N)水平(N0:0 kg/hm2、N60:60 kg/hm2、N75:75 kg/hm2、N90:90 kg/hm2、N105:105 kg/hm2)对抚仙湖流域植烟区烤烟生长发育、烤烟氮素吸收利用、产质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明显提高烤烟根、茎、叶和烟株的氮累积量,烟株的氮累积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氮肥利用率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以N75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为26.95%;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显著下降(P<0.05);烤烟株高、茎粗、叶长、叶宽、节距和有效叶片数随施氮水平的增加明显增加;施氮可以促进烤烟生长发育,烤烟产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施氮处理较N0处理增产3.02%~13.87%;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产值和均价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升后降趋势,施氮各处理中,烤烟的上等烟比例和上中等烟比例、产值均以施氮量为75 kg/hm2时效果最佳.施氮量在75~105 kg/hm2之间烤烟的各化学成分含量、比例协调,利于生产优质烟叶.综合烤烟主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氮肥利用率、烤烟产质量,本试验条件下,在抚仙湖流域植烟区要实现烤烟适产优质以N75处理施氮量(75 kg/hm2)为宜.
关键词: 氮水平;烤烟产质量;氮素累积;氮肥利用率;抚仙湖流域


不同品种甘蔗矿物质元素差异研究
《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不同品种甘蔗矿物质含量及组成,深入发掘并利用富含矿物质元素的品种,开发甘蔗深加工产品,研究对16个品种甘蔗的矿物质元素及灰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因子、聚类及判别分析。结果表明:16个甘蔗品种间矿物质含量差异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灰分与钾、磷、铜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因子分析提取了前3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2.181%。聚类分析将16个品种分为4类,其中ROC25、四川芦蔗各单独一类,ROC25含钾、铁元素含量较高,四川芦蔗钙元素含量最高;第Ⅲ类包括云蔗05-51、选三、桂林竹蔗、川糖61-408、F134、粤糖86-368、闽糖69-421和Co419,该类型钙、铁元素含量较高。


不同加工方式红糖营养成分与香气成分分析比较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分析比较了不同加工方式的24种红糖样品(传统红糖、加工红糖、机制红糖)在理化性质、营养成分、挥发性香气成分上的差异。结果表明:24个红糖样品的颜色主要是由红、黄色构成的褐色,机制红糖和加工红糖颜色更偏暗褐色,传统红糖颜色偏棕黄色;蔗糖和还原糖是红糖的主要成分,且传统红糖的蔗糖分低于机制红糖和加工红糖,还原糖分则反之;加工红糖与机制红糖灰分含量较高分别为3.55%和4.09%,传统红糖灰分含量为2.26%;加工红糖与机制红糖的蛋白质、多酚含量略高于传统红糖;传统红糖碳水化合物和能量平均值分别为92.94%和1598.67 kJ,高于机制红糖和加工红糖;三种加工方式红糖脂肪含量差异不大。红糖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氨基酸,不同加工方式的红糖样品中,K含量是最多的,其次是Ca和P;微量元素中,Fe含量是最多的,Se含量最少,且不同的加工方式间Cu、Si、Zn含量相差不大;传统红糖、机制红糖、加工红糖中共鉴定出17种氨基酸,其中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为主要氨基酸;不同加工方式的9种红糖中共检测出104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酸类、醇类和吡嗪类物质最多。


水肥耦合对干热河谷冬春番茄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热河谷等"热区"以其充足的光照及相对较高的温度为冬春季蔬菜生产提供了重要条件,合理的水肥管理是保障区域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农业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为提高西南热区特色作物水肥管理能力,巩固北方冬春蔬菜供应链,设置不同灌溉量(4469.10、2253.60、1806.70 m3/hm2)和施氮量(240、210、180、150 kg/hm2)2个因子,在元谋干热河谷开展冬春季节番茄大田试验,分析比较不同水氮处理对番茄产量、品质及其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低灌溉定额后,番茄单果重显著增加(P<0.05),总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番茄果横径和果梗洼大小显著增加(P<0.05),糖含量和番茄红素显著降低(P<0.05),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P<0.05);(2)氮肥施用量显著影响番茄果梗洼大小(P<0.05);(3)水氮耦合作用显著影响糖含量和番茄红素(P<0.05),番茄产量和品质更易受水分供应限制,而受氮肥影响较小。结果显示元谋冬春茬番茄传统种植模式存在过量灌溉和过量施肥的现象,选择低水(灌溉定额1806.70 m3/hm2)中氮(180 kg N/hm2)的水肥管理策略,保产的同时能有效提高番茄水分利用效率,能产出品质较好的番茄,同时减小环境污染风险。


过表达AGPase编码基因对甘蓝型油菜种子淀粉含量及油脂合成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基因的功能及其与油菜种子油脂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2类特异启动子-基因的表达载体:pMB-DOF-Glgc(含拟南芥球形胚阶段启动子DOF及大肠杆菌AGPase突变基因Glgc 16)和pMB-Cruc-Glgc(含油菜种子特异蛋白启动子Cruc和Glgc 16),获得转基因甘蓝型油菜株系,分别在胚胎早、晚期特异过表达外源AGPase基因Glgc,拟增加油菜胚淀粉的合成,促进脂肪酸的合成,达到增加油菜种子含油量的目的.利用qPCR方法,从两组转化植株中筛选出10个单拷贝阳性株,分析不同发育时期种子淀粉和含油量.结果表明,DOF:Glgc和CruC:Glgc转化体种子淀粉含量显著增加,且增加的峰值与启动子时空特异性一致.具体表现为:从淀粉含量变化看,DOF:Glgc组和CruC:Glgc组种子平均相对淀粉含量分别从发育前期(22 DAF,开花后22 d)和发育中期(35 DAF)开始较对照增加;而对照淀粉积累峰值均出现在31 DAF,分别是9.43%和9.76%;DOF:Glgc组的峰值也出现在31 DAF,达12.33%;CruC:Glgc组出现在35 DAF,达12.92%,相反地,两组对照成熟种子平均含油量分别为40.12%和40.00%,两组转基因组则为40.35%和40.26%.测定已获得的150株转基因阳性植株的种子含油量,结果显示:DOF:Glgc组和CruC:Glgc组平均含油量分别为40.58%和40.60%,空载体转基因对照的受体材料平均含油量分别为40.30%和40.33%,种子含油量增加并不显著.综上结果提示,增加油菜胚中的淀粉含量可能无法改变最终碳流的分配从而影响种子含油量.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转基因;淀粉;含油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