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李成云(精确检索)
95条记录
一种抑制稻瘟病菌生长的菌株鉴定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摘要:[目的]鉴定真菌M1的种类,明确其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真菌M1的ITS测序,序列比对鉴定真菌种类.采用平板对峙培养和M1发酵液培养稻瘟病菌,分析真菌M1对稻瘟病菌菌株Y92-66b的拮抗作用,计算抑制率.[结果]ITS序列比对确定该真菌M1为蜜环菌(Armillaria novae-zelandiae),对稻瘟病菌菌株Y92-66b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密环菌与稻瘟病菌平板对峙培养其抑制率为48.80%;当发酵液浓度达50%时,稻瘟病菌菌株Y92-66b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为78.79%.[结论]蜜环菌对稻瘟病菌菌株Y92-66b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可作为稻瘟病生防菌的候选真菌.

关键词: 蜜环菌;稻瘟病菌;抑制作用;生防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地方品种‘月亮谷’纯系对田间稻瘟病菌的选择

植物保护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稻作模式是水稻可持续生产模式之一。尽管梯田地理条件适合稻瘟病的发生,但地方品种‘月亮谷’在超百年的种植历史上未有稻瘟病大发生的记载,其原因值得探索。为了解‘月亮谷’不同抗性品系对环境中稻瘟病菌的选择作用,以‘月亮谷’单粒传纯系为材料,通过孢子捕捉法和常规病组织分离法采集稻瘟菌株,进行人工培养、表型观察,接种测定了这些稻瘟菌菌株对25个抗稻瘟病单基因近等基因系的致病型。结果表明,梯田环境空气中采集的稻瘟菌孢子菌落形态呈放射状,菌落疏松,生长在培养基浅表,产孢量总体差异不明显,黑色素颜色较浅;从水稻感病组织上分离到的稻瘟菌菌落呈地毯状,菌落紧密,匍匐在培养基表面,产孢量个体差异较大(P<0.05),黑色素颜色较深。测定的稻瘟菌菌株对25个近等基因系都有致病性,联合致病性在12.0%~56.0%之间。来自环境空气中的菌株的平均联合致病性(24.8%)低于分离自‘月亮谷’纯系的菌株(38.4%)。进一步分析显示,稻瘟菌株联合致病性与其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相关性不明显;但与黑色素合成存在一定关联,颜色越深,致病性越强,来源于‘月亮谷’不同品系上的菌株致病性强于环境空气中的菌株。上述结果表明,元阳哈尼梯田环境中的稻瘟菌群体与‘月亮谷’纯系上分离到的稻瘟菌群体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 稻瘟菌 水稻地方品种 孢子捕捉 联合致病性 单基因鉴别品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云南屏边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及其分类学地位、致病谱、生物学特性,为野生墨兰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刺伤接种、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确定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分类学地位、致病谱,采用生长速率法、血球计数板法测试碳氮源、温度、pH值、光照等对因素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的影响。【结果】本试验分离鉴定了云南屏边的2株墨兰炭疽病分离物,经形态学特征、回接发病特征及基于ITS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胶孢炭疽菌。该菌还能侵染兜兰、建兰、红柱兰,菌丝生长最佳碳氮源为甘露醇、甘氨酸,最适温度为30℃,致死温度为55℃,最适pH值为8,最适光照为暗培养;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蛋白胨,最适温度35℃,致死温度60℃,最适pH值为7,光照对产孢影响不显著。【结论】云南屏边野生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对兜兰、建兰、红柱兰致病,病原菌的环境适应性强,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应禁止栽培兜兰、建兰、红柱兰。

关键词: 墨兰炭疽病 胶孢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类魔芋的色素观察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7

摘要:为探索魔芋中色素的含量与分布,采用目测和显微镜对4个种类的魔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红魔芋、黄魔芋中的色素最多,花魔芋次之,白魔芋最少。色素体呈环状,大小为10~25μm,主要分布在叶片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薄壁细胞中。

关键词: 魔芋 色素 显微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单基因系与稻瘟病菌互作中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文章利用稻瘟病菌株J32-6和水稻品种(LTH、J6、J27)构成不同亲和的互作关系,分析了在互作中水稻信号传导途径关键酶合成基因和4个防御反应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诱导表达。结果表明,稻瘟病菌J32-6诱导了亲和与非亲和互作中水稻Os LOX、Os AOS和Os PAL酶合成基因的表达,表明在与J32-6互作中水稻品种(系)LTH、J6和J27启动了茉莉酸和水杨酸防御反应信号传导途径。在非亲和的互作反应中,稻瘟病菌能不同程度地诱导水稻Os PR1a、OsPR1b、Os PR3-1和Os PR4基因的表达,从而有效激活了防御反应系统,使水稻品种J6和J27表现为抗病;而在亲和的互作反应中,多数Os PR基因的表达水平低、时间短或没有表达,水稻品种LTH表现为感病。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水稻 防御反应基因 信号途径 诱导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盖不同作物对魔芋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长江蔬菜 2014

摘要:2012-2013年,在云南省富源县冬季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覆盖作物对魔芋的生长发育、发病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盖不同的作物会影响魔芋的出苗时间和倒苗时间,不覆盖的出苗最早,覆盖苕子和油菜的出苗最晚,倒苗时间则刚好相反;覆盖苕子、油菜、豌豆对魔芋软腐病的防治有一定作用;覆盖油菜和大蒜的魔芋产量比对照高,其余处理则比对照低;覆盖大蒜的产值最高,1 hm2达141 264元,比对照(不覆盖)的115 758元高25 506元,其次是覆盖油菜,1 hm2达135 665元,比对照(不覆盖)高19 907元,其余都比对照低。

关键词: 魔芋 覆盖作物 生长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对不同栽培模式(净栽和混栽)下采集的113份感染小麦条锈病的新鲜叶片,从罹病叶片中直接提取罹病组织的DNA,利用我国及云南省的5个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2,条中29,条中31,条中23和水源类型)特异的分子标记对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分子检测,明确不同栽培模式对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栽条件下主要小种特异标记的检出率比净栽的低,净栽田块的优势小种特异标记为条中32和条中29,出现频率分别为81.5%和78.5%,而混栽田块的优势小种特异标记为条中29和水源类型,出现频率分别为41.7%和18.8%;混栽田块中41.7%的叶片中含有2个以上小种特异标记,58.3%的叶片中含有1个小种特异标记,而净栽田块中75.0%的叶片中含有2个以上小种特异标记,25.0%的叶片中含有1个小种特异标记。表明小麦品种混栽能有效地减少单个叶片中的小种数,并显著降低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的出现频率,前者可能是减少病害严重度的重要原因,而后者则可能对病害的流行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分子检测 小种特异标记 栽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幼苗根、茎、叶总蛋白质双向电泳方法的优化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改进的三氯乙酸/丙酮法对5叶期玉米根、茎、叶的总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获得了高分辨率的电泳图谱。在等电点4~7范围内,根、茎、叶电泳图谱上的蛋白质点数分别为1100±89、1275±72和1327±98个。3个器官蛋白质点的分布在分子量25~75 kD和等电点5~6的范围内相对集中。通过优化样品的清洗程序结合对蛋白质在丙酮水化液中的2次沉淀能够较好地除去样品中的杂质而保证电泳质量。优化后的方法可用于玉米幼苗的根、茎、叶总蛋白质双向电泳的试验研究。

关键词: 玉米 蛋白质组 双向电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地理分布(英文)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1 CSCD

摘要:了解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出现频率及分布,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合理利用持有不同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及在多样性种植系统中抗性基因的组合的策略。本文对在云南省11个地(州)采集的稻瘟病菌中无毒基因的出现频率及地理分布进行分析,并利用持有20个抗性基因的水稻单基因系对供试的467个稻瘟病菌株的致病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在云南省10个地(州)的出现频率差异不显著,而无毒基因在西双纳版纳的出现频率与其它10个地(州)的出现频率之间差异显著;无毒基因Avr-Pi9、Avr-Piz 和 Avr-Pizt 在11个地(州)的稻瘟病菌中出现频率最高,它们的平均检出率在80%以上。本研究结果表明,水稻遗传多样性的组成和分布对于水稻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和保持比气候和其它环境条件更重要。通过无毒基因的平均出现频率,可将无毒基因划分为4个类群,不同类群的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差异显著,而同一类群中的无毒基因出现频率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将为水稻抗性基因的评价及稻瘟病有效防控提供有用的信息。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无毒基因 单基因系 频率 地理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条锈病菌EST序列中微卫星的频率和分布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利用已公布的7 368条小麦条锈病菌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序列,对其EST序列中的微卫星(microsatellite)或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已公布的7 368条小麦条锈病菌EST序列中,共有2 642个SSR序列(长度大于15 bp,匹配值大于80%),相当于平均3条EST序列中分布有1个SSR序列。在这些SSR中,单碱基SSR最多,数量达2 320个,占SSR总数的87.8%;其次为三碱基SSR,数量为137个,约占SSR总数的5.2%;五碱基重复的SSR数量最少,为34个。且有的SSR的重复数较多,这将有利于小麦条锈病菌SSR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菌 表达序列标签 微卫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