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余甘子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分析和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余甘子果实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和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余甘子果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2种方法(水提法和醇提法)提取余甘子果实中的活性物质,测定其中多酚和黄酮含量、分析其对3种自由基(1-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以及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余甘子果实中富含多酚和黄酮类物质,其中水提物中多酚和黄酮含量(22.95和34.61 mg/g DW)均高于醇提物中的含量(15.61和17.61 mg/g DW);水提物和醇提物对3种自由基都有很强的清除作用,其中水提物抗氧化效果优于醇提物,清除DPPH、ABTS+和羟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4.58 μg/mL、9.61 μg/mL、1.99 mg/mL.余甘子果实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作用与浓度有关,0.2、0.6 mg/mL提取物对于酪氨酸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1.8 mg/mL提取物则对酪氨酸酶活性表现出抑制作用.[结论]余甘子果实中富含多酚和黄酮类活性物质,而且具有极强的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能力大小依次是DPPH> ABTS+>羟自由基;提取物可影响酪氨酸酶活性,低浓度提取物引起酶活性升高,高浓度则抑制酶活性,推测相关作用机制比较复杂.


清香木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和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能力的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是漆树科(Anacardiaceae)黄连木属(Pistacia)中的一种集绿化、药用、抑菌和美容等效用为一体的多效植物.研究通过水提法、醇提法提取清香木叶中有效成分,测定其中的多酚和黄酮含量、体外抗氧化能力(包括DPPH、ABTS~+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酪氨酸酶抑制能力.结果表明,水提液中多酚和黄酮质量比(干重,DW)分别为42.67 mg/g和18.69 mg/g,明显高于醇提液;体外抗氧化能力分析结果表明,水提液清除DPPH、ABTS~+和羟自由基IC50分别为7.95、11.71、3.26 mg/mL,清除能力远高于醇提液;酶促动力学实验证明,清香木水提液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升高其抑制作用愈显著,当质量浓度达到0.2 mg/mL时,抑制率可高达80%;进一步相关性分析表明,清香木多酚和黄酮含量与DPPH、ABTS~+和羟自由基、酪氨酸酶活性抑制IC50值都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综上,可以认为清香木叶提取物中含有丰富的多酚和黄酮类活性物质,可有效清除自由基,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不同艾叶资源的出绒率及其有效成分比较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从不同产地引种至湖北蕲春种植的艾叶资源品质及特点进行研究,为选择适宜艾叶资源推广种植和艾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将湖北蕲春及其周边4个地区采集的10种艾叶资源的种苗引种到湖北蕲春蕲艾种植基地进行种植,在采收期对各资源出绒率、总挥发油含量、黄酮及酚酸类成分含量、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不同艾叶资源在出绒率、总挥发油含量、黄酮及酚酸类成分含量、矿质元素含量上差异明显.蕲春艾的总挥发油和黄酮及酚酸类成分含量相对较高,南阳艾和襄阳艾的出绒率及矿质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同样来源于蕲春的6种蕲艾差异较大,出绒率是雨湖艾、漕河艾、蕲州香艾较高,挥发油含量最高为蕲州香艾,黄酮及酚酸类成分含量最高为洪咀七尖艾的.[结论]来源于蕲春及其周边4个产区的艾叶资源内在品质差异较大,应根据不同来源艾叶的品质特性结合市场需要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基于多指标评价技术研究云南不同产地玛咖的质量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玛咖功效物质(玛咖酰胺、总生物碱、玛咖多糖)为主要指标,建立多指标评价体系对云南不同产地玛咖质量进行综合性评价。【方法】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检测玛咖多糖含量,酸性染料比色法检测玛咖总生物碱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玛咖酰胺的含量。【结果】云南不同产地的玛咖主要化学物质有显著差异,德钦产区的玛咖多糖(8.6%)、玛咖总生物碱(3.18 mg/g)及玛咖酰胺总量(2.46 mg/g)含量均为最高,且德钦、维西地区的玛咖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结论】云南不同产地玛咖在主要化学物质(玛咖酰胺、总生物碱、玛咖多糖)含量上体现出的这种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与其产地的海拔和温度密切相关。


黄精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中国中药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精属Polygonatum植物是百合科Lili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国内外报道有60余种,中国有32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主要化学成分为甾体皂苷类、多糖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具有抗衰老、抗肿瘤、免疫调节、抗菌抗病毒、降血糖血脂等作用。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药食兼用的黄精在近几年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其功效物质基础不够明确、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产业快速升级。该文综述了黄精属植物系统分类、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机制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该属植物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苦荞曲奇饼干的加工工艺研究及品质分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开发口感良好、苦荞风味突出、富有营养保健价值的苦荞曲奇饼干。方法以低筋粉、苦荞粉为主要原料,以黄油、糖霜和白砂糖、鸡蛋、全脂奶粉、芽苗粉等为辅料,以苦荞曲奇饼干的感官品质为评价标准,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苦荞曲奇饼干的原辅料配比,确定饼干最优配方,并测定其营养及功能成分。结果苦荞曲奇饼干最佳配方为:低筋粉65g、市售苦荞粉33g、苦荞芽苗粉2g、黄油45g、糖霜17.5 g、白砂糖2.5 g、鸡蛋25 g、全脂奶粉6 g、食盐0.3 g、复配膨松剂0.2 g。成品饼干总黄酮含量为0.12%,膳食纤维含量为2.08%。结论制作的苦荞曲奇饼干呈浅褐黄色,口感酥松细腻,营养丰富且具有苦荞独特风味,为苦荞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大麦‘云啤2号’ב大粒麦’RILs群体籽粒生物碱含量的QTLs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麦是药食同源作物,含生物碱等功能成分,为研究生物碱含量的分子遗传作用,本研究通过利用‘云啤2号’及‘大粒麦’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通过2015年及2016年两年亲本及重组自交系群体后代的籽粒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生物碱在群体中的遗传变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大麦籽粒生物碱含量进行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生物碱亲本含量分别为24.16 mg/100 g,2.62 mg/100 g,群体后代平均值为8.16 mg/100 g,2016年生物碱亲本含量分别为20.74 mg/100 g,2.85 mg/100 g,群体后代平均值为9.83 mg/100 g,有超亲分离现象,生物碱含量遗传变异较大,两年生物碱含量均呈单峰分布曲线,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特征,两年共检测到3个生物碱相关的QTL,大麦籽粒生物碱表型贡献率范围是7.54%~12.38%,其中一个主效QTL位点位于7H染色体上,结果表明,大麦籽粒生物碱含量是受少数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影响的数量性状。


荞麦类黄酮成分的含量测定与分析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8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荞麦中芦丁、金丝桃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芹菜素和山奈酚6种黄酮成分的含量,并比较分析不同产地荞麦中黄酮类成分差异情况。方法荞麦样品加入20 mL体积分数为80%甲醇水溶液超声辅助提取。高速离心后,经Shiseido CAPCELL PAK C18 MGⅡS5色谱柱(4.6mm×250mm,5.0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2mL/min;柱温为30.0±5℃,检测波长为361 nm。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产地荞麦的黄酮类成分差异。结果各黄酮类化合物在浓度为0.5~50.0m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3.20%~114.9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RSD)为2.02%~6.81%;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实验的RSD值均小于5.35%,6种黄酮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7~0.14 mg/L,定量限为0.23~0.45 mg/L。荞麦实际样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荞麦中6种黄酮成分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该方法分析快速简便、稳定和重复性好,可用于荞麦中芦丁、金丝桃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芹菜素和山奈酚6种黄酮成分含量的测定。为荞麦中黄酮的开发利用和含量的测定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