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加工方式红糖营养成分与香气成分分析比较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分析比较了不同加工方式的24种红糖样品(传统红糖、加工红糖、机制红糖)在理化性质、营养成分、挥发性香气成分上的差异。结果表明:24个红糖样品的颜色主要是由红、黄色构成的褐色,机制红糖和加工红糖颜色更偏暗褐色,传统红糖颜色偏棕黄色;蔗糖和还原糖是红糖的主要成分,且传统红糖的蔗糖分低于机制红糖和加工红糖,还原糖分则反之;加工红糖与机制红糖灰分含量较高分别为3.55%和4.09%,传统红糖灰分含量为2.26%;加工红糖与机制红糖的蛋白质、多酚含量略高于传统红糖;传统红糖碳水化合物和能量平均值分别为92.94%和1598.67 kJ,高于机制红糖和加工红糖;三种加工方式红糖脂肪含量差异不大。红糖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氨基酸,不同加工方式的红糖样品中,K含量是最多的,其次是Ca和P;微量元素中,Fe含量是最多的,Se含量最少,且不同的加工方式间Cu、Si、Zn含量相差不大;传统红糖、机制红糖、加工红糖中共鉴定出17种氨基酸,其中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为主要氨基酸;不同加工方式的9种红糖中共检测出104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酸类、醇类和吡嗪类物质最多。


响应面法优化三七茎叶红茶饮料工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摘要:为开发和利用三七地上部分资源,以三七茎叶提取物和红茶为主要原料,研究了三七茎叶红茶饮料的加工工艺.以感官评价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的方法,确定三七茎叶红茶饮料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三七茎叶提取液添加量、蔗糖添加量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和蔗糖添加量对饮料感官品质有显著影响(P<0.01).三七茎叶红茶饮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三七茎叶提取液添加量为5%,柠檬酸的添加量为0.01%,蔗糖的添加量为3%.依上述配方所制三七茎叶红茶饮料的颜色为棕红色,既保留了三七的特有风味,又兼具红茶香气,具有推广意义.


响应面耦合遗传算法优化超声-酶辅助提取金银花绿原酸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保鲜与加工 》 2021
摘要:以金银花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耦合遗传算法优化超声-酶辅助提取金银花绿原酸的工艺;同时探究最优提取工艺下获得的金银花绿原酸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酶辅助提取金银花绿原酸最优的工艺参数为:超声功率157 W,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温度34℃,果胶酶添加量0.20%,乙醇体积分数61%,在此条件下所得绿原酸提取率为12.85%±0.37%。体外抗氧化活性表明:金银花绿原酸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对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6.18±0.07)mg/mL和(4.75±0.06)mg/mL。研究结果为金银花绿原酸提取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超声-酶辅助提取 金银花 绿原酸 工艺 抗氧化活性


滇红茶加工过程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降解规律分析及膳食暴露评估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滇红茶加工过程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降解变化规律以及膳食暴露风险,本研究首先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TPT净化小柱,建立了滇红茶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高灵敏度快速测定方法,在负离子MRM监测模式下,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0.5~ 1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出限为0.4 μg/kg,不同添加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84.4% ~95.5%,达到痕量检测的要求;通过在滇红茶鲜叶上喷洒氟虫腈及其代谢物,采摘后模拟滇红茶加工过程,对滇红茶加工的主要步骤取样并测定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含量,结果表明,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含量在滇红茶加工过程中不断降低,揉捻和干燥两个步骤可引起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大量降解,降解率范围分别为37.5% ~41.2%和65.1% ~70.1%;HQ计算结果表明,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膳食暴露风险较低,而总危害指数HI大于1,膳食暴露风险不可接受.目前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已在茶叶中禁止使用,4种农药同时使用的可能性较小,但应引起重视.


不同干燥方法对三七药材外观性状与内在结构及其品质的影响
《中草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不同初加工干燥方法(阴干、晒干、冻干及热风干燥)对三七药材外观性状和内在结构及其品质的影响规律,为筛选适宜三七产地初加工的干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比较阴干、晒干、冻干及热风干燥对三七的干燥速率和干燥后三七药材的复水速率、外观性状、折干率、密度、灰分、醇提物和内在成分(三七素,皂苷类成分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Rb1、Rd、Re,以及还原糖、总糖)含量的影响。结果鲜三七采用阴干法干燥,干燥速率缓慢,耗时约473 h,但药材外观品质较优,质地坚实,复水速率慢,且总皂苷、三七素等内在成分含量均较高。经晒干法处理后,三七药材干燥速率也较缓慢,但因干燥周期长,药材淀粉、糖分等分解较多,致使三七药材断面泛白部分明显。鲜三七采用热风干燥时,干燥速率加快,耗时大幅缩短,其中40℃低温干燥时药材外观性状与阴干法具有相似性,干燥后药材质地较坚实,除三七素含量有所降低,皂苷成分与阴干法无明显差异;而50℃与60℃高温干燥,由于脱水速率过快导致三七药材空心不坚实,复水速率快,并导致鲜三七内容物外溢产生糖焦化现象,药材断面颜色随烘干温度升高变成棕褐色,并促使淀粉分解,总糖与还原性糖含量明显升高。冻干法干燥的药材复水速率极快,内部质地松泡多孔,质地变轻,但其皂苷成分和三七素等有效成分最高。结论从外观性状、药效成分含量及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阴干法处理后的药材质地坚实,内部结构紧密,外观性状较好,且药效成分含量较高,三七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以阴干为宜;若药材加工量大,需缩短干燥加工时间,三七药材产地加工可以采用40℃左右的热风干燥工艺,其干燥加工药材接近阴干法处理;若进行三七中药效成分等提取物的生产,可以适当采用冻干法进行三七干燥。
关键词: 三七 产地加工 干燥方法 皂苷 三七素 干燥速率 阴干 晒干 冻干 热风干燥 复水速率 密度 灰分 醇提物 三七皂苷R1 人参皂苷Rg1 人参皂苷Rb1 人参皂苷Rd 人参皂苷Re 还原糖 总糖


黑松露酱产品开发工艺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 开发一款营养健康美味的黑松露酱产品.方法 以云南黑松露为主要原料,添加双孢菇、黑木耳等辅料,以感官评分值为标准,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确定黑松露酱制备的最优配方和工艺.结果 黑松露酱的最佳配方为(以重量百分比计):葵花籽油35%,黑松露30%,双孢菇20%,黑木耳5%,墨鱼汁1%,食盐1%,白砂糖0.7%,胡椒粉0.3%,水7%;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为:黑木耳打浆时间为4 min,黑松露炒制时间为4 min.结论 经该配方及工艺制备的黑松露酱,松露香气纯正且浓郁,鲜味十足,质地均匀,稳定性好,保存期长.可满足大众消费需求,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甜糯玉米加工工艺研究的探讨
《南方农机 》 2018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玉米种类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中,甜糯玉米因其色彩鲜艳、营养物质丰富和用途广泛等优点,受到许多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调整农作物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适用于加工出口的主要农作物。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加工甜糯玉米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甜糯玉米加工工艺进行探讨。


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快速鉴别云南重楼不同炮制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8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学理论,改变中药的性味和功效,以达到缓和药性、减毒增效等作用。炮制对中药的活性成分、药效、毒副作用影响甚大,建立一个系统鉴别和评价中药不同炮制品的方法,可为中药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提供重要支撑。采用红外光谱法对9种云南重楼不同炮制品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主成分-马氏距离(PCA-MD)判别模型进行鉴别分析。云南重楼不同炮制品的红外光谱经自动基线校正和纵坐标归一化预处理后,取其平均光谱图。九种重楼不同炮制品的平均红外光谱和二阶导数光谱显示:(1)其主要特征吸收峰为3 387,2 923,1 745,1 463,1 338,1 240,1 207,1 158,1 180,1 080,1 048,1 020,988,921,895,859,833,765,708,572和529cm~(-1);(2)重楼不同炮制品红外图谱的峰形基本相似,可显示出重楼所特有的红外光谱特征;(3)重楼不同炮制品红外图谱中少数特征吸收峰数目、位置和吸收强度存在差异,表明重楼经不同炮制后化学成分和含量发生了改变。红外光谱经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量(SNV),一阶求导(1st Der),二阶求导(2nd Der)和平滑(SG)优化处理后,采用Kennard-Stone算法筛选训练集和预测集(3∶1),建立PCA-MD判别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重楼不同炮制品的最佳预处理方法为1st Der+SG(11∶3)。提取前5个主成分,变量特征的解释能力为88.2%,以PC1,PC2和PC3为坐标轴建立PCA-MD三维得分图可知,九种炮制品可完全区分;其中重楼I,H,G和F的聚类效果最好,且前三种炮制品距离较近,表明晒干和烘干处理重楼与传统炮制重楼所含化学成分相似;重楼D和E空间距离较近,推测其经过微波和蒸汽高温处理后化学成分变化相似。预测集样本可准确的归属于训练集,PCA-MD判别模型的准确率为100%。红外光谱结合PCA-MD判别分析可准确区分云南重楼的不同炮制品,为云南重楼炮制品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为中药炮制品的鉴别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红外光谱 云南重楼 炮制 主成分-马氏距离判别模型


花椒产品加工研究初报
《云南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从创新花椒农产品加工工艺和创新花椒新风味、增加花椒的食用种类方面,对花椒尖干制品、花椒叶粉、油花椒尖、花椒油、花椒精油5个方面做了初浅的探索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