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曲靖市烟田根区微生态障碍因子调查
《中南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土壤对烟株健康及烟叶产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为解决云南省曲靖市烟田根区微生态障碍因子,为生产优质烟叶创造良好的土壤微生态环境,实现曲靖市烟草的可持续发展,对曲靖市各行政区域按东西南北中进行调查取样,分析烟田土壤理化性质及带菌量等,掌握烟田根区微生态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相比于连作土壤,轮作土壤降低了烟草黑胫病、根腐病发病率及土壤带菌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不合理的栽培管理是导致土壤养分状况失衡、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的主要因素,其中常年连作是主要原因.
关键词: 烤烟 根区微生态 连作障碍 土传病害 土壤带菌量 土壤理化性质 曲靖市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牦牛奶粉掺假检测与产地识别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牦牛奶粉的掺假检测和产地识别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是促进乳制品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传统的DNA检测方法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检测周期长,难以满足快速、低成本现场分析的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快速辨别牦牛奶粉掺假及产地的方法。收集了来自四川、甘肃、云南及青海的9个品牌的牦牛奶粉。在制备掺假样品之前,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和DNA凝胶电泳验证所收集的牦牛奶粉中是否掺杂了牛奶粉。完成验证后,进行掺假样品的制备以及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采集。采用K最邻近法(K-Nearest Neighbors,KNN)建立分类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建立定量预测模型。通过优化光谱预处理方法和变量筛选方法进一步提升定量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KNN对牦牛奶粉掺假检测(纯牛奶粉、纯牦牛奶粉、掺杂着牛奶粉的牦牛奶粉)及产地识别(四川、甘肃、云南、青海)实现了100%的正确分类。掺假定量预测模型的校正集相关系数(Rc)为0.9975,预测集相关系数(Rp)为0.9913,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为1.9823%,性能偏差比(Ratio of Performance to Deviation,RPD)为7.2522。本方法可快速、准确地预测牦牛奶粉中牛奶粉的掺杂以及牦牛奶粉产地的辨别,为牦牛奶粉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牦牛奶粉 产地 掺假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回归 K最邻近法


不同干燥方法对云木香外观性状与有效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云木香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干燥方法对云木香干燥速率、外观性状和内在品质的影响,为选择最佳产地初加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从源头上提高云木香品质质量,保证云木香药材质量的稳定和可控。【方法】通过不同方法(阴干、晒干、不同温度烘干、微波干燥、冷冻干燥)进行干燥处理,测定不同干燥方法下云木香的干燥速率、外观性状、有效成分。【结果】云木香阴干和晒干,药材外观品质好,质地坚硬,密度最大,指标性成分含量高,不同干燥方法中阴干处理去氢木香内酯和木香烃内酯含量最高,总含量达4.3%,晒干总含量达3.7%,浸出物含量分别高达41.9%和38.5%,但干燥速率缓慢,分别耗时约515和612 h;在热风干燥中,云木香指标性成分含量随温度的升高呈负相关,外观品质较差,药材断面颜色棕褐色,有空心和断裂,易折断,药材达到恒重时间与阴干、晒干相比,缩短5~6倍;40℃烘干药材质量去氢木香内酯含量和木香烃内酯含量均较高,达3.6%,耗时122 h。微波干燥干燥速率最快,仅耗时38 h,但质地坚硬易折断,品质质量不好,指标性成分较低。冷冻干燥有效成分含量最低,去氢木香内酯含量和木香烃内酯含量未达到《中国药典》2020版第一部标准。【结论】40℃烘干可大幅度提高干燥速率,确保药材性状及有效成分含量,可用于云木香规模化产地加工;阴干和晒干干燥法形成的药材质量最优,适宜于药材产量少、种植规模小的产地。


丘陵山地不同种植模式下甘蔗主栽品种生产的潜力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丘陵山地不同种植模式甘蔗主栽品种生产潜力为研究对象,探索品种和机械适应关系,筛选宜机化(适宜机械作业)种植的甘蔗品种并明确其主要特征,为推动丘陵山地蔗区全程机械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择云南丘陵山地2种不同生态类型蔗区,对桂柳05-136、云蔗05-49、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 4个主栽品种进行全程机械化和全程人工2种种植模式下生产潜力研究。【结果】甘蔗产量和蔗糖分受品种和种植模式影响,其中产量影响显著,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云蔗08-1609产量显著高于人工种植模式(P<0.01),云蔗05-51表现相反(P<0.01);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云蔗08-1609蔗糖分略高于人工种植(P>0.05),桂柳05-136和云蔗05-49略降低(P>0.05)。甘蔗下种量和出苗率同时受品种特性和种植模式影响,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下种量普遍高于人工种植,而出苗率普遍低于人工种植模式;云蔗05-51机械化种植条件下出苗率显著降低(P<0.05),云蔗08-1609出苗率相对较稳定(P>0.05)。甘蔗主要农艺性状同时受品种和种植模式影响,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云蔗08-1609有效茎显著高于人工种植模式(P<0.05);工艺品质性状主要受品种影响。云蔗08-1609在甘蔗机械种植条件下生长潜力更高,表现为产量和有效茎显著高于人工种植,甘蔗蔗糖分略高;云蔗05-51在人工种植模式条件下生长潜力更高,表现为人工种植模式下的产量更高。【结论】不同甘蔗品种对机械种植的适应程度不同,存在宜机化种植和宜人工种植甘蔗品种,在推进机械化种植模式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品种的适应性;总之,宜机化种植甘蔗品种应具备在机械化种植模式下的甘蔗产量更高和有效茎更多,且蔗糖分受种植模式影响较小甚至略高于人工种植模式的特征。


三江并流区域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分析
《蜜蜂杂志 》 2024
摘要:为探究三江并流区域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多样性,采集了该区域5个采样点41群中华蜜蜂样本.以线粒体DNACOX1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实施检测,以已发表的中华蜜蜂线粒体DNA同源序列为参考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序列的A+T碱基平均含量为74.4%,呈现显著的A+T偏倚性;(2)发现32个变异位点,其中转换变异位点31个,转换/颠换变异位点1个,共定义了 34种单倍型;(3)三江并流区域中华蜜蜂种群中存在尚未见报道的独特线粒体DNA单倍型,同时该区域与我国其他地区间存在较多基因交流.


油菜花期蜂蜜主要品质指标检测分析
《蜜蜂杂志 》 2024
摘要:为探究油菜初花期与盛花期蜂蜜间的成分差异,本研究以云南省罗平县油菜意蜂蜂蜜为研究对象,对油菜初花期蜂蜜与盛花期蜂蜜的理化指标(水分、pH值、电导率、蔗糖、果糖和葡萄糖、淀粉酶值、羟甲基糠醛、碳-4植物糖)进行测定及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初花期油菜蜂蜜水分含量(24.3%)相对较高,盛花期油菜蜂蜜水分含量(23.4%)达到二级蜂蜜品质要求;初花期和盛花期蜂蜜样品的果糖和葡萄糖总和分别为71.8%和73.9%,优于国际规定;淀粉酶值分别为21.7 [mL/(g·h)]和15.9 [mL/(g·h)],超过标准要求的淀粉酶值≥8 [mL/(g·h)]的规定;盛花期蜂蜜未检出羟甲基糠醛,初花期蜂蜜羟甲基糠醛含量为1.85mg/kg,远低于欧洲质量法规要求标准(≤40mg/kg);蜂蜜样品虽均未检出蔗糖,但初花期油菜蜂蜜碳-4植物糖含量为15.66%,大于国家标准7%,推测油菜初花期蜂蜜中含有白糖残留。研究结果可为油菜花期生产优质蜂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菜蜂蜜 品质指标 淀粉酶 羟甲基糠醛 碳-4植物糖


酿酒葡萄新品种云酿3号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酿3号是由华佳8号×东30-1杂交选育出的早熟酿酒葡萄新品种.果穗圆锥形,平均穗质量130 g,最大穗质量295 g,穗长16.9 cm,穗宽10.6 cm,果粒椭圆形,平均粒质量1.5 g,纵径2.25 cm,横径1.68 cm,充分成熟时紫黑色,无香味,果皮厚度中等,果皮涩味中等,果肉软,果粒与果柄易分离,种子充分发育,种子1~2粒.出汁率68.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20.0%,总酸含量0.63%,维生素C含量4.36 mg·100 g-1.在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地区,该品种2月下旬萌芽,3月下旬开花,始熟期5月中旬,7月上旬成熟,果实生育期90 d左右,属早熟品种.植株生长势强,花芽分化好,两性花,二倍体.较抗霜霉病和白粉病,中抗灰霉病和白腐病.适宜在云南、西藏等年降雨量≤700 mm的葡萄酒产区推广种植.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中国农业会计 》 2024
摘要: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已经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政策进行前瞻性的尝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区域成果转化的活力,为创新主体在成果转化方面提供了积极的导向,不过目前仍然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实际挑战和问题。本文全面剖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并深入识别其中的关键问题,从完善制度框架、深化协同管理、优化科研激励机制和营造良性政策执行环境等多个维度,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提供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以推动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落地。


大丽花花瓣高效的原生质体分离体系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为解决大丽花常规育种进程缓慢、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体系不完善、大丽花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验证体系不成熟等问题,以大丽花花瓣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了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的材料处理方式、甘露醇浓度、酶解时间、酶解组合、纯化方式等因素对大丽花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丽花花瓣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组合为:采用切丝法将花瓣组织切成1 mm条带状,置于1.00%纤维素酶+0.50%离析酶+0.40%果胶酶+1.00 mol/L甘露醇的酶解液组合酶解10 h,得到的大丽花花瓣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为5.46×10~6个/m L,活力最大,为88.83%;建立了高效、稳定、快速的大丽花花瓣原生质体分离体系,可为后续大丽花体细胞融合和基因功能分析研究提供良好的试验平台和技术支持。


野生泰国木耳的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
《中国食用菌 》 2024
摘要: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将采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腐木上的野生木耳鉴定为泰国木耳(Auricularia thailandica)。经组织分离获得纯培养菌株,并首次对中国采集的泰国木耳开展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和驯化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固体培养时的最适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0.0 g·L-1、豆饼粉2.0g·L-1、氯化钙3.0 g·L-1、琼脂粉18.0 g·L-1,pH为7,培养温度为32℃。液体培养时的最适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0.0 g·L-1、蛋白胨2.0 g·L-1、磷酸氢二钾3.0 g·L-1,pH为6,培养温度为26℃。栽培试验结果显示其原基分化较快,耳片一致性较好,子实体肥厚、耳形规整,产孢面与野生子实体相同,有明显皱褶,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可作为新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 泰国木耳 生物学特性 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 驯化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