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antioxidant activity(模糊匹配)
26条记录
野菊花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与生姜协同抗氧化活性研究

粮食与油脂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超声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菊花挥发油,以其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野菊花挥发油的工艺,并分析其与生姜挥发油成分及协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野菊花挥发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时间40 min、提取温度203℃、料液比1∶14 (g/mL),在此条件下野菊花挥发油得率为0.548%。野菊花、生姜挥发油中均含有桉叶油醇等多种抗氧化活性成分。与单一挥发油相比,襄阳、麻城的野菊花挥发油与生姜挥发油协同使用可使DPPH·、ABTS+·清除率有较大提升,表明襄阳、麻城的野菊花挥发油与生姜挥发油具有良好的协同抗氧化作用,是开发天然抗氧化剂的良好原料。

关键词: 野菊花 生姜 挥发油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花期紫娟茶树花的品质分析及加工工艺研究

食品科技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分析不同花期紫娟茶树花的品质特点、探讨适宜的加工工艺,该研究采用微波杀青+不同温度(60、80、100℃)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的工艺加工3个花期(青花蕾期、露白期、盛花期)的茶树花,比较其感官品质、生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青花蕾期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含量分别为11.87%~12.60%、25.27~33.53 mg/g、1.57%~1.79%,总抗氧化能力为1.91~2.27mmol Trolox/g、2.45~2.95 mmol FeSO4/g,均高于其他花期;露白期制作的花茶感官品质最佳,平均分为90.75;盛花期氨基酸、可溶性糖、花青素含量分别为3.74%~4.06%、27.40%~34.59%、230.19~559.05 nmol/g,均高于其他花期。微波杀青+60℃热风干燥加工的茶树花感官品质总分最高,水浸出物、可溶性糖的含量较高;真空冷冻干燥能保留更多的茶多酚、咖啡碱、花青素和儿茶素,呈现相对更好的抗氧化活性。不同花期的紫娟茶树花在感官品质和成分上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开发目的选择适合的花期和工艺参数。

关键词: 茶树花 紫娟 加工 感官品质 化学成分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超低温诱导的风味咖啡滋味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卡蒂姆咖啡鲜果为研究对象,分析超低温(-40℃)、低温(-20℃)、软冻温度(-7℃)、冰温(-2℃)、冷藏温度(4℃)、常温(25℃)处理咖啡鲜果后咖啡熟豆的生物碱、有机酸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利用系统聚类对结果进行分类分析,最后通过感官评定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处理咖啡后酸味相关化合物苹果酸含量由低到高为-40℃<25℃<-20℃<4℃<-7℃<-2℃,苦涩味相关化合物奎宁酸含量由低到高为-40℃<25℃<4℃<-20℃<-7℃<-2℃,葫芦巴碱含量由低到高为-40℃<25℃<4℃<-20℃<-2℃<-7℃.-40℃处理咖啡鲜果,其苹果酸、奎宁酸、葫芦巴碱含量均为最低,分别为3.83、531.91、9.31 mg/g.-40℃处理感官评分最高,能得到诸如热带水果、牛奶巧克力、黑莓等风味.不同温度处理咖啡鲜果后咖啡熟豆中多酚、黄酮含量差异显著,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差异显著.系统聚类(平方欧式距离为15)获得的分类结果与滋味呈味物质含量、抗氧化性结果一致.综上可得,超低温(-40℃)诱导处理咖啡鲜果可获得风味独特的咖啡.

关键词: 咖啡 超低温诱导 生物碱 有机酸 抗氧化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酚对热加工食品中羧甲基赖氨酸的抑制机理研究进展

农产品加工 2024

摘要:食品中的羧甲基赖氨酸是还原糖与蛋白质、氨基酸等通过美拉德反应产生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中的一种主要成分,与人体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天然多酚的使用是控制食品中CML的主要手段.简要综述了食品中羧甲基赖氨酸的普遍存在性,从抗氧化性和抓捕性能来讨论多酚抑制CML形成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多酚 抗氧化 抓捕作用 羧甲基赖氨酸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琥珀蚕茧黑色素的理化性质及其抗氧化活性

蚕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琥珀蚕(Antheraea assamensis)茧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提纯制备琥珀蚕茧黑色素。对分离得到的黑色素样品进行溶解性试验和稳定性试验,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分析琥珀蚕茧黑色素的结构特性,检测样品的总抗氧化能力及ABTS、DPPH、PTIO自由基清除能力,以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琥珀蚕茧黑色素呈黑棕色粉末,得率约为0.03%,色价为428.59,溶于碱性溶液,不溶于水及其他常见有机溶剂;其紫外吸收光谱与红外光谱具有吲哚型黑色素典型光谱特征;琥珀蚕茧黑色素具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对氧化剂和还原剂耐受性不强;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琥珀蚕茧黑色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并且在试验范围内低于黑色素标准品。这为研究黑色素在琥珀蚕茧丝中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琥珀蚕茧 黑色素 分离纯化 理化性质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欢花黄酮超声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合欢花为原料,根据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利用超声提取法研究超声功率、料液比、乙醇浓度和超声时间对合欢花黄酮含量的影响;并研究合欢花黄酮的种类、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合欢花中黄酮的最佳工艺为:超声功率120 W、料液比(1∶8) g/mL、乙醇浓度80%、时间为100min,提取的合欢花黄酮含量为9.23%。对合欢花黄酮提取液真空冷冻干燥后进行抗氧化活性检测时发现,当合欢花黄酮浓度为7 mg/mL时,对DPPH·的清除率为67.15%;浓度为100μg/mL时,对ABTS+·的清除率为83.27%。LC-MS检测到合欢花黄酮类物质有27种,其中槲皮素量最高,达到412.472μg/g,其次是芦丁,含量为88.753μg/g,异槲皮苷的含量排在第三,含量为83.641μg/g。该研究为合欢花在食品中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合欢花 工艺优化 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 黄酮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因素对桑叶活性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中国蚕业 2024

摘要:为了阐明桑树品种、时期、叶位对桑叶活性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科技示范园(蒙自市草坝镇)内的6个桑树品种[云果桑2号、云桑2号、珍珠白、台湾长果桑(紫金蜜桑)、云桑6号、粤椹大10]夏伐后4个时期(6、8、10、12月)上下叶位的桑叶为材料,对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总氨基酸、总糖、还原糖、类黄酮、总酚、总生物碱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并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方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对桑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 个品种间桑叶的活性物质含量差异较大,云果桑2号的GABA含量最高为0.63 mg·g-1,云桑2号的总酚含量、总生物碱含量最高分别为16.78 mg·g-1、9.82mg·g-1,紫金蜜桑的总氨基酸、总糖含量最高分别为104.24μg·g-1、73.37 mg·g-1,云桑6号的还原糖含量最高为139.58 mg·g-1,粤椹大10的类黄酮含量最高为34.40 mg·g-1;4个时期桑叶的活性物质含量差异显著,6月的GABA含量和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0.69 mg·g-1、61.46 mg·g-1,10月的还原糖含量最高为97.70 mg·g-1,12月的总氨基酸、总糖、总生物碱含量最高分别为100.52 μg·g-1、53.32 mg·g-1、9.30 mg·g-1;上下叶位桑叶的活性物质含量差异显著,其中GABA、总糖、类黄酮含量均为上位叶高,氨基酸、还原糖、总酚、总生物碱含量均为下位叶高;在抗氧化方面,6个品种、4个时期、上下叶位桑叶的抗氧化活性差异显著.品种、时期及叶位极大地影响桑叶的活性物质含量及生物利用度.

关键词: 桑叶 品种 时期 叶位 活性物质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酶制备豌豆蛋白水解物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食品科技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碱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3种蛋白酶水解豌豆蛋白,制备出豌豆蛋白酶水解物,并以蛋白水解度、.OH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小鼠血清抗氧化指标为表征,研究3种酶解物的水解能力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对豌豆蛋白的水解能力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其他两种酶更好,酶解工艺条件为:底物与水为1:25(w/v)、加酶量1000 U/g、水解温度55℃、水解时间4 h、pH8.0。通过动物实验表明灌胃豌豆蛋白水解物可以有效上调小鼠血清SOD、CAT水平,并下调MDA水平,提高小鼠抗氧化应激能力。

关键词: 豌豆蛋白 蛋白酶 水解度 抗氧化性 小鼠灌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响应面优化大麦籽粒总黄酮提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响应面法对大麦籽粒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分析其抗氧化活性,为研究和开发大麦籽粒中黄酮类化合物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振荡方法(普通振荡器振荡和超声波振荡)的提取时间、不同提取液种类(甲醇和乙醇)及其浓度和不同料液比对大麦籽粒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然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大麦籽粒总黄酮提取工艺,并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评价大麦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提取液为乙醇,采用超声波提取。建立回归模型:Y=5968.42+1148.42A-80.73B+84.16C+312.09AB-39.94BC-955.41A~2-790.56B~2-316.62C~2(Y为总黄酮提取量,A为乙醇体积分数,B为料液比,C为超声波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对大麦籽粒总黄酮提取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料液比的影响最小;两两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大麦籽粒总黄酮提取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优化的超声波提取大麦籽粒总黄酮工艺条件:乙醇体积分数56%、料液比1:20、超声波提取时间89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大麦籽粒总黄酮提取量为6201.0μg/g。大麦籽粒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在50~300μg/mL范围内,清除能力与大麦总黄酮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的大麦籽粒总黄酮提取工艺可有效提高提取效果,缩短提取时间,提取的大麦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关键词: 大麦 总黄酮 超声波提取 响应面法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固体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2 CSCD

摘要:为研究来源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谷的土壤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固体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借助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中共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ubrofusarin B(1)、rubrofusarin A(2)、carbonarone A(3)、aspernigrin A(4)、flavasperone(5)、(22E,24R)-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6)、(22E,24R)-5α,8α-过氧麦角甾-6,9(11),22-三烯-3β-醇(7)、ourosperone A(8)、(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9)、stigmast-1,5-dien-3β-ol(10)、fonsecinones A(11)、asperpyrone C(12)、asperpyrones B(13)。其中,化合物1~5和7~13为从该菌种中首次分离。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8对DPPH(IC50=3.453 mg/mL)、ABTS+(IC50=0.155 mg/mL)、OH(IC50=0.019mg/mL)自由基都有一定的清除效果。

关键词: 烟曲霉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固体发酵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