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蔗转基因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摘要:甘蔗作为重要的糖料作物和遗传转化高安全级别的经济作物,其遗传转化的研究一直倍受重视。目前应用于甘蔗中的转基因技术主要是基因枪介导法和农杆菌介导法。近年来甘蔗的转基因研究主要以新型抗病虫、抗寒、抗旱和高糖以及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同时在转基因生物的检测研究中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甘蔗的转基因还是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转化效率低、基因表达效率不高、转基因安全性研究少以及可能存在的法律和社会问题等。建立多个甘蔗主栽品种高效、快速、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安全型系统,开展大片段基因、多基因转化,实现基因的时空控制表达等将是甘蔗转基因技术的新的发展趋势。


基于ISSR分子标记分析云南蚕区44份家蚕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
《蚕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云南蚕区保存的44份家蚕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为家蚕种质资源的合理保存、利用及育种亲本选择提供依据。以筛选的13条ISSR引物从44个家蚕品种的蛹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116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8条,多态性比率为84.5%,表明44个家蚕品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4个家蚕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17 2~0.905 2,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11 2。基于品种间ISSR分子标记的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供试品种首先按中系和日系形成2大类群,在遗传相似系数0.69处,2大类群又各自再分成2个组群。4个组群中,均是育种材料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种聚在同一组群内。ISSR分子标记结果较好地揭示了云南蚕区44份家蚕品种资源之间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
关键词: 家蚕品种资源 I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外来蜂种对本地传粉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蜂业 》 2016
摘要: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从境外引入外来蜜蜂、熊蜂或胡蜂用于养殖或为设施农业授粉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但引入外来蜂种应慎重,外来蜂种逃逸为野生种群后,因缺乏自然天敌会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与本地传粉蜂形成食物竞争或捕食关系,还有可能传播病虫害、干扰本地传粉蜂的生殖,甚至破坏植物-传粉者之间的互利关系,对本地传粉蜂类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可能产生较大危害。在大量外来蜂种进入我国的现状下,为保护本地传粉蜂的物种多样性,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议引种单位应充分评估引种风险并严格管理外来蜂种;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开发本地熊蜂资源为设施农业授粉服务;建立中华蜜蜂保护区,保护我国本土蜂种。


基于铅同位素的有机猪肉溯源研究
《分析试验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同的饲养方式,利用ICP-MS分别对有机猪肉和普通猪肉中的铅同位素比值进行测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铅同位素比值~(204)Pb/~(206)Pb,~(207)Pb/~(204)Pb,~(208)Pb/~(204)Pb,(~(207)Pb/~(208)Pb)/~(204)Pb,~(208)Pb/~(207)Pb/~(204)Pb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得到相应的判别模型,该模型的初始分组正确率为100.0%,交叉验证正确率为85.0%。方法对有机猪肉能够有效溯源识别。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云南野生菌中甲拌磷及其代谢物简
《分析科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云南野生菌中甲拌磷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野生菌样品经1%HAc-乙腈提取后,利用PSA填料净化,过滤膜后分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甲拌磷及其代谢物在0.05~5.0μg/L浓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线性关系,检出限范围为0.008~0.08μg/kg,定量限范围为0.03~0.30μg/kg.在3个加标浓度下,平均回收率范围为73.3%~98.5%,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4.4%~9.9%.该方法能够满足云南野生菌中甲拌磷及其代谢物残留分析的要求.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云南野生菌 甲拌磷及其代谢物


不同土壤环境对甘蓝型油菜萝卜胞质不育系制种产量及籽粒质量的影响
《种子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0份甘蓝型油菜萝卜胞质不育系为母本,以E 07C为父本,分别在同一小气候环境的旱地和水渍田条件下进行制种试验,并对制种产量、籽种千粒重、含油量、蛋白质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旱地和水渍田对油菜制种产量和籽粒质量的影响。相关分析显示,旱地和水渍田的各相关性状间的相关规律存在一定差异。制种产量与含油量均呈不显著负相关,旱地制种产量与千粒重呈极显著相关(0.682**),在水渍田则相关性不显著(0.232);衡量籽粒质量的2个指标含油量和千粒重呈负相关。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土壤环境和不同组合对于籽种的含油量、蛋白质含量、千粒重以及产量的影响都是极显著的。以上结果表明,在制种过程中应根据特定组合筛选出适宜的制种条件以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葱姜蒜中12种农药残留量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测定葱姜蒜中12种农药残留量的方法。试样经乙腈提取后,采用氟罗里硅土固相萃取小柱净化,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12种农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氟罗里硅土固相萃取小柱净化,能有效去除葱姜蒜样品中的色素、油脂等杂质,净化后得到的样液清亮、透明。12种农药在0.005~0.22 mg/kg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为81.0%~120%,相对标准偏差为2.33%~16.2%,12种农药检出限为0.003~0.05 mg/kg。


创新社区档案管理 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兰台世界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尽管社会学家对社区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在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上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


控释尿素对云南旱地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控释尿素对云南旱区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该地区玉米生产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2012年,在云南省玉米主产旱区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用氮肥为对照(CK),研究单独施用100%,75%,50%控释尿素(CU)和普通尿素(U),普通尿素分批施用,以及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共同施用对玉米产量、农艺性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对收获期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有差异,2年试验中均以CK玉米的农艺性状最差;2011年单独施用100%控释尿素处理(CU100%)和40%普通尿素+60%控释尿素作基肥共同施用处理(U40%+CU60%)玉米的农艺性状较优,2012年单独施用100%控释尿素(CU100%)和75%控释尿素处理(CU75%)以及U40%+CU60%处理玉米的农艺性状较优。2011年,CU100%处理玉米产量最高,CK产量最低;2012年,CU75%处理玉米产量最高,其次为CU100%和U40%+CU60%处理,CK产量最低。当氮肥用量相同时,所有CU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均高于U处理。一次性施用普通尿素处理的氮肥利用率为22.2%~33.5%,一次性施用控释尿素的氮肥利用率为32.7%~46.5%,高于一次性施用普通尿素处理。当氮肥用量相同时,所有CU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高于U处理。一次性施用U的处理中,氮肥农学利用率为3.1~8.6kg/kg;一次性施用CU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为7.7~12.7kg/kg,均高于一次性施用U的处理。普通尿素和控释尿素共同施用处理的玉米产量、农艺性状和氮肥利用率均高于普通尿素处理。分批施用普通尿素处理的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低于控释尿素处理或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共同施用的处理。【结论】云南旱区玉米种植中,施用比常规施肥氮用量少的控释肥可提高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在研究地内,氮用量为105.0~157.5kg/hm2的控释尿素处理较佳。

